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历史上后宫的女人一旦拥有了权力,那就是一个化虫为蝶的过程,俗称完全变态。
比如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后吕雉,她砍了情敌戚夫人的四肢做成人彘,活活吓疯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女帝武则天,贵妃杨玉环,慈禧太后等等,都留下了很多现代编剧可以写成《XXX秘史》的轶事。
但卫子夫为后38年,留下的历史记载却很少。卫子夫是不是白莲花不得而知,但据《史记》还有《汉书》所记,她行事低调却是事实。
是什么原因使得既有帝王的宠爱,又有家族的撑腰的卫子夫,能保持如此的低调?
首先可以从她的童年入手。她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奴婢,而卫子夫是其母和一不知名的卫姓男子生的三女。后来卫媪又和平阳县吏私通生了卫青等三个儿子。
卫子夫从小就在平阳侯府训练成为舞女,实质上就是平阳公主的女奴,汉武帝看中她并带回宫的时候,她大概在14-16岁左右。也就是说卫子夫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是以奴婢的身份度过的,加上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一家子在侯府为奴,她对自己身份的定位绝对不是一个有理想和野心的白富美,而是一个需要伺候好主子的普罗大众。
其次再来看她成为皇后之前的经历,卫子夫入宫的前10年,宫内还有汉武帝年少时允诺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而她的弟弟卫青也还没有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试想一下,面对家世显赫,骄横善妒却又可能患有不育症的陈皇后,卫子夫每次怀孕的心理压力有多大。10年之内三次怀孕生下的却都是女儿,没有儿子依靠的卫子夫在将近26岁高龄(就古人而言)之时,一定非常失望和担心。所以她做事只能谨慎再谨慎,一点错误都不能犯,而在后宫,被挑错又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
能够想象,在经历了这10年过后,卫子夫养成了不争不显不露的习惯,对任何人都恭谦有礼,做任何事都低调无比。
终于在入宫的第11年,卫子夫生下了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从而被封为皇后,之后娘家又因为显赫战功成为了她坚实的后盾。
按照一般剧情,卫子夫这个时候应该可以扬眉吐气,在后宫横着走路。但是她没有!她不但越发低调,看着汉武帝收了各色的俊男美女,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儿子,还一直提醒族人不可外戚干政。
你可以把她这样的行为解读为贤惠,学心理的会告诉你她是缺乏安全感。从小的经历让她无法那么容易产生“主人翁”的精神,虽执掌凤印,但一直以来的经验让卫子夫相信,最能保住平安的方法就是尽量低调,用“宽厚”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
这点事实上影响到了她的儿子刘据,结果就是因为这位太子太过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那样精明强干,而渐渐疏远了母子二人。
总而言之,以古代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来说,卫子夫绝对是位贤后,她不争不显不露,是真白莲花。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卫子夫极度缺乏安全感,希望用低调这一招保全自己和家人的一世平安,只可惜到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描述了卫皇后的最后结局:“秋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掘蛊太子宫。”“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杀。”
在入宫49年后,卫子夫因为儿子刘据被两个地位极低的小吏诬陷行巫盅,以上吊的方式以死明志,卫家则被武帝几乎灭了满门。
关于卫子夫,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文字不过瘾,那么,看下面这篇:
一代贤后卫子夫:从歌姬跻身到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
每一个朝代,对皇帝的歌功颂德已在历史教科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对于皇帝背后的女人来说,却一笔带过。在西汉时期,影响整个王朝的皇后背后的女人,较为深远的有三位,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汉文帝第二任皇后窦漪房、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
