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律师蒋亮和从事财务管理的太太
在外人看来,是一对标准的上海“精英夫妻”。
工作体面、收入颇丰,
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但他们的生活,却并非是“通往成功人生”的模板:
既没有贷款买豪宅,也从没有炫耀性消费。
一家三口,住在上海市中心一套49㎡的老公寓里。
整个小家的主题是“浸入式图书馆”,
5米多长的书架,随时随地坐下阅读。
在孩子喜欢的榻榻米区,
翻开地面,杂物可以统统收纳下去,
日常保持着极简的洁净 。
夫妇俩觉得,
房子是一个物理空间,
而家是一个心灵的空间。
他们把大部分财富都洒在了看世界的旅途上,
不断拓宽自己的包容度,并获得精神的自由。
即使疫情后,
一家人蜗居在一个小房子里,
灵魂也仍然自由、快乐。
疫情前,蒋亮夫妇把财富都洒在了路上
当被贴上“精英标签”时,
蒋亮说,
“精英不能用物质来衡量,
它是一个有社会担当、能引领社会进步的阶层。
我们还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
只是在独安其身中,认真生活,不断学习,
努力跟上这个时代。”
编辑 Tango
“人生并没有一个规定,约制我们的财富该花在哪里。”37岁的律师蒋亮,日常工作是为融资创业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他的太太是公司的财务高管。夫妇俩每天的工作都在和钱打交道,但他们的金钱观却有些“反主流”。
“坦白说,我们俩赚的钱,大都洒在了路上,去看看不一样的地方,希望让自己更包容,不被偏见和预设所裹挟。”在疫情之前,他们每年都保持2次长途旅行,加上若干次出差,十几年来,跑遍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去过40多个国家。
旅行摄影和地图是这个极简小家的装饰品
蒋亮来自宁波,毕业于浙江一所知名大学,而后出国留学攻读法律,回国后留在上海工作。太太是上海本地人,毕业于上海知名财经类大学,后继续攻读MBA。两人都来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在上海拥有了新家。
婚后,夫妇俩与父母合住在上海中环的一套110㎡公寓。孩子出生后,父母也能帮助双职工夫妻一起带孩子。
蒋亮家的小区距离上海静安寺步行10分钟
到了孩子快读书的年纪,考虑到上学、上班的交通,以及让老人有更多时间休息,蒋亮与太太就计划搬到市中心独立居住。经济上能够负担的房价,刚好是一套小户型,房龄约30年,实际人均面积17㎡。
最终,他们在静安寺附近挑选了一个熟悉的小区:15年前,蒋亮刚参加工作时,曾租住在这儿的一套26㎡的小房子。
一家人会充分享受住在市中心的福利,常常出门散步,在新老城区风貌的交织中,感受充满烟火气的摩登。
如今,他带着太太和7岁的女儿,再次入住这个小区,感慨生活似乎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圆。“老小区很有生活气息,49㎡的小户型也够住了,贷款买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还是能以相对平和、快乐的状态生活。”
当被问及住在市中心和环外相比,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蒋亮笑着给了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这里每天都能听到很多次救护车的声音,大概是市中心的居民老龄化程度更高。”
一个仿佛无心的回答,却流露出蒋亮对于生命流逝的伤感。珍惜陪伴家人的每一刻,是他最重要的人生主题之一。
现在的小户型生活,刚好满足了蒋亮想要的亲密感:后疫情时期,家人凝聚在一起能够带来更大的心理支持。
小区内的居民楼有多层和高层两类,蒋亮一家住在一栋高层的16层,楼下就是一个幼儿园,常有孩子们的欢笑声,很有生活氛围。
原本的户型是老式的小两室一厅,层高有限,所以显得格局很压抑。蒋亮找到了90后设计师陆凯琳,希望她能把这套公寓改造得“年轻化”一些,用简洁、明亮的配色设计,实现多功能性。
