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高能E蓓子】原创,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载请后台联系,但欢迎你们转发到朋友圈。
《刑侦日记》可谓尽得港式探案剧的精髓,大结局仍守住了豆瓣8.0的分数。
从专家、警察到罪犯,全员犯精神病,一边治病一边查案,有点《刑事侦缉档案5》+《仁心解码3》的意思。
“我有精神病”“我也有精神病”
但我觉得比探案剧情更精彩的,是里面关于“精神病”的探讨。
要知道,TVB专题“精神医学”这个题材已经二十多年了。
全员精神病,今天你分裂了吗?
《刑侦日记》据说原名叫《解离日记》,整个故事首先是围绕男主角的“人格解离症”展开的。
男主叶劲峰患有人格解离症,主人格马特只有十四岁,因为曾经目睹母亲在汤里下老鼠药,大受打击,沉睡了十七年。
为了承担痛苦,解决问题,主人格解离出了两个次人格。
人格A叫劲峰,习惯用右脑思考,说话耿直,粗枝大叶,喜欢练肌肉,是身手极好的警察。
人格B叫朱玑,习惯用左脑思考,逻辑能力极强,是犯罪心理学和笔迹研究的专家。
女主杨碧芯之所以会给亲生儿女下药,是因为在长期单亲妈妈的压力之下,患上了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经常会看到一个贵妇和一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眼前。
更可怕的是,她们会说出杨碧芯内心最黑暗的一个想法。
比如“他们死了,你就能轻松了”“他们留在这个世界很惨,你带他们一起走吧……”这些声音反复念叨,杨碧芯才会动了毒死孩子并自杀的念头。
芯姐一家人疯得齐齐整整,女儿叶朗晴成为“血字杀手案”的唯一生还者,患上了“余光恐惧症”,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拆弹专家游雁星,在经历了几次大爆炸事件之后,患上了PTSD,一戴上拆弹头盔会觉得呼吸困难,耳边响起计时器倒数的声音……
还有两位高级警司,一位患有躁狂症,狠起来连一哥都敢打;
另一位有严重的违拗症,对其他人的要求、指令和建议,会表现出抵制或反抗。
你让他小声一点,他一定要大声反驳;你让他大声一点,他又会说你吵到别人。
“血字杀手”韦睿杰,有严重的恋母癖, 同时又痛恨母亲对自己的虐待,扭曲中就成了变态杀手。
他必须通过杀掉和母亲相似的女生,才能发泄掉心头的恨意,每次杀人后内心会有愧疚,但不久之后又故态复萌。
精神病在这部剧里普及到什么程度?警司聂山在调查一位嫌疑人的时候,说了一句:“他除了有孤僻症和幻想症之外,一切都很正常。”
网友不禁缓缓在弹幕上打出一个“?”
是的,精神病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或重或轻的精神疾病击中。编剧努力地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正常”,也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痛苦。
患有人格解离症的儿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身体,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生活很容易就会陷入混乱。
精神分裂的母亲,为了不再伤害自己的孩子,独自远走他乡十七年,每一次想念孩子,她只能强迫自己在纸上写下:不要回去,离他们远远的,绝对不要回去……
思念亡妻的丈夫,自愿让自己深陷精神低谷之中,就为了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候能看到妻子的“幻象”。
这样的痛苦,是远远超越肉体上的折磨的。
多重人格:有变态杀手,也有律师医生
《刑侦日记》的“人格解离症”,也就是“多重人格症”,我最早印象是在1999年的《双面伊人》里出现过,女主角袁洁莹饰演的就是一个多重人格患者。
白天她是乖巧懂事的林静,浑身散发着贤良淑德的好嫁风,与未婚夫和和美美。
曹永廉为什么不会老