在这三位传奇皇后的背后,尤为卫子夫最具传奇色彩,原来只是一个歌女,后来跻身于一朝皇后之列,成为虎威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
【基本介绍】
卫子夫(前2世纪-前91年),名字已失考,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刘据,女为卫长、诸邑、石邑三位公主。
卫子夫建元二年入宫,第二年怀孕后被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卫子夫生下刘彻长子刘据,被立为皇后。在被立为皇后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祸中,卫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杀。十八年后,侥幸存活下来的曾孙汉宣帝刘询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生平详述 卫娘清歌】
卫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曹寿)府中的讴者(歌女),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志怪小说《汉武故事》中,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两人婚后多年无子。根据《资治通鉴·汉武帝卷》记载,平阳公主就把邻近良家平民女子收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
前138年,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在外买来的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平阳公主又让献歌助兴,汉武帝在众女中一眼看中了平阳家的奴婢卫子夫。可见汉武帝是对姐姐家的比较放心,对外人不放心。(《汉书·外戚传》:帝祓霸上,还过平阳主。主见所偫美人,帝不说。既饮,讴者进,帝独说子夫。)
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卫子夫便来服侍,一见倾心。这样,平阳公主送卫子夫入了宫。
入宫一年多,卫子夫没有再见到汉武帝。
前138年,汉武帝亲自在后宫挑选宫女,并打算将其中一部分放出宫去。卫子夫终于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怜爱她,便再度临宠幸了她,后来卫子夫就有了身孕。
卫子夫生了三女一子。史料有写汉武帝的长女是盖长公主,母不详,但不会是卫子夫。根据前138年卫子夫开始得宠,卫长公主最早可能是前137年出生的。而窦太皇太后死于前135年,卫子夫的三女一子是在前137-128年这10年生的,还是窦太皇太后死后的前135-128年这8年生的,就不得而知了。可见陈皇后仗着母家势力专宠,导致后宫子嗣几乎为零。
陈皇后在知道卫子夫怀孕后,十分妒忌。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于是派人绑架了给事建章未知名的卫青,企图杀了卫青。卫青的朋友公孙敖带人将卫青救出。事发之后武帝大怒,召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入宫为侍中建章监。后来卫家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与陈掌私通,就嫁给开国功臣陈平曾孙陈掌。再后来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卫青后为太中大夫。卫家开始显贵,武帝几日内赏赐便达千金。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遂被立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由于他是汉武帝29岁才得来的皇长子,十分得父亲宠爱。刘据刚刚出生武帝便命人为他做《皇太子赋》,等于提前就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同时建立神祠感谢上苍赐他皇长子。
刘据长大后,武帝除了派德高望重的太傅辅导他学习《觳梁春秋》、《公羊春秋》外,还为他建了一座苑囿接待宾客,称为博望苑。
皇太子的确立,自然更加巩固了皇后的地位,因此,卫皇后的荣宠也达到了极点。然而,极盛而衰,再无生儿育女记录。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王夫人“方幸于上”,司马迁说:王夫人“与卫夫人并幸武帝”,“及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由此可知,元朔六年之后,受武帝大宠十年的卫夫人逐渐色衰失宠,而王夫人依旧得宠。之后又有李夫人、尹婕妤、邢夫人、赵婕妤(钩弋夫人)。
但是,即使失宠,卫子夫的德行使她依然能得到武帝尊重,她主管的后宫事务,武帝从不干涉插手。
