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跨过鸭绿江》正在热映,在该电影的制片人名单中,有一位南财校友,他就是南京财经大学90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李萧。
拍摄回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电影《跨过鸭绿江》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创作还是制作上,团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谈及《跨过鸭绿江》的创作过程,李萧感慨万千。
剧本统筹、演员调度、预算控制、执行拍摄、后期制作、发行上映……这一系列工作都是身为制片人的李萧每日要反复确认的。
“拍摄《跨过鸭绿江》时,为了还原被轰炸后鸭绿江大桥的场景,剧组用了近20吨废旧钢材,在摄影棚内搭建了一座几乎一比一还原的鸭绿江大桥,坚固的桥面可以行车。”李萧说,虽然只拍了几天,但是置景部门、道具部门工制作了一个多月,来还原这几场戏的场景。
电影以“实名制”来塑造角色,演职人员的调度也是一项大工程。李萧说,从内景到外景,该剧由五个组横跨五个省份组织拍摄,剧组人数最多时达两千多人。其中,东北牡丹江外景的剧组人员分散住进十几家宾馆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有的从拍摄地到宾馆单程就要3个小时,遇上拍夜场戏,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
李萧回忆道:“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有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了,拍摄《跨过鸭绿江》这样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剧,自然也要像志愿军一样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致敬跨过鸭绿江的英雄,我们做到了!”
成长经历:“机遇与执着相拥”
1990年,李萧入学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前身)贸易经济专业。李萧说,自己在南财读书时不甘于课堂和书本所授,“折腾”到课外去了!
他非常喜欢参加社团活动,刚入校就做起了系团总支宣传委员,大二更是担任起经济贸易系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组织过很多有意思的校园活动。“大概是1993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开始大扩容,我们学生会就组织了模拟股市活动,包括股票怎么交易、二级市场怎么交易、模拟多少家公司让大家去购买,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家一起去苏南、宜兴、扬州等地方做调研,回来再一起写社会调查报告,这些经历都令人印象深刻。”他笑着说。
正是这股子爱“折腾”的劲,1994年,本可以搭乘大学生毕业可分配工作末班车的李萧,偶然间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招聘信息后,出于对文学、影视的热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应聘,没成想,这个一身冲劲的少年竟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被电视台留了下来,这一待便是好多年。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在制片人这个角色带来的掌声与鲜花背后,藏着的是李萧与生俱来的文艺基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细数从业经历,李萧笑着说:“刚开始,我是在央视总台直属全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担任电视编辑,后来做编导,搞管理;慢慢地,工作范围扩大到对电视节目的引进和销售,再后来就开始涉足电视剧策划这块。2009年以后,我被调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专心做制片人,往后这十几年来便专攻电视剧。”
制片人的工作比较庞杂,是跨学科、跨界的,从起初组织创作到之后的设定主创、筹备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审查、宣传造势,整个过程都需要制片人负责。李萧说:“制片工作涉及文学、艺术、市场、传媒、管理等多个领域,最主要的是管理,而我在南财求学期间专业是贸易经济,管理学知识在无形中帮到我很多。”
还原恶劣天气,拍摄长津湖战役苦等降雪93天
在李萧看来,一名优秀的制片人,要善于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时代的声音生动地记录下来,令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如何创作出观众喜爱的影视剧?李萧说,“在拍摄时秉持工匠精神,求‘真’求‘实’,打造主旋律精品。”
拍摄《奋进的旋律》时,剧组亲自带队深入舟山市岱山潮流能发电平台、深潜千岛湖水下古城、走进中铁装备(杭州)盾构制造车间及“杭州2022亚运会”钱塘江隧道开掘现场、打卡福安青拓集团钢铁厂和湖州人本集团轴承车间、(天津)国家海洋实验室等进行实地拍摄。
在拍摄长津湖战役的相关场景时,为了还原当年零下三四十度的大雪天气,剧组一直在东北苦等降雪,终于在第93天等来了梦寐以求的鹅毛大雪。“当时,整个城市几乎瘫痪了,为了正常拍摄,我们必须把从牡丹江市到拍摄现场的整条路都打通,专门雇人用推土机去铲雪,终于抢在最后六七天有惊无险地拍完了这场外景。”
“对于一个作品来说,首先我看中是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李萧希望自己参与的作品能够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打造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通讯员 施卫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