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处女座《与狼共舞》上映,入围了第63届奥斯卡12项提名奖项,并最终斩获了7项大奖,这一部西部片的出现,为逐步走向衰弱的西部片注入了新的血液,唤起了观众对于西部英雄的缅怀和关注。
电影延续了传统西部片的叙事风格,以其独特的视角,全方位的展现了历史,文化,种族等复杂的主题,颠覆了以往西部片中极力渲染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西部片新的内核,它是一个狼啸中消逝的文明,也是一首西进史的挽歌。
01,反传统的西部片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
“美国人所钟爱的牛仔,是那个率领着一队车马,独自一人骑马走在前面,只有他的马相伴左右,独孤一人走向了小镇,并无其他。”
在西部片中,牛仔所代表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是个人主义与社会秩序的对抗,他们总是正义的化身,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与狼共舞》从表面上看,似乎冲破了以白人为主的个人英雄主义范畴,塑造出了一个以“踢鸟”为代表的印度安人的英雄群像,邓巴所代表的仍然是个人英雄与集体主义的一种对抗。
在电影刚开端,邓巴因为拒接成为残疾人而独自一人策马饮弹,欲求一死;
在电影的末尾,邓巴选择性的留在了西部边陲,一人一马在荒野上独自坚守,甚至是邓巴与苏族人一起捕杀猎牛,携手反抗美国白人的进攻,都可以看作是个体与主题社会秩序的对抗。
从这些层面来看,邓巴身上赋予的荒野孤胆英雄形象和以往的西部片并无大的差异,但因为电影对白人的罪恶感出发,对于他们在征服西部的过程中所犯下的罪恶进行了毫不保留的呈现和检讨,客观而公正,因此超越了传统意义西部片的范畴。
02,西进运动:英雄责无旁贷的生命道路
“西部英雄并不是在和野蛮的印度安人搏斗之后成为英雄的,而是一种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并且对其进行包容,对弱者付出心血的后现代主义英雄。”
在传统的西部片中,好莱坞电影将印第安人塑造成为野蛮,愚昧,杀人如麻的噩梦,而相对应的是,白人则成为了传播文明的使者。
然而,历史上的西进史,则是“一部印第安人活生生的血泪史”,这和大银幕上的好莱坞电影是大相径庭的,而《与狼共舞》的闪光点在于,它颠覆了好莱坞的传统理念,为被毁灭,被践踏的印第安人和印第安文明给予了客观而公正的肯定。
在电影中,突破了白人为中心的传统,运用写实的手法摆脱了种族的桎梏,用客观而公正的手法呈现了这一段历史,对印第安人的勤劳,质朴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对他们友好和平的民族相处方式给予了赞扬。
在长达四小时的电影时间中,生动呈现了100多年以前印第安人的生活,他们质朴,善良,生活在一片和谐和友好的环境之中,而美国白人的西进运动,他们残忍的弑杀印第安人,毁灭了印第安文化,这一切,在电影中都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在上古时期,印第安人就居住在这一片广袤土地上,而所有的白人,甚至包括主人公邓巴都是一个闯入者的身份。
邓巴中威,身经百战,在疆场上浴血奋战,几乎丢掉性命,然而,他的骨子里却是一个文质彬彬充满文艺气质的一个青年,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生活。
伴随着印度安人的出现,邓巴将印度安人“踢鸟”吓得魂飞魄散,这样的见面是极其尴尬的。
也许,在白人眼中,印第安人是和野蛮,愚昧画上等号的,所以内心深处有着天然的优越感;
而邓巴不知道的是,自己作为白人,在印第安人的眼中,他是一个侵略者的身份,只不过因为白人手中有着更可怕的武器,所以争夺了更多的话语权而已。
邓巴是一个有教养的军官,他渴望和平,在融入到这一群善良友好的,勤劳勇敢的印度安人当中时,和他们一起生活,狩猎,庆祝,饮食,他渐渐了解了印第安人的文明。在一次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邓巴更是被封为了苏族人的民族英雄。
作为英雄人设的主角当然是为公义扶弱的一方,他投入为保护拉科塔而抵抗美军与猎头族的阵营,与妻子颠踬跋涉在冰雪漫漫的险峻峡谷中,企求将事实真相公诸于世。这些情节隐喻了人类为追求正义和平的道路的崎岖困难,然而,这也是英雄无法避免责无旁贷的生命道路。
03,狼啸中消逝的文明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还是中国式的《东郭先生和狼》,都将狼塑造成为一种凶残,狡猾且冷血无情的生物。
然而,在电影《与狼共舞》中,这一只狼却是一头孤独而苍凉的狼,随着剧情的发展,它在片中出现了十几次。
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狼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如果对狼不尊重,他们就会施加报复。
在印第安人或者某些欧洲的文化中,狼是保护神的角色,是主宰动物的长者,很多的印度安人都佩服狼的优秀特质和勇气智慧。它们具有快捷的速度,过人的爆发力,也有着丰富的体态语言和发达的嗅觉,为了生存和生活能够和万物友好相处。
然而,白人入侵之后,疯狂的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当然也包括对于狼的铲除和斗争,于是,移民者便和狼群的斗争从此展开。
电影刚开端中,狼的呼啸声在旷野盘旋,结尾处,印第安文明也在狼啸声中渐行渐远。狼的出现,是电影对于已经消失的印第安文明的缅怀和致敬。
04,荒野:自由与反叛精神的热土
在西方的传统文明中,荒野作为重要的精神象征元素,在基督教文学中,荒野被誉为“被上帝遗弃”的命运写照,而流浪汉更是将它看作是无家可归的活动场地。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以来,随着西方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对于传统文明的逃离和排斥,对于传统思想的厌倦,荒野则变成了和现实相对应的诗意空间。
在电影《与狼共舞》中,荒野是最主要的而活动场所,主人公邓巴最重要的活动轨迹都和荒野相关,即来到荒野,居住荒野和离开荒野这三部分。
荒野不仅是邓巴了解印第安人,和他们建立友谊,找到爱情,对于白人行为产生质疑,憎恨到反抗的重要见证场所,也是邓巴实现了自我转变和完成自我成长的生命历程。
在荒野中,他可以伴着篝火和狼共舞,悠闲的躺在草地上看旭日东升;
在个人身份认同中,他逐渐的接受了印第安人的文化氛围,从一个白人战争英雄过渡到了印度安人的救世主,和残暴,自私的白人倒戈相见;
在精神层面上,邓巴对印第安人的防御变成了主动的示好,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卸下了文明的重负,不顾生命危险为印第安人伸张正义,用超我的姿态向生存的极端环境发起了挑战。
随着剧情的发展 ,荒野也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从刚开始的荒原意境转变为一种蓬勃向上具有反叛意识的乐土,由被放逐式的“悲观姿态”转变成了友善包容,自信乐观的“积极面貌”。
05,结语
“18年后,苏族人被迫放弃了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这个时代对于印第安人来说,是永远呜咽的悲歌。”
伴随着这样的结尾字幕,电影也接近了尾声。
在这一部气势磅礴的电影中,没有传统好莱坞电影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感,没有科幻大片中吸引人眼球的特效和制作,然而,它的大气却是细腻而委婉的,用一个白人来访者独特的视觉,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美国西部有关于印第安人的一切。
历史早已经远去,而对已然消逝的文明的怀念,却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