在卫子夫被立为皇后的第38年,前128-91年,也就是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因遭江充发起的巫蛊之祸陷害卫太子,卫子夫把皇宫的侍卫武器给了卫太子起兵。后来卫太子兵败,汉武帝命人奉策书废了卫子夫和卫太子,逮捕卫太子三族。卫子夫自杀。
【得宠立后 顺理成章】
卫子夫坐上皇后宝座的道路虽然也有曲折,但总体说来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陈皇后无子又仗着自家势力骄横。陈后曾经为了能够生育,求医看病花钱达9000万之多,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另外,陈后出生列侯之家,本就娇贵,其母馆陶公主对汉武帝当上太子也是出力颇多,外祖母又是太皇太后,因此陈后更是骄横,后宫更是别说皇子,连个公主都没有。卫子夫怀孕之后,陈后非常恼怒。汉武帝于是更是讨厌陈皇后。由此可见,卫子夫是汉武帝从姐姐带来用于对抗陈皇后专横后宫的。
其二,卫子夫生下了武帝的第一个儿子。从卫子夫“大幸”到太子刘据的降生算起来,卫子夫得到武帝的宠爱大约有十多年,期间生下了三女一男,刘据降生的时候,武帝已经29岁了,对于这个盼望已久的儿子,武帝十分兴奋,一出生便命人为刘据作《皇太子赋》,等于提前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并立刻将卫子夫立为皇后。
其三,汉代并不像后世那样讲究出身,刘邦本人出身平民,纵观西汉历代太后、皇后,出身不好甚至贫苦的大有人在。一般说来,亲政的成年皇帝所立的皇后大多是自己长子之母。
【贤淑皇后 低调谦恭】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是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一人得志,全家富贵的传奇。卫子夫出身卑微,原来只是一个歌女,后来成为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卫子夫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一家人的命运,其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是汉代历史上著名的抗击匈奴的英雄。
然而,卫子夫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38年的皇后,却再无宠爱,在卫青死后的11年里,卫氏外戚基本没有了依靠,就剩下姐夫公孙贺。
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宠幸他人。虽然武帝后宫宠幸的嫔妃不少,但是因为卫后的恭谦和顺,所以汉武帝对卫后还是很信任的。武帝每次出行,都把后宫事务托付给卫子夫,回来后卫子夫会择其重要者向武帝请示,武帝也没有不同意的,有时甚至不过问。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元朔元年(前128年)被立为太子。汉武帝29岁才有儿子,对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在武帝晚年,卫后、太子因为武帝的宠幸渐渐少了,他们常常感到不安,甚至有性命之忧。汉武帝知道后,为了不让卫后和太子担心,就叫卫青传话,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卫子夫听过,马上脱去头上的簪饰去向武帝请罪。太子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比较宽厚,对武帝的酷吏的做法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经常平反冤狱,虽然得到百姓的口碑,但是武帝用的那些酷吏都不喜欢太子。卫后担心儿子这样做会违背武帝的意思,惹怒武帝,经常把儿子叫来劝诫:“作为太子,你要经常揣摩父亲的心思,理解父亲的意图,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而不能擅自作主,做一些与父亲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如平反冤狱。这本是你父亲制造的冤狱,你却给予平反,不是否定你的父亲吗!”
然而,武帝听说后,虽然不喜欢太子的“仁政”,但是认为太子的做法正确,卫后不对。
这事表明,汉武帝一家三口,是母亲要管儿子,爹却护着儿子不让母亲管,何况汉武对于太子的宠爱,自他出生便从未改变。
《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据,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
大意就是:刘据刚刚出生,还是个小肉团,武帝就立马让人给他做《皇太子赋》,给了他太子的重诺,并当即立了卫皇后。就算不说绝后,起码也是空前了。
《通典》卷五十五引晋博士束皙语:“汉武帝晚得太子,始为立高禖之祠。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为主,祀以太牢也。”等到刘据到了读书的年纪,再请名师为他授帝王之学;等到太子加冠后,武帝甚至为他修建别苑,让他随意招揽当时名士。
刘据在元封元年加冠,元封年间也是武帝最频繁出巡的时候,也就是当时主持政事监国的是太子,管理后宫的是卫皇后,可见武帝对他们非常信任。
