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李世民开创初唐的“贞观之治”时,他除了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等良臣相助外,后宫也一派祥和:既没有其他皇帝后宫的勾心斗角、更没有《甄嬛传》的千奇百怪的争宠剧情发生。
后宫安稳对吃瓜群众来说比较失望,但对李世民来说就大喜过望-后院平安无事,让李世民可以安心前朝国事,实在是当时的长孙皇后能压得住阵脚、还具贤惠大度之功。

在李世民的后宫之中,被封才人的,除了武则天(武媚娘)外,你知道还有谁吗?历史上唐太宗的后宫被人记住的人物不多,徐惠/即后期的徐妃是其中一个。(武才人在唐太宗后宫只是一个边缘人物,后面遇到唐高宗后才能大放异彩)
1、贤妻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自幼熟习文艺,喜欢读书。受封皇后之后,依然勤俭持家,自己的服用仅取足用,并不因身为皇后便奢侈浪费。长孙皇后亲生的长乐公主,素为太宗所疼爱。当长乐公主准备出嫁时,李世民下圣旨给予长乐公主超规格一倍的陪嫁……
李世民的心态是:爱女风光出嫁,十里红妆,除了代表皇家体面外,还能让女婿一家人知道这个新娘在岳父皇帝心里的份量,就会加倍敬重。魏征知道后,上疏反对,认为会立下一个坏榜样……皇子皇女众多,因为长孙公主破坏规矩后,以后的人就会有样学样。而百姓看到皇家婚礼的铺张浪费,也会有不好的影响。

长孙皇后知道后,对太宗感慨万分地大大称许了魏征的谏言,并说“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为正直社稷之臣矣!……尝闻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急务,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高度评价了魏征此举。
如果是其它人为皇后,没有长孙皇后的觉悟和胸襟,魏征此举,可谓非常不合时宜、得罪至高无上的皇帝一家人的事情。长孙皇后维护魏征,也是避免了引起矛盾、引发江山社稷有内乱的危险。

2、美妾
徐惠,湖州人。是个早慧的女子,四岁能读《诗经》和《论语》,八岁会写文。唐太宗闻才名召入宫中,先封才人、不久拜为婕妤,接着为充容。可谓步步高升。
徐惠不仅文思敏捷,也关心国事。因为贞观末年(公元649年)唐朝廷数次征讨四夷,继而又修整宫室,这些都是劳民伤财,引起百姓埋怨的事情。

徐惠闻之,上疏力谏,希望太宗息兵罢役,认为“业大者易骄”,“善始者难终”,提醒太宗警惕。还总结出“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的至理名言。太宗对她的意见深表赞同,优赐甚厚。
在太宗死后,她追思顾遇之恩,万分哀悼,哀思成疾。在病情渐重时,她不愿服药,表示要以死相报,愿“得侍园寝”,又作诗以表达自己的意志。
一心一意的对待皇帝,完全是封建的道德规范。在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24岁时追随太宗而去。赠谥号为贤妃。

3、才华
不管是长孙皇后还是徐惠徐妃,按照当下社会的标准,都是“智慧与美貌并存”。长孙皇后仅遗留《春游曲》一首,从中依稀看得到她的才华: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挺啼莺。
林下何須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徐惠的诗写得端庄雅素。在《全唐诗》之中存诗五首。今天分享其中一首《赋得北方有佳人》: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之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个喜文弄墨的皇帝,因而前朝国事之余,后宫也能唱和诗文,实为家庭幸福生活的最高享受。
晓枫说:
对于李世民的生平和初唐历史,后人恐怕只记住了玄武门之变和后期的贞观之治。李世民执政之后,很快就以一个贞观之治来回报天下百姓。
但除了文治武功,作为皇帝,李世民的后宫自然也是多姿多彩。如果不是有贤良之人,让李世民后顾无忧,相信李世民的江山也不会以如此速度的繁荣富强起来,这些,不能不为当年的后宫女子们记上一功。

也因为初唐的后宫不单纯以美色作为入选的标准,还兼顾才华品德,因而自太宗之后,唐朝后宫女子都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人,包括武则天、上官婉儿、杨贵妃、梅妃……等等,这都是从太宗后宫衍生出来的一种“气质”。
大家对这些后宫佳丽有什么看法?欢迎关注@晓枫微红,你的点赞和评价,就是对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