到了晚上,换上黑色小短裙,她化身乖张神秘的女子林宁,抽烟喝酒泡吧蹦迪,与男主角大谈恋爱,弄得身边人(主要还是男主角)摸不着头脑。
《双面伊人》对于多重人格的描述还停留在谈情说爱的阶段,2000年《陀枪师姐》的鲍国平则开启了人格分裂患者的犯罪之路。
鲍国平是一个可悲的角色,小时候经常被大嫂打骂虐待,还亲眼看着大嫂红杏出墙。
有一天鲍国平又被大嫂暴打,幸好被计程车司机翁志豪挺身而出阻止,司机的儿子翁文成就成了鲍国平唯一的朋友。从此鲍国平常常说“计程车司机儆恶惩奸,是大英雄”。
后来翁文成去世,鲍国平彻底变成人格分裂患者,一时是软弱怕事的鲍国平,一时是要惩戒所有不忠女人的“的士判官”翁文成,两个人格经常通过镜子沟通。
镜子在“多重人格”故事里存在感很高
鲍国平和翁文成仿佛成了港式刑侦剧的“里程碑”,此后,TVB刑侦剧里的案子总与人格分裂扯上点关系。
比如《陀枪师姐4》时,凶手陈志聪体内有大B、奀仔、阿Sam、珠女等15种人格。
剧情也越来越复杂甚至重口。《刑警》里邓健泓饰演的丁远浩,因为渣了前女友Tracy,导致Tracy割下自己一只眼睛,并且自杀,受到良心责备的他分裂出一个Tracy的人格,杀光丁远浩身边的女人……
后来甚至连主角都要被安排上,《仁心解码2》中杨怡饰演的张颂恩,做警察时经常会遇到法律无法制裁的坏人,于是她想象出自己爸爸的人格“蒋大军”来替天行道。
在这些剧里,多重人格患者就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分裂出的人格几乎都是变态杀人犯,人格之间关系恶劣,只想互相干掉……
其实这种刻画是扁平和刻板的,加上压抑的基调和重口情节,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
直到2018年,黄智雯袁伟豪主演的《三个女人一个因》播出。
这是一部认认真真从精神和心理角度讨论“多重人格”的电视剧,而且充满了港式轻喜剧的诙谐。
豆瓣评分8.5,比《刑侦日记》评价更高,可当时只是一部仓底剧
女主方以因生于司法世家,成绩出众,还得过香港杰出青年奖,出色的她一直对外隐瞒自己有多重人格的问题。
方以因患上多重人格的根源,正是对她严苛到近乎无情的母亲,从小到大的高压教育仿佛一种精神虐待。
于是,她洐生出一个叫Pina Colada的“玩咖”人格,好勇斗狠,狂野疯癫,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反抗。
同时,方以因误会父亲的死与小时候的自己有关,怀着对父亲的愧疚,她又形成了“愁擘擘”人格,怕事悲观,常常愁眉苦脸。
《三个女人一个因》让我们看到多重人格患者的生活日常,探讨了成因,也看到了他们治愈的方式。
在医学上,多重人格患者的几重人格是互相的独立的,一个人格出现,其他人格自动退场。什么时候由哪种人格支配,遵循的是“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
最初,为了避免人格转换惹麻烦,方以因每晚只能戴着睡眠监测器睡觉,以免其他两个人格突然出现,破坏她的生活,却又因为过度紧张经常失眠;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方以因尝试通过照镜子和写信的方式和其他人格进行沟通,再修补好和母亲的关系,慢慢达到了人格融合的效果。
和过去刑侦剧里的“变态分裂者”相比,《三个女人》和《刑侦日记》里的多重人格患者不再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跌宕存在的“工具人”,他们可能是律师也可能是警察、心理专家,故事也更贴近现实。
这样的设定既是尊重观众,更是尊重患者。
暴食症、抑郁症、PTSD、脑退化症……
TVB是精神病患者之家?
除了以多重人格为题材写出爆款剧,TVB还关注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
2009年的《仁心解码》被认为是精神医学题材的集大成者,科普了许多大家听过却不了解的精神疾病。
比如强迫症,患者说话如果不说完一句完整的句子就不会罢休。
还有暴食症,患者孙家碧因为失恋饱受打击,为了减压选择疯狂吃东西,却越吃越胖,越胖压力越大,最终不但有暴食症,还出现了抑郁和自杀的倾向。
看得出来是哪位演员吗?
