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科技复联汪,作者丨风千语
一直以来,男频IP改编都不如女频改编火热,男频中的后宫等元素和女频魂穿等元素,成为必改成分。然而绝大部分男频改编尝试都扑街了。
直到最近两三年,男频IP改编的爆款开始多起来。
从《庆余年》到《赘婿》再到《雪中悍刀行》,真正被开后宫难倒的只有《赘婿》。除去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赘婿》原著中其实塑造了好些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但这些在《赘婿》里根本看不到,过于追求一种话语立场,反而改了个四不像。
《庆余年》也没有完全按照原著来拍,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发挥和删减,留下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和角色作用。
《庆余年》编剧王倦在采访时曾说过,改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住精髓。
都是爽文改编,让观众看得“爽”必然是需要抓住的精髓之一,该装X装X,该逆袭逆袭,同时切记反派不要看起来智商太低。《庆余年》好看就好看在,该耍帅的地方被他装到了,该打脸的地方也及时出现了,反派的脑子也很好使的样子。
把握到精髓以后,就要根据不同作者(小说)的行文风格,挑选最鲜明突出的部分进行细致还原。
比如烽火戏诸侯这个作者,文风本就不是走的朴实那路,经常一通诗词对偶句炫到你深感自己只会“卧槽”,角色方面,擅长群像而不是个人,毕竟江湖是一群人的江湖。然而《雪中悍刀行》最缺的就是恢宏大气的氛围,通俗来说,从画面到人物都显得13格不够。
当然,即便都是爽文,不同小说的改编难度也不同。越是难改编的小说,越需要做取舍。
01、男频VS女频,观众如何统一
《庆余年》三百多万字,《雪中悍刀行》四百多万字,《赘婿》五百多万字,《斗破苍穹》五百多万字……
男频从来不缺大部头,优秀经典的IP也是大部头居多。就算是小说网站的签约或上架门槛,男频的字数要求也一向比女频多。
毕竟王子和公主那点事,一般都是到「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的时候戛然而止,再往后走很容易落入家庭伦理剧的俗套,《慕南枝》改编的《嘉南传》后期基本就沦为了家庭剧,口碑一路狂跌。但装x的事,想来多少都可以来。
一直以来,女频改编作品都远多于男频。
有人认为是女频作品更易于改编,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影视剧市场的主要受众是女性,所以男频改编吃力不讨好。这个观点乍一看是对的,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根据公开的用户画像数据,除了爱奇艺女性观众占比接近七成,优酷、腾讯以及B站的性别比例都在1:1左右,那点差异远没有到会左右市场量级的地步。
就算是女性用户更多的爱奇艺,也没有多少特意为女性用户而打造的项目题材。恰好相反,爱奇艺的爆款栏目迷雾剧场所生产的一系列爆款都属于男女皆宜的题材。
诞生之初作为女频题材的《琅琊榜》在改编得当的情况下,同样也受到很多男性观众的喜爱。
而《庆余年》作为男频改编,女性观众也一点没少。
即便是《陈情令》这种为女性观众量身定制的热门作品改编,依然有很多男性观众观看。只不过直男们看故事的时候不嗑主线,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要相信,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很多时候没有太高的性别壁垒。
以金庸作品为例。拿通用的网文分类去筛选,除了《白马啸西风》,绝对都是实打实的男频作品。打怪、升级,傻小子的逆袭,白富美的偏爱……爽文有的元素它都有。
这些元素丝毫没有影响金庸改编作品久盛不衰的局面,女性观众也能从中找到很多看点。她们也许对张无忌和郭靖的奇遇不那么感兴趣,但多为乔峰阿朱那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泪目。
再则,性别偏好有时候会重叠,谁说女性全都不爱武侠,男性又全对爱情无感呢?
反观如今的女频改编,谈恋爱的时候太多,往往少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励志情节。《天盛长歌》不是非得往大男主改才能讲权谋,《青簪行》不是非得疯狂为男主加戏才可以使女主的复仇路顺理成章。
市面上的大女主剧集不少,但表里如一搞事业的没几个。
反倒是《庆余年》这样的男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男主在后宫之外,多的是广阔天地。
《知否》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错。尽管原著人物众多,在多重删减修改之后才得以搬上荧屏,但保留了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宅斗。
影视作品的改编,最忌讳拘泥于男频女频的套子。
就像人活着不是为了谈恋爱。如果原著精髓在权谋和朝堂,那就着重刻画明争暗斗的部分,精髓在江湖就突出刀光剑影,精髓在励志就一门心思向上爬,谈那么多恋爱干啥?
