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在这民歌的汪洋大海中,我最爱左权民歌和河曲民歌,而河曲民歌中尤其喜欢二人台,二人台中最喜欢《走西口》。在山西《走西口》有音乐片、电视剧、舞台剧,作品多多,脍炙人口,赏心悦目。
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开年大戏《乔家大院》是以走西口为故事切入点的电视剧。中央电视台2009年的开年大戏《走西口》则是直接以走西口命名的电视剧。2011年由作家燕治国编剧的30集原生态民歌音乐电视剧《西口情歌》是在故事切入点和思想内容上同《乔家大院》《走西口》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点的原创电视剧。
1982年山西电视台播出了由李保彤导演的音乐电视剧《走西口》,1993年山西电视台又推出了由张成田执导并担任摄像的另一部音乐电视艺术片《走西口》,可以说是“西口”双璧。音乐电视艺术片《走西口》与音乐电视剧《走西口》虽然在音乐上有着相同的旋律和风格,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现实反映和艺术追求。《走西口》这一支几代人唱不完的悲苦的歌,在音乐电视艺术片中却旧曲翻新,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农民要走西口、闯天下、干事业,是它的崭新主题。
《走西口》剧照
近日忻州的一台实景电视文艺片《走西口》(编剧赵亚君,导演白金平,摄像王建伟,主演王晶、王雄)唱响了省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受到观众的欢迎。这部由忻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拍摄出品的作品,由山西省社会学学会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创意发起召开研讨暨媒体推介会,在山西省图书馆报告厅播放,成为省图打造文旅阅读推广服务品牌的一次全新尝试。这不一样的出品单位、推荐机构和首映场所,说明它不是一个一般的创作、演出的艺术作品,而是昭示着一个不一样的生产、传播方式,在融媒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二人台《走西口》作品系列的新成员,是融媒时代的经典再现。
这部实景电视文艺片,在保留原走西口民歌情怀与特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影视手段和4K高清技术,通过实景化叙事抒情和鲜明的人物个性再塑造,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别样的走西口短剧,好看好听,故事美、音乐美、表演美,再现了经典传统剧目《二人台》的精髓、魂魄和风采。
走西口,始于明朝末年,历经清朝一直延续到民国,长达3个多世纪,是晋、陕、冀人向长城之外的内蒙古大规模打工谋生及移民的宏大历史活动。尽管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较广,但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内蒙古隔黄河而居的忻州人,特别是忻州的河曲、保德、偏关人,舍家别口,背井离乡,创业谋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脍炙人口的二人台经典剧目《走西口》。太春和玉莲是成千上万个走西口的男人和在家苦守的女人的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个古老的晋北民歌诉说的就是走西口的故事。咸丰年间,春夏之际,刚刚成婚的太春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渡过黄河到口外谋生。这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在百姓生活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走西口》剧照
赵亚君编剧、白金平导演的《走西口》内容单纯,线性叙述,就是讲这个太春和玉莲一对新婚夫妻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分离、太春离家走西口的故事。赵亚君在改编中敬畏经典、尊重传统和群众的欣赏习惯,保留了《走西口》的经典元素、经典唱段和经典场景,又结合时代审美时尚和艺术需求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
编导最大化地保留了这个经典剧目在舞台上的叙事脉络,重点突出等、劝、离、送四个节点,延续了舞台的叙事空间,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把观众带入同人物同悲欢、伤别离的艺术情景中。
编导在《走西口》中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经典唱段,如玉莲告诉太春“走路走大路,绝不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拉话解忧愁”,“坐船坐船舱,你不要坐船头。恐怕风摆浪,摆在你河里头”,“住店住大店,你不要住小店。大店人儿多,茶水也方便”……在一个即将分离的夜晚,面对第二天一早就要走西口的丈夫,有多少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担心事,牵动着这位少妇的心。通过二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表现了夫妇之间纯朴、善良、火热、真挚的感情,道出了人间生离死别的悲苦,表现了忻州人出外谋生创业的决绝与艰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
编导对传统《走西口》在太春的归途问题上进行了全新的创造,设计了太春这一走,让他的媳妇玉莲苦苦等了三十多年的悲剧情节。太春没有按照原来说的春走秋归,而是一走就再无音信,留下玉莲年复一年的等待,从满头青丝的新媳妇等到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这是多么的残酷与悲痛!编导描写玉莲又一次到渡口迎接太春归来,一直等到人都走没了,她也没有等到她心爱的太春。在船工的议论声中,她孤独地离去,但她不会死心,她要等待明年秋天渡船到来,再去接她的太春。
编剧赵亚君说,走西口是用脚走出来的。因此鞋在剧中的作用很重要。她送太春离家,穿着新婚的红鞋,是让他记着你是有了家室的人。在渡口等待太春回来的玉莲仍然穿着红鞋,是为了让丈夫远远地就能看到她的身影。
编导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建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悲壮结尾。在震撼人心的齐唱声中,老年玉莲蹲下放河灯。河灯在水中漂走,水中冒出年轻的太春,也照映出老年的玉莲。歌声起:“黄沙沙扬时你上路,树叶叶落还不见你消息。穿上红鞋往那河畔畔立,赶紧放河灯唤哥哥来相聚。”河灯在漫无边际的黄河从近到远,从大到小,从明亮到昏暗,渐渐漂流远去!滚滚黄河、点点河灯牵引着玉莲破碎的心,也撞击着观众惆怅的心。
忻州实景电视文艺片《走西口》给了我们在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上许多有益的启迪。
“内容为王:经典永不过时”。经典本身的永恒魅力及其传承过程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经典在群众的心中已经确立了无可撼动的地位。蕴含着人类的情感主题和文化基因的二人台《走西口》是忻州人重要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二人台演员任艾英、辛礼生、杨爱珍、吕补莲、许月英、尹占才、张美兰、王晶、王雄等演活的角色成为一个个经典形象。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二人台经典音乐也已成为贯穿不同时代的悦耳长音。
对经典剧目要怀敬畏之心,敬畏意味着敬重。而敬重就要延续经典的根脉,根脉不存,果实何生?这根脉就是保留二人台小生小旦的行当体制和且歌且舞的演出程式。保留了行当和程式就保住了二人台经典剧目的根本。
对于传统剧目来说,整理改编是一种再创造,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而又无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要坚持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人民群众爱看的戏,一要有“情”,二要有“趣”,这两点忻州实景电视文艺片《走西口》做到了。
在互联网时代,经典依托新型传播方式开始有了从“传播”到“传承”的转变。跨屏传播(跨平台传播)是艺术作品跨媒体传播的重要途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新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向。“大屏观看+小屏互动”的观看模式,经典作品与新型传播媒体相结合,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正是忻州实景电视文艺片《走西口》所走的生产、传播的崭新道路。
忻州推出的实景电视文艺片《走西口》对走西口文化进行了社会学阐述,对《走西口》作品进行了多媒体呈现。这是忻州日报融媒体改革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是报社强化与受众互动、将布局矩阵式传播和打造跨屏传播新媒体作品的有益尝试。大屏小屏跨屏传播,让优秀文化经典剧目绽放时代光彩,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