整个家的色彩以米色、浅灰和原木色为主。地面采用了无机磨石,相比水磨石、微水泥等材质,触感更温润。蒋亮一家很喜欢赤脚踏在地上的感觉,但这款材质对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需要找到专业团队。
考虑到平时用吸尘器清洁地面,不必担心湿抹布引起墙角发潮,同时也更希望空间保持极简,整个家都去除了踢脚线。
原本的大门口,正对着厨房的门,属于“进房见灶”,让人感觉缺乏隐私,很不舒服。重新设计后,厨房的门被改为一面照壁墙,嵌入了蒋亮收藏的一块海百合化石。
玄关的洞洞收纳墙
玄关虽然只有1㎡,但还是努力肩负起“无尘入户”的使命。进门左侧的墙面下方是收纳柜,上方是一面定制的“洞洞墙”。
洞洞墙上分布着196个洞眼,可以随意插入短木棍,定格在想要的高度,悬挂背包、外套、小杂物。每天进出门时,大部分要使用、携带的东西都能在玄关拿取。
厨房开口朝向客厅,改为了开放式。内部仅有3㎡,几乎没有操作平台——面对这个难题,设计师在厨房外侧的窗下增加了一个长约1.8米的台面,下方刚好塞进一个洗衣机、一个烘干机。
一张大餐桌就放在操作台后,这样一转身就能把食物摆放到桌子上,十分方便。小空间的高效,充分展露。
周末,一家三口一起做早餐
周末的时候,蒋亮会最先起床,为全家准备早餐,妻子和女儿起床后,也过来一起加入。女儿站在餐桌边剥草莓的叶子,一颗颗放在容器里,再去水池清洗,不忘提醒正在冲咖啡的妈妈:草莓要用盐水浸一下。
对蒋亮来说,每天的开心来自于很多小确幸,比如今天,女儿很喜欢自己快速做好的南瓜汤。小家的氛围,就荡漾起淡淡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们喜欢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成就感,可能才是更“精英”的智慧。
餐桌的N种场景切换
1.6米长的餐桌对于小户型来说,虽然有点太大了,但除了用餐,一家人还能在上面学习、工作、娱乐,场景切换很多,非常实用。
客厅由一面长5米的书架延展开,“浸入式图书馆”是蒋亮对新家最期待的氛围。他和太太最多的物品就是书籍,之前虽然住在大一些的公寓,但书架不够,书籍都一摞一摞堆在地面上,显得很杂乱。
搬到小户型后,通过合理足够的设计,反而让书籍和装饰品的归纳变得更整洁。书架上方有封闭式的柜子,可以摆放日用杂物。
书架下方由4个橱柜和7个抽屉组成,可以摆放食品、工具、生活杂物等。
钢琴与双人小沙发的组合,在整个横向空间起到过渡和分割的作用。既连接了餐厅和榻榻米区,也是一个独立的小客厅。
女儿弹琴时,妈妈坐在后面看书,可随时起身陪练。钢琴一侧的墙壁里藏有抽拉式的书柜,方便摆放琴谱,书柜背后做成了一面黑板,虽然只有50cm,但能让女儿即兴地涂涂画画,也能写一些有趣的留言给父母。
钢琴旁有一道45cm宽的隐藏式可抽拉黑板墙
与客厅衔接的是一个综合功能强大的榻榻区:由下沉式软垫区、学习区、储物柜、女儿床铺这4个部分组成。
最靠外侧的下沉式区域,由6个沙发垫组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铺垫方式变成:孩子的弹跳床、夫妻间谈心的卡座,偶尔老人留宿时,软垫区可以轻松变成一个床铺。
蒋亮一家很喜欢邀请朋友、同事的小家庭来聚会,每当别的孩子来到家里时,都会直冲到榻榻米区域玩耍。搬到这儿来之后,女儿也非常开心终于实现了“上下铺”的梦想。
榻榻米区域挖掘了极致的储物空间
收纳是小户型的大课题,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和蒋亮一起做功能:把家里需要储存的物品大致分类,画下每一种品类的尺寸,量身定制整体橱柜。
榻榻米的地板下,可摆放行李箱、包袋,纸巾等快速消耗的日用品。孩子的衣物、被子摆放在立面的橱柜里。上下铺的楼梯有4格抽屉,摆放孩子的学习用品。
书桌能根据女儿的成长调节高度
靠近窗台有两张背靠背的书桌,分别是蒋亮夫妻和女儿的学习区。女儿的书桌可以升降,夫妇二人则特地定做一张长1.6米的台面,可以实现并肩工作、学习的亲密感。