后来我们知道,暴食症不但会发生在失恋人士身上,不少人为了“白瘦美”,也经常会陷入盲目控制饮食的误区。
对食物的渴望一旦超过了控制,患者就会出现疯狂进食的举动,吃完后又催吐,形成暴食-厌食-暴食这样的死循环。
失控的女明星:想控制身材,却被“暴食症”反噬
还有我们现在常提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仁心解码》也写过一个特殊案例。
唐诗咏饰演的陈美娟在商场中闲逛,突然脑海中闪现很多奇怪恐怖的片段,导致她情绪激动想往下跳,连她自己都很莫名其妙。
心理医生发现,原来陈美娟9岁的时候曾被人意图强j,患上PTSD并且局部失忆,忘记了这件往事,却记住了这份恐惧。
最终在家人和医生的陪伴下,陈美娟选择勇敢面对,回到事发地点克服恐惧。
“你长大了,不再是那个9岁的小女孩,没有人可以再欺负你”。
现在许多人开始关注产后抑郁,呼吁大家多点体谅和理解新手妈妈,而在1998年的《天地豪情》里,周海媚饰演的嘉慧就是典型的产后抑郁症。
因为是单亲妈妈,独自带小朋友,压力巨大,虽然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每次听到宝宝的哭声都会忍不住崩溃尖叫。
《BB来了》对产后抑郁的描写更为深入。
李佳芯饰演的角色在生育后,因为家庭开支、坐月理念、与长辈带孩子方式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压力重重,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她向医生形容这种感觉:“我控制不了我自己何时哭,何时骂人,我只是一直很害怕、很担心,很像在一个海里面……”
别以为只有产后妈妈会患上抑郁症,当孩子出生后,家庭开支增大、夫妻关系出现变化,还有对承担父亲责任所产生的恐惧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爸爸患上产后抑郁。
有时候爸爸喜欢独处、经常情绪低落甚至崩溃痛哭,可能不是单纯想逃避育儿,而是患上产后抑郁症。
许多剧集里,还描述过脑退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妙手仁心》里Jackie的爸爸就是一名脑退化患者。
以前这个病叫“老年痴呆症”,因为患病的多数是老人,患病后记忆力会减退,慢慢地集中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会出现障碍,最后连语言能力也会出现问题……后来为了消除名字带来的歧视,香港区政府将其改成脑退化症。
对待脑退化的老人家,除了要给予适当的治疗,家人也要拿出更多的耐性和爱心来和他们相处。
遗忘固然让人伤感,但珍惜当下的相处时光更重要,不是么?
有没有发现?精神疾病在TVB各种剧集中很常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似乎很少遇到……是因为歧视和误解的存在,让患者和家属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状态,独自舔伤。
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患上精神疾病,所以我们才更要认识、理解和帮助那些已经饱受困扰的人。
E姐结语:
香港是一个繁忙的大都市,忙碌的人们总是脚步匆匆,重压之下,很容易诱发精神疾病。惠英红在演绎杨碧芯时,就融入了自己患抑郁症的真实经历。
除了通过剧集让大众“走近精神病”,更难得的是,这几年TVB编剧对于“精神病”的认知越来越正面,不再单纯地把精神病与变态和“痴线”挂钩。
他们会借角色之口,告诉你“精神病就像普通的伤风感冒”,也会告诉你“精神病不是绝症,是可以治好的” 。
这一抹来自心底的仁爱,以及深埋于剧情之中的态度和人文关怀,是最可贵的精神内核。
说回《刑侦日记》,作为又一部TVB和内地平台合作的港剧,算是成绩最好的一部。之前的合拍剧过于执迷做大场面、大阵杖、大卡士,满世界取景,画面好看了,港剧原本的味道也丢失了。
这一次,剧组回归演员和剧本,并且花大量时间做资量搜集,集齐笔迹、法医人类学、犯罪学和拆弹四大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对专业知识的一丝不苟,对职业伦理的敬畏,才是我们熟悉的TVB职业剧和刑侦剧。
做有深度的心灵SPA和有格调的故事!
喜欢请分享哦!么么哒!
E姐换新Logo咯!各位闺蜜认准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灵SPA
以学术的严谨看贵圈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