卫子夫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太子每次去拜见母亲,总会多待些时间,这是很正常的事。汉武帝身旁有个宦官叫苏文,喜欢挑拨是非,向武帝打小报告说:“太子一天到晚在皇后宫里,与宫里的女人们鬼混!”武帝不信这些话,反而增加太子东宫侍女二百人。太子知道这是苏文胡说,心里对其不满。
苏文还不肯善罢甘休,又与小宦官常融、王弼等,经常伺机寻找太子的过失,一旦寻到就添油加醋向武帝报告,甚至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卫子夫对此也是非常痛恨,让太子禀报武帝杀了这些人。太子信任父亲,说:“我没有过失,不怕苏文他们!今上明察秋毫,不会听信谗言恶语,不必担忧。”
武帝有次生病,派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就此大做文章,回报说:“太子得知武帝生病,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挂在心上,而是脸上有喜色。”武帝听了,心中自然不乐。
不久太子即刻来探视武帝,武帝看到太子的脸上带着泪痕,但是为了让父亲高兴,又强装笑脸,强打精神。武帝就问常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常融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武帝知道是常融从中作梗,就把常融杀了。
《资治通鉴》: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词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
【巫蛊之案 护犊借兵】
所谓巫蛊之祸,即汉武帝末年,年老多疑,适有周围一些心怀奸恶之人,乘机制造事端,挑拨他与太子、大臣之间的关系。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太子素行宽仁,与爱好使用酷吏的武帝有分歧。同时在后宫,苏文在勾弋之子出生后,频频诬陷刘据,在武帝识破之后杀死诬告太子的小黄门之后苏文才稍有所收敛。
前98年开始,巫蛊盛行10年之久。当时,汉武帝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在甘泉宫休养,外间人怀疑他是否还在人世。江充与太子刘据有前嫌,看汉武帝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担心武帝死后刘据对其不利,所以提前下手,想除掉太子。
江充对武帝说病总不好的原因是有巫蛊诅咒,武帝信以为真,令江充严查。最后于陷害太子和皇后。太子刘据起初并无惧怕,认为没有做过不怕江充诬陷,打算去向武帝解释。但车马被江充拦下。刘据惟恐不得自明,就请教他的师傅石德,石德以扶苏的例子警示他,怀疑武帝是否像秦始皇一样已经死亡被小人操纵。于是刘据决定先杀掉江充,绝不做第二个扶苏。
因为太子能指挥的兵马有限,刘据在决定起兵后报母亲卫子夫,动用了皇后宫的侍卫兵器,并以武帝已死奸臣作乱的名义征兵,杀死了江充。他起兵后,调兵不利,护北军使者任安接受了太子的符节却没有出兵。
汉武帝派去了解情况的使臣不敢入京,报太子造反。武帝亲自到长安附近的行宫,派丞相刘屈髦讨伐,并亲临前线证明自己尚在人世。太子兵败后逃到湖县隐藏。后行迹被发现,于是自缢而死。卫皇后却还在长安,听闻太子已死,也自尽身亡。
因此,后代史学界对戾太子刘据持同情态度,认为他和卫皇后在巫蛊之祸中死亡实在冤枉。武帝晚年也深有悔意。
西汉班固在写到太子蒙冤这一节时点评:江充造蛊(诬陷太子),太子杀。太子逃亡时期,茂陵三老上疏,明确指出太子无辜,前不能见君王申辩,后被奸人逼迫,才子弄父兵,但这也不过是打一段板子就能结束的事,希望武帝能赦免太子。
唐睿宗李旦时期,太府少卿韦凑向皇帝上书,提到刘据起兵,性质是“非称兵诣阙,无逆谋于父”,可见历代的史家和当时的百姓都认为刘据起兵性质的无辜。
事后武帝查出太子受人诬陷,怒极,于是族灭江充,苏文被绑在桥上活活烧死,去追捕太子的人也被武帝灭族,深表后悔的武帝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的湖县造“归来望思”之台。天下闻而悲之。
巫蛊之祸中,卫子夫无疑是被冤枉的。汉武帝后来下诏提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可以看出,武帝已经承认,椒房——指皇后卫子夫——是无辜的。
巫蛊之祸中,丞相公孙贺一家被杀,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长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卫子夫、太子刘据自杀。也许是上天眷顾,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刘据妻儿都被害死,但刘据之孙刘病已,因巫蛊之乱时,尚是襁褓中的婴儿,得以幸免于难,后继昭帝之位,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继位后,为卫子夫改葬,追封为“思后”,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史称卫思后。
