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开播以来,有很多名场面,其中两场戏成了最精彩的看点。一是宋仁宗和太后的母子戏,二是宋仁宗和晏殊的师生戏。
宋仁宗和太后:是母子,也是政敌
《清平乐》前几集表面上围绕着皇帝的出生展开,但实际上是皇帝和太后的权利斗争。
刘娥受先帝所托,替幼帝掌管朝政,完成政权的平稳过度。她手里拿着的是先帝遗诏。她也不负重托,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连晏殊都称赞太后的治理能力。
另外,古人以孝道治天下,皇帝不得不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这就决定了年轻的宋仁宗不能在明面上反抗太后,否则他会背负巨大的伦理道德压力。
宋仁宗几番试探,想要亲政,太后轻而易举推回去,不肯还权给他。
第5集剧情到达一个高潮。
刘娥提出要在二月的谒庙仪式上身穿衮服祭祀太庙。衮服是天子之服,这有违礼制,群臣纷纷反对。
太后为何要求这样?
她不是不知道群臣会强烈反对。她的这般举动,原因有二。
一为试探。
自从宋仁宗知道生母后,他开始有意疏离抚育自己多年的太后。迟早有一天,皇帝会亲政。他到时候会如何对待自己呢?现在自己缠绵病榻,宋仁宗是不是迫不及待就要清算她这个养母?自己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真的比不上生恩大吗?她对宫里内监的那番话,代表她心里是有怨的。
二为偿愿。
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坐在朝堂的最高位置,亲政这些年,她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谨遵着宋真宗的遗愿,守着赵宋家这份江山。在她的治理下,国家安定,风调雨顺。她希望穿着天子之服祭祀,在赵家的列祖列宗面前,交上这份优秀的成绩单,宣告自己没有辜负先帝的信任。
当宋仁宗看望病榻的太后时,太后先是质问宋仁宗,真的希望自己恢复继续垂帘吗?继而吐露自己的心声,自己认为仁宗亲政后,会昭告天下,宣布李氏是自己亲生母亲。 朝堂是他的朝堂,天下是赵家的天下。
而宋仁宗回答,这天下,原本就是赵家的天下。她替先帝守了这么些年,现在交予自己手中,不是应该感到欣慰吗?
太后的脸色陡然一变,这里可以看出宋仁宗终于从一个冲动、任性的皇帝,蜕变成了成熟稳重的君王了。他变得理性,不再一味埋怨太后专权、恋权。因为他知道权力已从太后手中,转移到自己手中了。他也真心感谢大娘娘的付出,所以大赦天下,为大娘娘积福。
从刚开始与仁宗对立,到不相信,再到被触动,太后心中或许已经释怀了。
最后,宋仁宗力排众议,答应太后穿衮服祭祀太庙。太后也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从母子变成政敌,再回归到了母子。
宋仁宗和晏殊:是师生,也是君臣
晏殊对于宋仁宗,是特别的。他不仅仅是一位臣子,更是陪伴自己长大的恩师。
作为皇位继承人,宋真宗和他不可能像民间父子那般相处。太后掌权,对他要求亦很高。此时,晏殊给了年幼的太子生命一抹暖色。
所以宋仁宗亲政后,他在心底给自己的老师留了个特殊的位置。
直到西夏叛宋,宋仁宗决定御驾亲征。眼看着众臣皆无法说服官家,晏殊站出来,以国朝无嗣进谏,力阻皇帝亲征。
晏殊的劝谏,对宋仁宗杀伤力尤其大。
第一,晏殊说的陛下无子嗣,戳中仁宗内心最深处的痛楚。群臣之前已经提出了要过继宗室子,早立国本。仁宗子嗣单薄,只有女儿徽柔。在大臣看来,过继宗室子是国事。对于仁宗自己而言,他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亲生骨肉继承皇位。
第二,晏殊说“不可承担万一之风险”,是担心皇帝御驾亲征,如有不测,那么大宋就会陷入混乱。晏殊希望仁宗考虑国朝社稷安宁。这时,宋仁宗想必会想起十二年前,他想去见生母李顺容,晏殊策马赶到,劝谏仁宗以朝局和江山为重。直至李顺容去世,宋仁宗都没见到亲生母亲一面。
所以,宋仁宗爆发了,说出了不符合他身份的话,有不甘,有愤恨。当晏殊站起来,他和仁宗都知道师生关系结束了。
两人互相施礼,那是作为师生的最后一次行礼。从此,宋仁宗和晏殊不再是师生,只剩君臣。
《清平乐》原著小说书名叫《孤城闭》,看似皇帝有着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实则是孤家寡人,他不仅仅是天子,更是一个虚化的江山符号。所以母子不成母子,师生不能做师生,皇帝要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凡是以社稷为重,以江山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