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少年天才的作家,大多数人第一个会想到韩寒,17岁获得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引起轰动,18岁出版《三重门》,惊动文坛,创下200万册的销售奇迹。
而在半个世纪以前,还有一位女作家,也仅仅在23岁的年纪发表了多部中短篇,质量之高,数量之丰,不仅受到一众读者的喜爱,还得到了傅雷等诸多文学名家的赞扬。
那一年是1943年,这位女作家叫张爱玲,她仅在那年就发表了张《第一炉香》《金锁记》《封锁》《茉莉香片》等在如今已经被封为文学经典的作品。
当然,还有那一篇拥有最“美好”的名字的绝世之作——
《倾城之恋》。
恋:生命尺度的灿烂与腐烂
1940年左右的上海,在白家,白流苏几乎已经待不下去了。在和丈夫离婚以后,白流苏一个人回了娘家,几个哥哥用着白流苏的钱,但嫂子们还不断地嘲讽着白流苏白吃白住,流苏是一天也不愿待在这里。
徐太太的到来打破了白家的宁静,她带来了两个消息:一是流苏离婚的丈夫得了肺炎死掉了;二是徐太太打算给流苏未出嫁的七妹宝络来做一桩媒。
男方叫范柳原,三十二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但是因为自己是父亲在外私生下来的,并且在争夺遗产中受了很大刺激,因此自我放荡,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徐太太比较可怜流苏,想要再为她也做一桩媒,有个带着五个孩子的鳏夫,当然整个白公馆都把这当作一个笑话。所有人都在看宝络到底能不能钓得这个“父母双亡,有车有房”的标准夫婿,流苏宝络的四嫂甚至想把自己的十几岁的两个丫头带过去争争。
宝络相亲的日子到了,为了不让四嫂的愿望得逞,宝络非得拉上流苏一起去,加上白老太太,三哥两口,四哥两口,车就没有地方了。结果回来的时候,宝络气哄哄地回了房间,四嫂更是拐着弯儿地骂着流苏。
原来在相亲的过程中,柳原带着大家去的餐厅里可以跳舞,而宝络等人都没有学过,只有流苏会跳,而且还一共和柳原跳了三次。
流苏知道宝络恨她,但流苏更确定宝络更钦佩她。原文中的点评堪称神笔: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徐太太过两天也带来了消息,兜兜转转意思是柳原想要去香港,希望流苏能一同过去。流苏知道柳原未必真喜欢自己,他对自己说的话明显都是说过千百遍的。流苏也知道自己并不爱柳原,更多考虑的是利益,甚至是为了出一口气。
二十八岁的流苏知道自己没有太多选择,简单盘算后准备去赌,输了连带着五个孩子的鳏夫也配不上,赢了就能改变命运。
以上内容,是《倾城之恋》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流苏和柳原的相识过程,点亮了标题的第一个关键字“恋”,是标准的张氏恋爱书写,见惯凉薄的女人,沾花惹柳的男人,用着极其华美的文辞展现着再庸俗不过的恋爱。
而“恋”字,究其本质,实在生命尺度上的一种演绎,萌芽,绽放,凋零,枯萎种种形态,而张爱玲能把这种生命尺度上的灿烂与腐烂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就仿佛能从文字中一眼从表看到里,从阳光看到黑暗。
城:空间尺度的漂泊与故乡
流苏到了香港,发现柳原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钱,吃住等等全都包了,这流苏也是想到了的;
而柳原不仅敢花钱,还花着大把的时间,吃,玩,逛都是全程陪同,简直是24小时的导游,这流苏是没太想到的;
另外,柳原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和金钱之后,却从头到尾没有一点越规矩的行为,这是流苏完全没想到的。
正当流苏疑惑不已的时候,恰好听到身边新认识的朋友纷纷误认为他们是夫妻,这才明白柳原的恶毒用心。
柳原知道流苏来就是奔着和自己结婚,奔着自己的钱来的,但是柳原只想和流苏玩玩,但是却不想娶她。流苏家的白公馆还算有些名声,柳原也不好用强,于是就想办法让流苏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
流苏吃惊地朝他望望,蓦地里悟到他这人多么恶毒。他有意地当着人做出亲狎的神气,使她没法可证明他们没有发生关系。她势成骑虎,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爷娘,除了做他的情妇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可是流苏偏偏不让柳原如意,流苏宁可让自己白跑一趟,宁可让家人加倍地取笑,但流苏就是要柳原得不到自己,流苏还要继续赌,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赌一个更好的“议和条件”。