【葬地与谥号】
卫子夫自杀后,葬于长安城南的桐柏亭附近。
桐柏正对着长乐未央宫,附近更有历代汉帝用来祭祀上天的神台,是风水极好之地。
汉宣帝即位后,将其曾祖母卫皇后改葬于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其陵墓称“思后园”。又“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追谥曰“思”。又称“孝武卫思后”。是最早的有独谥号的皇后,自她之后,历代皇后在丈夫的谥号之后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谥号。
太子刘据和他的两个儿子的墓冢在河南省灵宝县西50公里的豫灵镇底董村南约2公里处。位于最南面的墓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0米,占地面积10余亩,为武帝太子刘据之墓冢。他现存的墓冢封土比他的父亲武帝的茂陵还高,与太子冢西北相接处有皇孙冢两个,乃是刘据之子冢。俗称“皇孙冢”。
同样死于巫蛊之祸的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墓已经被发掘,在公孙贺的老家安葬,墓冢尚有封土,规格比一般民冢为高。可见陷于巫蛊之中的卫氏亲属皆有人打理后事,墓葬规格还不低。
【谱系图】
父母:父姓卫;母姓名不详,按汉时习惯称卫媪(意为“卫大娘”)
兄弟:卫长君、卫青、卫广、卫步卫子夫
姐姐:长姐卫孺(卫君孺)、次姐卫少儿
丈夫:汉武帝刘彻
儿子:戾太子刘据
女儿:卫长公主(当利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
外甥:霍去病、公孙敬声
侄子 :卫伉、卫不疑、卫登
卫长公主→曹宗→曹喜(宣帝时复嫁)→曹喜孙(哀帝时候复封为平阳侯)→曾孙(东汉仍为平阳侯)
刘据(戾太子)→刘进(史皇孙)→刘询(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
诸邑公主所嫁之人和后代不详,诸邑公主据汉书记载死于巫蛊之祸。
石邑公主所嫁之人和后代不详,并未死于巫蛊之祸。
【感悟】
按照史载,卫子夫入宫长达四十九年,即使她入宫时只有十八岁,到她失宠自杀时,也已经六十七岁。史书上说,卫子夫自杀时,连重孙儿都有了好几个。而和她同龄的汉武帝,却永远只喜爱十七八岁的少女,纵然年轻时卫子夫同样是个绝色佳人,但身为曾祖母的她,又怎么竞争得过豆蔻年华的李夫人、钩弋夫人之流?
如果能在六十岁时死去,卫子夫仍不失为一个身世传奇、儿孙满堂、曾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的幸福女人。可惜她仍然不识趣地、顽强地活了下去。对她来说,那多活的几年只能是多寿多辱。先是感情上被遗弃,再是地位上受威胁,卫子夫胆战心惊、风雨飘摇地活着。她家族里那些地位尊崇、封侯拜相的男子,都已在盛年死去——霍去病和卫青死了已经十几年,离他们驱逐匈奴、建立战功、雄霸天下的那一年,更已过了二十多个春秋。没有人再能帮助她。
武帝早忘了卫青、霍去病为大汉立下的赫赫功劳。于是巫蛊之祸起,卫青的儿子被斩,卫家被抄,卫子夫的大姐夫,当朝丞相公孙贺父子被杀,公孙家被族灭,然后是卫子夫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被斩,接着,巫蛊的血迹延伸到卫子夫的长乐宫和太子刘据的东宫。
绝望中,太子刘据和卫子夫奋起反抗,想逼迫武帝逊位,可惜,武帝虽然年迈,虽然昏乱,却雄风犹在,仍然保有年轻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打败了太子刘据。等待卫子夫的,只有不归路。
卫子夫自杀之后,先被人用小棺材草草埋葬在城南的桐柏园,离武帝的茂陵极远,没有谥号,也没有庙祭。后来,她的曾孙刘询从民间即位为汉宣帝,这才给她加了谥号,名之为“思后”,并以园邑三百户人家来守护祭祠。现在,大抵是湮没无闻、白骨销灭为泥了。
没有爱,没有尊严,没有亲人,没有安全,这个汉宫中曾经最高贵的女人,活得是这样悲凉酸楚。我觉得,没有一个女人有这样戏剧化的人生,从一个卑贱的歌女,一跃而为皇后,最后又那样凄凉痛楚绝望地死去,被遗弃在皇族们的陵墓之外。
站在像祁连山的墓前,揣度卫子夫这一生的心路,实在觉得有大风雨,大悲凉,得大觉悟。那样大悲大喜的人生,即使坚强如男子也承受不住,何况女人?
没有一个史官留下卫子夫的喜怒哀乐,只是从她一生的事迹中,我们能看出她始终存在心底的惶恐。处在一个令人忧怖重重的高位,卫子夫是退让的、忍耐的,然而这些低姿态并没有带给她安宁和平静。
我的笔一直在她的心理层面上游走,是猜测,也是怜悯,即使成为大汉的第一夫人,满门显贵,女人的命运,也始终被自己爱着的人操纵。
深宫中五十年的小心翼翼,仍然无法阻止厄运的降临,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甚至比不过一个庸碌的平民妇人。
那首乐府中流传至今的歌谣:
生女无怒,生男无喜,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竟变成了对卫子夫悲惨命运的无情讽刺!在卫子夫绚烂的荣耀背后,究竟有多少眼泪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