好多朋友都说,《悬崖》不仅是一部经典剧,更是一部良心剧。它不侮辱观众智商,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勾人眼球,而是老老实实地下笨功夫。它不但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闪光,同时在场景,服装,化装,道具,音乐方方面面都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让人身不由己地随着剧情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身临其境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应当说,这种评价是恰如其分名符其实的。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道具这个侧面的角度切入,来展示一下这部良心剧的良苦用心。
一、从两张报纸看到了什么
1、高彬在家里看的报纸,标题是:
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外交演说,声明承认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
2、金教授在火车上看的报纸,标题是:
满驻意大利特命全权公使徐绍卿公使参事官三城晁雄入宫觐见。
3、这是伪满时期哈尔滨影响力最大的一张报纸。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时代背景。
4、这是两张《号外》报,所谓号外,报道的无疑是重大新闻事件。
5、文字全部竖向排版,符合那个年代的排版习惯。
6、采用当时使用的繁体字,仅高彬看的那张标题,就有东、报、号、国、会、发、说、声、认、仪、为等十一个繁体字。
7、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发表演讲承认满洲国,说明满洲国正处在鼎盛时期,并不是后来的日薄西山。
8、三城晁雄显然是个日本人,是满洲国驻意大利公使馆的参事官。他进宫觐见的自然是溥仪皇帝。说明满洲国尽管是日本侵略者卵翼下的伪政权,但当时还是有些形式上的外交活动和表面上的虚假文章。
通过这两张报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报纸的信息量非常大。
二是在当今要弄出这样两张报纸,是个挺麻烦的事儿。
事实上,能看清报纸内容的观众微乎其微。因为镜头只是一闪而过,人们关注的是情节发展,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去关注报纸的具体内容。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呢?答案显而易见,《悬崖》就是要较这个劲儿——为了转瞬即逝的一个镜头,宁可费尽周折,也不放弃一点一滴的精雕细刻。
二、密探春三卖的香烟
烟架上所有香烟基本上没有汉字,全是外文。说明当时的烟草业还不发达。底层百姓只能抽自己手卷的叶子烟,只有上层的有钱人才能抽得起进口的烟卷。
同样是一个小小的道具,如果用现今的香烟代替,只要不给特写镜头,观众根本看不清是什么牌子,完全可以糊弄过去。但《悬崖》仍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仍然坚持细节的真实。
三、邮政相关的标志
邮政车厢里的邮袋上印着“满洲帝国邮政”。
邮政车厢的墙上挂着《邮政车厢运输条例》,且采用繁体字,每条规定都印得清清楚楚。
路边的邮信筒上印着”满洲帝国邮政“字样,同样是繁体字。
这和报纸香烟是一个道理,没有这些印刷文字,丝毫不影响剧情的展开。但《悬崖》就是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坚持把真实形象体现得准确无误,无懈可击。
四、拉药品的马爬犁
如今东北农村,别说马爬犁,连马车都已经极少。运输工具早已更新为三轮车或四轮车等机动车辆。
在这种情况下,拉药品的车辆即便不用机动车,用马车也完全可以替代。之所以坚持用马爬犁,显然是为了体现那个年代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更是要与白雪皑皑的天然环境相吻合。
那么,这马爬犁又是从何而来呢?只能是特意定制的。从这一件小事上足可看出,《悬崖》的精益求精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五、春三家的院落和生活用品
春三是码头上的混混,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家的状况应该是什么样呢。
一道破烂不堪的柴门栅栏。室内长板凳,竹暖瓶,喝水的瓷碗。表皮脱落的土墙上,挂着条筐,簸箕,盖帘等简陋至极的生活用品,处处显示出这个家庭的贫寒程度。
如今这些古董,即便地处偏远荒僻的山村也极少见到。其实,如果想表现贫寒,用家徒四壁来展示也未尝不可,但却少了生活气息。而一旦置办齐备这些物件,气氛立马就出来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这里,可以清晰看见编导者对观众负责的良心。最起码负责道具的工作人员是下足了功夫,其敬业精神可钦可敬。
六、棉门帘子的细节
严寒冷凛的冬季,在门外挂个棉布帘子御寒,是几十年前东北农村特有的一道防寒措施。这种原始又土气十足的办法,如今早已成为历史。南方的观众恐怕看不明白这道帘子是做什么用的。
同理,没有这道帘子,丝毫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有了这道帘子,则鲜明地体现出东北农村在几十年前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这无疑就是精品和庸品的细微区别。说明编导者在事先做足了功课。
我们总在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好多影视作品却不愿去下笨功夫精雕细刻,只知弄一些花里胡哨没有任何个性的所谓特技来装潢门面。于是神剧烂剧便充斥荧屏,经典作品却成了稀罕物。
七、残害革命者的刑具
以往的谍战剧,在刑具上大都没啥讲究。只是在演员的衣服脸上弄几道血痕,象征性地敷衍一下。
但《悬崖》却设计出了多套刑具。
其中有:
审讯宋景堂时用的刑具。
审讯张平钧和他女友时的刑具。
审讯小董时使用了两套刑具。一幅是背带式。
另一幅是囚笼式。
审讯孙悦剑时用的刑具。
审讯顾秋妍时用的刑具。
据编导在访谈节目中讲,他们事先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尽最大努力还原这些刑具的原貌。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伪满特务残害反满抗日分子使用的刑具,与这些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真实再现了那种残酷无情的历史场景,必然会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