回到上海以后,流苏自然是遭尽了取笑,不过即使这时候,流苏也盼望着一点柳原也能娶自己的可能,但是过了一段日子,柳原的信来了,上面只有寥寥几个字:“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白老太太长叹了一声道:“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罢!”流苏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故事到这里如果结束了,那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捕获情人的三流小说。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剧情急转直下,香港沦陷了。
以上就是《倾城之恋》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流苏和柳原的相知过程,点亮了标题的第二个关键字“城”,这也是典型的张氏城市书写,上海,香港等大都市的风景线。
文学评论家,多次参加《圆桌派》《一本好书》等文化综艺的许子东老师曾经讲过:在大陆,乡土文学在鲁迅手中开创并且成熟,如果后世作家被称赞一句有鲁迅风范,就是很高的评价了。
而在港台,城市文学在张爱玲手中融汇而贯通,如果港台作家被称赞一句有张爱玲风采,才算很高的赞誉。
“城”字,究其本质是空间尺度上的一种演绎,逃离,辗转,故乡,他乡种种状态,而张爱玲将城市之中的漂泊冲动与思想本能极好地隐藏起来,没有大段地议论与抒情,而通过主人公的一举一动来外化出来。
倾:时间尺度的一瞬与永恒
柳原已经出发去了英国,临走前给流苏找了一个房子和一个佣人,流苏求柳原带她一同前往,但是被柳原断然拒绝了。
柳原让流苏等个一年半载,自己也就回来了,一星期的爱能够坚持到那个时候吗?流苏不知道。自己的容颜还能够坚持那么久吗?流苏也不知道。
不过香港就在这个时候沦陷了,到处都在打仗,玻璃被震碎了,佣人也吓跑了,柳原的船也被取消了。
流苏扎进柳原的怀里哭,两人竟然在这个末日一样的世界里感觉到了几分真心。
两个人相互支撑,一起在家里打扫,整理,做饭,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了。半夜睡觉的时候,两个人双手紧握,紧紧相拥。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柳原不再和流苏调笑,而是把俏皮话留着给别的女人说,这反倒让流苏十分安心,她知道这是真正把自己当作了家里人。一天柳原轻松地问流苏何时去登记结婚,流苏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抱头呜呜地哭了。
以上就是《倾城之恋》的最后一部分,是流苏和柳原真正相爱的过程,点亮了标题中的第三个关键字“倾”,这也是常见的张氏战争书写,并不直接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的动荡来侧面展示。
同时代鲁迅的农民与知识分子视角,茅盾的资本家视角,巴金的青年视角,孙犁的乡村视角,茹志鹃的女性视角,还有张爱玲的城市视角,构成了一幅战争背景下的人物画卷,组成了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版图。
“倾”字,究其本质的话,则是时间尺度上的演绎,变迁,毁灭,动荡,在战争这种能够颠覆一切的时间上,《倾城之恋》将时间的一瞬与永恒交织在了这对平凡的,甚至庸俗的夫妻身上。
在此,生命尺度的“恋”,在“城”的空间尺度上历经变化,终于在“倾”这种极致的时间尺度下达到了真正的和解。
这里没有人性大彻大悟,从恶到善的强烈转变,同时代文学作品受到政治影响很多都倾向描写战争让人受到神圣的洗礼,抛弃平庸的生活,投向高尚的革命。
但是张爱玲没有这么写,毕竟几亿人的中国,更多的是普通的人,平凡的人甚至是庸俗的人,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
不知道在哪里曾经看到过一句对《倾城之恋》标题的点评:“所谓倾城之恋,不是因为恋而倾城,而是因为倾城才恋。”
很多第一次看张爱玲小说的新朋友会有戏剧性弱,人物庸俗,情节平淡的感觉,这需要自己调整阅读的心态,你打算看的究竟是故事,还是现实。
平庸的作者写着伟大,而伟大的作者写着平凡。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