有些人觉得,学区房只是为了读书方便,但蒋亮一家在设计中,都考虑了更长久、更适合全家人的耐用性。“房子是用来住的,当你重视这一点,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客厅、卧室的窗户都安装了自动蜂巢帘,分为全打开、半透明日帘、全遮光夜帘,连接了手机的智能操控,非常方便。
榻榻米区配有隐藏式的顶端固定隔帘,拉起后,内部形成一个独立空间。有时,老人来帮忙照顾孩子,也能有一个隐私的留宿区。
卫生间位于客厅中间的走道里,做了干湿分离,洗手台面朝主卧。
家里的每个空间都保持2种颜色:白色与木饰面,让日常生活看起来更加洁净、自然。
蒋亮和太太一起分担日常的家务活儿,谁有空就多做一点。“49㎡打扫起来特别快,自然而然地断舍离,节省了许多时间,这真的是小户型的优势。”
家里最重要的一件装饰品,是夫妇俩跑遍中国后,精选了每个省/市的1张照片,做成的摄影组合。
蒋亮很喜欢一句话: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身处小空间,但仍然可以通过阅读、看电影,享受精神上的旅途。
他无数次地回忆一些旅途中的场景,例如最震撼的“壶口瀑布”,站在黄河边听到秦腔梆子的瞬间,整个灵魂被撞击了。
“虽然住在一个小小的房间,但当我想到那些亲身经历的时刻,觉得无比自由。”
女儿4岁时,蒋亮独自带她搭乘了“北京-莫斯科”列车,父女俩亲密相处了136小时
精神自由,是蒋亮和妻子对于孩子教育的重点。“其实父母强迫不了孩子做任何事,尊重、支持,这是我们仅能做的事。”
所谓精英教育的重要一项,是尊重个体的特点。强大的父母,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习。
搬到小户型后,在有限的空间里,蒋亮和太太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女儿看到,他们在工作、学习的时候,女儿会在一边看书、画画。
“以前和老人一起住时,女儿喜欢看电视,看PAD,现在她经常从书架上抽本书,很随意地坐在台阶上就看起来。” 装修设计对女儿日常的影响,让蒋亮觉得既意外又开心。
在我们拍摄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女儿突然有了小情绪,独自在角落生闷气。蒋亮和太太暂停采访,平静地告诉她:当你生气的时候,如果切断和别人的沟通,就很难把问题解决,不如我们一起商量看看……
他们高效地抚慰了女儿,我们也用女儿更喜欢的方式,继续拍摄记录一家三口的日常,整个小家又恢复了轻松和欢乐的气氛。
夫妇俩坦言也会焦虑,希望女儿能考入一个好学校,但归根到底,未来孩子总会有自己的选择。从小带她旅行,也是希望她能够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
蒋亮说每一次送孩子进校门,跟她打招呼再见时,心里都会有一丝伤感。“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从她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倒计时了。10年后,她有自己的好朋友,20年后,她或许有自己的家庭。我还能陪她多久呢?”
蒋亮摄于非洲
他回忆起自己考上大学,父亲送自己上火车时的情景。火车开动的一瞬间,他哭了。“我突然意识到,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将越来越短暂,那是一种很难弥补的痛。”
在蒋亮看来,人生漫漫,但父母只能陪孩子走一段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始于陪伴,并珍惜她生活里的每一刻。
蒋亮带女儿去了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
“20年后,社会将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无法判断。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善意且有包容性的人。”
资料提供 陆凯琳(木卡工作室)、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