八、警察厅内部的餐食
欢迎周乙归来的酒宴,吃的是西餐。
警察厅内部聚餐,吃的同样是西餐。
警察厅内部食堂就餐,吃的还是西餐。
既便周乙和顾秋妍去俄罗斯餐厅,吃的也是西餐(面包沾黄油)。
而高彬和周乙在办公室的工作餐,吃的则是饺子。
饺子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北食品。西餐和饺子这中西合璧的食物搅合在一起,既能体现当时哈尔滨的饮食文化已接受了外来餐饮习惯的影响,又不失东北地方特色的风貌,再一次展现出伪满时期的时代特点。
可见食品这个道具,在剧情里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九、溥仪皇帝的巨幅彩照
警察厅举行仪式时,要悬挂伪满皇帝溥仪的巨幅画像。
警察厅的会议室里,悬挂溥仪的画像。
高彬办公室里,有溥仪的画像。
周乙的办公室,也有溥仪的画像。
没有这个画像不行么,当然可以。但有了这个画像,效果则大有不同。它说明溥仪虽然是个假皇帝,儿皇帝,但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对全剧历史背景的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周乙给孙悦剑做的假证件(国民手帐)
孙悦剑向山里运送电台药品被奸细告密,敌人展开了大搜捕。她原有化名郭曼的证件已不能使用。
情急之下,周乙把一位被处决的共产国际人士的证件给孙悦剑临时使用。
先用热水杯把原证件的照片熏得湿润,然后用刀片小心翼翼地揭下照片。再把孙悦剑的照片用刀片揭下一层,贴到原照片的位置。于是,孙悦剑就变成了杨明花。
周乙把假证件交给孙悦剑时强调,回到奉天后要立即烧掉。一旦证件被发现问题,敌人必然会怀疑到周乙。因为这个人的档案是在周乙手里。即便这样一个不起眼儿的细节,仍把它处理得天衣无缝,让人觉得滴水不漏。
十一、各种交通工具全面展现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其所有的交通工具在剧情里得到了全面展示。
老式烧煤的燃气火车头,目前虽然在博物馆里能够找到,但让它在铁路线上正常奔驰,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剧中数次出现老式火车头在铁路上奔驰的画面。
三轮车。
人力车。
自行车。
摩托车。
公共汽车。
载人的马车。
老式的救护车,
出租车。
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的全面展示,既体现了当年哈尔滨的繁华,也展现了各种交通工具在当时的应用,鲜明地凸显了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十二、地标性建筑的应用
周乙和顾秋妍先后两次路过天主教堂。
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
当周乙说出这句俄罗斯大作家果戈里的名言时,既让顾秋妍钦佩他的博学多识,也暗示出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当时的哈尔滨已经开始生根。
尤其是剧情里经常出现的索菲亚广场,这些实景实拍的画面,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十三、高彬办公室的鱼缸
高彬这个老奸巨滑的特务头子,站在鱼缸前自言自语。
要想让鱼上钩,就得先把水搅混。鱼要是想法太多,就会自投罗网。
当他给周乙设下圈套,就等着自投罗网时,鲁明问高彬:
您觉得他会上当吗?
高彬说:
他当然会想到这是个圈套,不过人在这个时候总愿把事情往好了想。凭我对周乙的了解,在亲情面前,他也会失控的,他毕竟不是神,他是人。
这时,高彬又给鱼喂食了,边喂边说:
看看,万物都有他的弱点,我们要擅长利用好人性的这个弱点。
鲁明说:
但是据我所知,这个人骨子里边会比较顽固,而且有时顽固起来会像块石头。石头也有弱点吧?
高彬说:
石头当然有石头的弱点,万物相生相克。
可见,在高彬眼里,鱼缸里的鱼,已经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至此,我们还能说,鱼缸仅是个观赏的道具么,不,它已经是一个代喻。起到了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作用。
十四、三条狗的作用
剧情里共出现了三条狗。
第一条是条警犬。当周乙和顾秋妍雪山发报遭遇敌人时,警犬根据顾秋妍遗落的头巾,嗅出了她掩埋的发报机。
第二条是药品仓库的看守犬。周乙用泡了毒药的包子把它迷倒,又在看守的酒壶里下了迷药,让人狗双双倒下,才得以进入仓库对药品作了标记。
第三条是孙悦剑家的宠物犬沙多。
曾有朋友提出,孙悦剑是以个体裁缝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家境贫寒怎么能养高级宠物呢。
这种说辞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讲,宠物不正好能起到增强家庭生活氛围的效果,同样也有掩护作用么。
事实上,沙多的作用和高彬的鱼缸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它嗅出了地下党员纪连葵,而纪连葵为了掩护周乙,在牢房里咬死了沙多。
可见道具的作用,在剧情里往往能推进情节发展,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十五、取暖的火盆火炉
火盆和火炉是北方农家特有的取暖用具。
张平钧和女友被特务监视,房间里有取暖的火盆。
山上抗联队伍里的内奸老邱和同伙,用的也是这种火盆。
抗联周政委用的火盆不仅取暖,而且用来烧水和烧土豆。
孙悦剑家的火炉是典型的取暖做饭的用具,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总之,这些细微的道具,在剧情中都起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烘托推进作用。
总结语:
一部经典作品,绝不是主角的光彩照人就能实现,而是由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圆满而成,它离不开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
以上是仅从道具这个角度论证《悬崖》的成功。它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又简单的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丰收只能来自辛勤的劳作和汗水,容不得半点的浮躁和炫技。
相形之下,那些所谓的大场面,大色彩,大特技,靠摆花架子撑起来的神剧烂剧,与《悬崖》这样的经典作品相比,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