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素有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之说。河南的酒文化之厚,酒规矩之多,绝对让人眼花缭乱。但河南酒规矩最讲究之处,莫过于鱼头酒。很多外地人来河南做客后,非常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一条鱼到底要喝几杯酒?
初白| © 撰文
XIAXIA| © 版式
01
一条鱼该喝几杯酒?
▼
河南酒风彪悍,这是无数外地人的共识和惨痛教训。
有位南方朋友吐槽说,他每次来河南,基本上只有两条路线,从机场到酒场,从酒场到医院。
这位朋友惊悚地表示,以他的酒量,基本上轮不上上热菜就会喝倒,更让他懵圈的是鱼头酒,什么头三尾四腹五背六高看一眼唇齿相依,至今他都没弄清楚,一条鱼该喝几杯酒。
近几年被改写了无数版本的《河南归来不喝酒!》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张海斌副教授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记得有一次清蒸鱼端上酒桌,我率先夹了一小块,尚未入嘴,便被当地的朋友逮住,他断喝一声:鱼头酒三杯。闻得此言,我不禁肝胆俱裂,只好入乡随俗,浮一大白。这就是河南人喝酒的‘霸道’”。
“鱼头酒”不仅令外地人肝胆俱裂,也让不少酒量不佳的河南人闻风丧胆。不停有人在网络上搜索关于鱼头酒的规矩以及应对之策。而搜索的结果更是让人肝颤——在河南,一条鱼能喝108杯。
在河南酒桌上,“头三尾四”是基本逃不了的。一条鱼端上来,主要不是为了吃,动筷子前有很多说道。鱼头对准谁,谁就是今天的贵客,先喝三杯酒。鱼尾对准谁,喝四个酒。
大多数情况下,酒桌上的人们对这一规矩是认账的,因为鱼头所指基本都是主宾席——最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远道而来的贵客,头三表示敬重。而鱼尾所指,基本也是埋单对象或年龄最小之人,喝四个是要表达欢迎或诚意。
三和四后面还有五和六。鱼肚子对着谁,喝五个酒,鱼背对准谁,喝六个酒,这叫“腹五背六”或“脊五肚六”。
接下来则更具文化特色:喝鱼头酒的客人先动筷子将鱼眼挖出放在左右两侧主陪的盘中,意为“高看一眼”,一条鱼两只眼,六杯酒……
如果有人把鱼脸给你,你得喝两杯,此谓“赏个脸面”,鱼左右两腮便是四杯酒。
获得鱼背鳍的要喝三杯,表示“一帆风顺”,获得鱼尾的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动听”,需喝两杯。
得到鱼唇必喝一酒,意为“唇齿相依”,得到鱼肚子同饮两杯,意为“肝胆相照”。
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指处,定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望子成龙”、“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等都用鱼做文章的行酒令,都是从鱼肚子里夹出一块肉来送与别人。
鱼肚下面的鱼翅夹给谁可谓“展翅高飞”,又是三杯,如能把四个鱼翅都打发出去,便是十二杯。
凡此种种的说辞和门道,一条鱼吃完,据说最多可喝108杯。
02
河南人为啥在意鱼头酒?