老老实实讲故事就好。
02、在角色和故事之间取舍
除开意识流、各种先锋派,通常情况下,能够建立起广泛群众基础的小说,包括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要么因为足够丰富出彩的人物,要么因为足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毫无疑问,《雪中悍刀行》属于人物群像塑造更出彩的那一类。
所以,改编最应该打磨的部分其实是人物,人设能不变就不变。至于那些原本就谈不上构思巧妙的故事线,改了也无伤大雅。
按理说,这种类型的小说改编,不求人人出彩,最起码应该将一些关键人物的形象加以还原甚至升华。可惜我们看到的成品是除了一两个角色勉强贴切外,大部分角色不是人设陡变就是形象突变。
这是它豆瓣评分一路下滑的根本原因。
尽管张若昀是作者烽火戏诸侯钦点的男主人选,但在B站上可以看到,很多书粉在剪辑伪片花时,喜欢用陈坤的形象,理由是陈坤有徐凤年那股贵气。
考虑到年龄等因素,陈坤是不可能演徐凤年的,且张若昀有“范闲”这个角色打头阵,也许是资方能够找到最合适的男主人选了。
再说另一位女主姜泥的人选李庚希,李庚希尽管清纯有余,却惊艳不足,成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女一。
看过李庚希《小欢喜》的人应该对乔英子这个角色印象较深,里面她的演技看起来其实很不错,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雪中》里,除了瞪眼睛还是瞪眼睛。
应该也不好简单地归结为演员演技不行,很多时候一个演员与角色的贴合度,剧本及人设的安排都很能影响演出效果。
如果全员都找贴合度高的演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就应该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至少人设不能变。
不爱说话的人不要突然变成一个话痨,深藏不露的人不要满脸写着“我是高手”。偏偏《雪中悍刀行》两个雷点都占了,本该深藏不露的老黄,出场就是一副“我很不简单”的样子,本来寡言少语的白狐脸,台词多了很多。
故事和人物,总得有一个要有灵魂,不能一个没有,也不能什么都想要。
过去十五年,网络小说影视化,故事和人物兼具的改编案例很少。改编口碑好的,二占其一已经足够,不是主角选对了,就是要么故事讲得好。
《庆余年》胜在故事讲得好,角色方面相较于原著其实有较大变动。比如不该死的早早领了盒饭,悲情角色增添了很多喜剧元素。然而只要故事核心不变,逻辑自洽,并不影响观影效果。
而《琅琊榜》则明显是长于人物的。原著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改编后变得丰满立体,成功避免了让全剧沦为梅长苏一个人的独角戏。
独角戏不是不好,只不过更适合大银幕罢了。
2011年,吴奇隆、刘诗诗参演的小说改编剧《步步惊心》,整体人物故事走向和原著一模一样,95%以上的台词全是按着原著来,看剧像是又看了一遍原著。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还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原著本身的结构和节奏就非常适宜改编,何处起势,何处转折,何处高潮,何处落幕都有十分明晰的结点。
碰上《步步惊心》这种IP是运气好,但多数网络小说,绝非是为改编而生。
就像《上阳赋》的原著就有对宏大叙事把控不足的短板,改编不仅没能补上这一不足,还选了一堆非常违和感十足的角色,差评在预料之中。
网文中有着《红楼梦》影子的并不多。这也就意味着,越是世界观庞大、人物众多的小说,越需要取舍(钱多力量大的世纪项目除外)。
很多改编项目不是不清楚自己所拿项目的缺点在哪儿,只是不会取舍。
剧方最大的问题在于要克服眼高手低的心理。我理解拿个大IP不容易,演员档期不好排,但什么都想呈现一下,最后只会变成间歇性雄心壮志和持续性的混吃等死。
03、文字到画面的另一种可能
小说改编容易犯两个错,要么太不尊重原著一通瞎改,要么太在意原著反而被牵绊无法发挥。
不尊重原著的例子很多,太在意原著的例子以新旧红楼为代表,旧版《红楼梦》其实进行了很多发挥创造,新版号称全按原著来,连念白都一字不落。
结果呢,人们依旧更喜欢旧版《红楼梦》,除开情怀因素,旧版胜在是有灵魂的改编,而不是照搬。
书中是旁白的东西,不见得在进入影视拍摄时非得以旁白来呈现,同样书中属于台词部分的,有时候也可以以画面或其他方式出现。
只要修改的目标是让故事或人物更丰满,原著很多相对镜头语言比较累赘的部分,其实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在看《琅琊榜》原著的时候,我对有一段描写的变动印象很深:
林殊是谁?林殊是他骄傲张扬、争强好胜,从不肯低头认输的知交好友;是那银袍长枪、呼啸往来,从不识寒冬雪意为何物的小火人;是喜则雀跃、怒则如虎,从未曾隐藏自己内心任何一丝情感的赤焰少帅……
可梅长苏又是谁呢?他低眉浅笑,语声淡淡,没有人能看透他所思所想;他总是拥裘围炉,闪动着沉沉眸色算计险恶人心;他的脸色永远苍白如纸,不见丝毫鲜活气息;他的手指永远寒冷如冰,仿佛带着地狱的幽凉……
多个分号,好长一段华丽丽的描写,换到别的改编剧里,估计会被无情删去。
终归是海晏自己比较了解自己的作品,这一段到了电视剧中,大段描写被打散成短句分配给了几个配角,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侧面烘托了梅长苏这个角色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加强了配角与主角之间的情感联系。
如此看来,《雪中悍刀行》太过写意,也未必就是不可跨越的难题,一切还看改编的人到底有没有读懂故事,读懂人物。
其他都是借口。
好在男频改编不是只会谈恋爱。
所以后宫文二创才开始崭露头角,爆款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