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说红楼 孔森 #红楼梦# #红楼梦和明清史#
四、钗”、“黛"为甚作"合判”
现在好像可以探讨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困惑《红楼梦》爱好者和研红人士的问题了。
就是作者为何刻意在《红楼梦十二支》判词里,把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位女主角放在同一首“判词”里概括?
我以为,首先,根据我这两篇短文即本篇和《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悲天恸地〈葬花吟〉》的内容及分析,可以看出,《红楼梦》里的这两个女主角在性格、命运和形象的价值取向、艺术效果方面均呈现强烈的对比,放在同一首"判词”里,就是意欲突出、强调,从而强化这种对比的艺术效果。
《吴氏石头记》第一零七回《史湘云诉前尘旧梦 贾宝玉谈后事今生》,可以看作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主要批注者脂砚斋(即史湘云)二人对《红楼梦》内容、旨意的总结,其中谈到林薛二位时,是这样说的:
湘云道:“宝姐姐一世把名利看得太过重了,她其实也是个自私冷漠之人,以往我见她待人热心诚恳,日子久了才知道她是虚情假意,林姐姐虽然说话刻薄,但没有太多心计,也从没想过害人,宝姐姐为了私心,未必不去害人。”
用现今的流行话语来说,这完全是“三观"对立的两种人。一面是林黛玉的无私、真诚、不害人,一面是薛宝钗的自私、虚伪、害人。
《红楼梦》用全书所有的明里暗里的情节和细节,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两个活生生的人。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用这个定义来评价林黛玉的故事和薛宝钗的故事,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也就是说,我认为,林黛玉的故事是个真正震撼人心灵的悲剧,而薛宝钗的故事从表面看是她个人命运的悲剧,而从价值取向和艺术效果看却是一个典型的喜剧。
林黛玉这样一个善良、美丽,胸怀大义的奇女子,被彻底的毁灭了,她所象征的中华文明和家国情怀,也被彻底的毁灭了。“玉带林中挂“,既是崇祯殉国以谢罪于国人的象征,又是作为小说人物的林黛玉对大明王朝的以身相殉。
而薛宝钗呢,徒有一个光彩照人的姿容和温柔大方的气度,而内心却是极端的自私狭隘,这就构成了她表里不一的双面人格:内里工于心计,虚伪寡情,甚至阴险狠毒。
《红楼梦》前半部有许多薛宝钗"漂亮”表演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她的罪孽的微妙暗示,到了后半部则予以层层揭穿内幕,暴露真相。如她一手制造了"绣春囊"疑案,挑起了贾府里一场“扫黄”风波,捡抄大观园,企图阻遏、破坏宝黛爱情的发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歪招频出。
直到后半部,宝黛大婚典礼前一天,贾府突然大祸临头,朝廷借元春冤案查抄搜捕贾府,这其中就有薛宝钗暗中作祟。最后,又是薛宝钗亲自设“反间计",致使黛玉冤杀小红,造成贾府尸横满地,彻底破败。(关于《红楼梦》里的这三桩疑案,笔者将有后文,另作详解。)
薛宝钗的所有这一切罪孽,竟都是为了从黛玉手里夺走宝玉,成为贾府里的“宝二奶奶”!
然而,在实现了这个目标之后,却遭到宝玉的遗弃,究其根本原因,竟为她是个"无情"的“石女",这使“金玉良缘"终成笑谈,像是老天爷给她开的一个无情的玩笑。
薛宝钗最后终于做了两朝贪官贾雨村的小妾,享到了“荣华富贵,可转瞬间又陪贾雨村被充军发配到东北雪域,带着耻辱的标志"金簪",抛屍荒野,完成了她“金簪雪里埋””的宿命。
这比起林黛玉为民族为家国殒身不恤的壮烈,是何等的渺小,何等的卑贱!
所以,"玉带林中挂"是林黛玉崇高精神被毁灭的悲剧,而“金簪雪里埋"则是薛宝钗自私、虚伪、低俗欲念被撕破的喜剧。放在一起,两相对照,就是崇高与低俗的对比,壮烈与卑贱的对比,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与一个无意义无价值的人生的对比。
同样,判词的前两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也是一组绝佳的对比。
薛宝钗的“停机"之“德“,仅为一己之私,终招唾弃与嘲笑。而林黛玉的“咏絮之才",却成就了悲天恸地《葬花吟》,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正气歌。
我想,这正是作者刻意把薛宝钗、林黛玉二位《红楼梦》女主角合写在同一首“判词”里的艺术匠心所在。
其次,我以为,把宝钗、黛玉放在一首判词里加以概括,可以突出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说就是围绕宝玉引起的矛盾冲突,作为全书的一条叙事主线展开故事,表现作者自己明说的全书“大旨谈情”的内容,这是《红楼梦》一书的一条明线。
其实,《红楼梦十二支》除下“引子",作为十二钗个人的第一支曲,即写薛宝钗的《终身误》,与“钗黛合判”的第一首判词一样,也是不只写薛宝钗而兼及写林黛玉,以穾出这条钗事主线的。请看: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完全是以宝玉的口吻,诉说自己在钗黛二人之间的矛盾心态的,突出了全书“大旨谈情"这条主线,表现了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宝钗终于从黛玉手里夺得了宝玉,却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最终还是被宝玉遗弃了。就其中隐藏的寓意来说,就是满清虽然夺得了明朝的天下,但终究不能被中华文明所接受,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命运。
赞曰:
薛宝钗
机关算尽竟何益? 皮里春秋枉苦辛。
"金玉良缘”成笑谈,雪里金簪化作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