▼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省像河南一样如此重视鱼头酒,即便相邻的山东和安徽等部分省份也喝鱼头酒,但基本都是从河南学来的,或从河南喝酒归来后推广出来的。
河南人一直在乐此不彼地研究和推广着鱼头酒的规矩与讲究,并在不断探究鱼头酒到底咋来的。
目前关于鱼头酒的起源,至少有四个说法。其一是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了鱼头酒的记载。据说在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位时,后世因厨艺封神的宰相伊尹献上陶制鱼头形佳酿一坛,高声颂道:“鱼头酒,与王共享!”这是最早的版本。
第二个版本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话说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手下大将都试图劝说李世民除掉隐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但李世民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程咬金端给李世民一碗鱼汤,里面只有一个鱼头和一条鱼尾,并说“不吃掉这一头一尾,你咋能太平?”李世民猛然明白其意,于是有了后来的夺权之举。
第三个版本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说其黄袍加身的前一天,赵匡胤请来谋士赵普、弟赵匡义等人商谈军机大事并喝酒驱寒。正谈在兴头上,厨师端上一条油煎鲤鱼,那金黄色的鱼头正对着赵匡胤,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离座祝贺说:“吉兆、吉兆!鲤鱼跳龙门,鱼头当先,一定能旗开得胜,杀敌有余(鱼)!”这次鱼头酒喝完,有了后来的大宋王朝。
以上三个版本,都附会帝王而生,但都缺乏严谨考证,不足为信。目前较为可信的版本是第四个,即鱼头酒起源于信阳一带,与康熙微服私访有关。大意是康熙由吴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镇上吃酒,店小二无意将鱼头正对康熙,康熙认为不吉,而吴士友则解释被鱼头所指,定是吉相。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全德认同鱼头酒起源信阳说,并考证认为,信阳人摆宴最讲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说,若不喝醉几个客人就觉得不尽人意,为此想方设法敬酒。
擅长吃鱼的信阳人,上整鱼时将鱼头对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须喝鱼头酒,鱼尾所指的人则要陪喝鱼尾酒。鱼头酒不下肚,喝鱼头酒者不在鱼身上动筷,他人不得先行动筷吃鱼。
无论哪种说法,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只有长者和贵客才有资格喝鱼头酒,而所有的说法,也只有一个目的——劝客人多喝几杯。
河南人喜欢鱼头酒,不是因为“恏酒”,而是因为“恏客”。
写出《河南归来不喝酒》一文的张海斌,比较透彻地回答了河南人为啥在意鱼头酒的问题:河南人之喝酒有某种程序主义的色彩。每次敬酒与被敬,都有着具体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与被敬者都深谙其味,行动如仪。这种仪式背后隐藏着深厚的礼俗文化,古朴凝重,令人肃然起敬。
03
鱼头酒其实没那么可怕
▼
鱼头酒风行河南的原因,无非是它的助兴功能,其演变过程中,花样也越来越多。甚至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临时编就。为的是烘托气氛,让在座的朋友多喝点酒高兴而已。
不得不承认,河南人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而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蕴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
网上甚至一度出现搜索“鱼头酒敬酒词大全”的高潮,比如
对领导:鱼头酒香飘万里,喝一杯抬头见喜,水在流,鱼在游,领导不喝没理由。风在吹,雨在下,想请领导一下。
对diù们:天有情,地有情(战友情,哥们情)喝了这杯行不行,千山万水都是情,这杯不喝可不行。
对女士:干金难买回头笑,回头一笑值千金,你的美丽靠酒精。
对老同志: 酒是鱼头酒,不喝没理由,酒是福酒是寿,喝了健康又长寿。
简直无力还嘴,甚至有一种被套路的感觉。
有人把鱼头酒视为乐趣,也有人把鱼头酒视为糟粕。另外的人,则看到了机会。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商丘地委宣传部部长、虞城县委书记的夏林和挂职副书记李宏伟基于鱼头酒源于太甲的说法,敏锐地觉察到了鱼头酒背后的文化附加值,虞城县的“鱼头酒”横空出世,“上楼上高楼;喝酒喝鱼头!鱼头酒贵宾的享受----河南虞城!”关于“鱼头酒”的这句广告词曾经火遍大江南北。
后来担任过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的夏林,与挂职前担任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办公室副主任的李宏伟都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文化底蕴深厚,思维活跃超前,二人亲自披挂上阵推出的鱼头酒,成为酒类文化营销的典型案例。
虽然虞城的鱼头酒已经不复存在,但网络上的求购者依然很多,一定意义上,鱼头酒甚至成为虞城甚至商丘人的乡愁。同样用“鱼头酒”作为品牌的白酒企业,还有安阳的一家酒企。
不必害怕,108杯鱼头酒只在传说中出现过,近年河南现实酒局中,基本是头三尾四到高看一眼便打住了,所谓腹五背六唇齿相依的说法只不过为了调节气氛,象征性喝两杯表示即可,被严格执行的概率偏低。
也有招架不了头三尾四的主宾想出了另外一种办法,如果鱼头指向自己,便用筷子捅捅鱼嘴,表示“大家通通都喝”。或者直接用筷子叨片菜叶盖上鱼眼——“一概(盖)不论”,即大伙都不喝。
我的那位南方朋友后来也学能了,他总会上菜之前悄咪咪地交待服务员:“一会儿把刚点的那条鱼头尾都剁下来,做汤!”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