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起稿,在一块木板上勾勒一幅“江南水乡图”;分版与上版的过程,让不同的颜色重叠衔接;拿起刻刀,在点、旋、挑、压之际,感受版面肌理的变化,看画面轮廓慢慢呈现;纸张拓印之后,一片“江南水乡”图景跃然其上,“氤氲水汽”扑面而来……
不要误会,这并不是职业的版画制作人在工作。参与其中的,是来自上海市紫竹园中学的高中学生们,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版画课堂”只是学校众多美术课程中的一个“日常片段”。在这座美育生态场里,“美”成为无处不在的养分,滋养着紫竹园中学的学生们向“美”而生、茁壮成长。
紫竹园中学学子正在学习版画制作
全员渗透:
100%普及的美育课堂,让人人都能“向美而生”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建校于1996年。建校伊始,“以美立校”的序幕也同步拉开,并在接下来的20余年里完成了“以美兴校”“以美强校”的层层升级。紫竹园中学这种对美的坚守,从刚迈进这座校园的高一学生要学的课程里便可一窥全貌。
校园涂鸦墙绘
从静物的光影到百态的人物,从七彩的繁花到城市的轮廓……一切皆可在笔下勾勒。素描与进阶素描、速写与进阶速写、色彩与进阶色彩、风景写生、艺术鉴赏,每一项课程都为刚入校的学生打开一扇“艺术之门”,供他们自由出入于那藏在门后的“瑰丽世界”。“艺术的门前”来者不拒,紫竹园中学的这些美术课堂普及率一直高达100%。
校长张敏介绍,为了让美育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里,学校构建的“全景式美术课程群”充分考量了学生的学情和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上述的几门课程向学生全员渗透,正是希望在基础性学力和兴趣上为他们奠基。
学生在电影博物馆学习
100%普及,就意味着很多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要动手参与到素描、速写、艺术鉴赏等课程的行列中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机会。“雁过留痕。即便没有帮助学生发掘出新的艺术潜能,也帮助他们培养了一双‘美的眼睛’,帮助他们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看待生活、见证成长。”
美育不是各自为营、闭门造车。在每个学期,紫竹园中学都会多次举办艺术展,把优秀学生作品拿出来,供大家一同鉴赏、一同交流。小到身边一盆绿意葱茏的植物、一只在水边散步的白鹭,大到为走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加油打气、为祖国母亲庆生,都成了同学们画笔下的题材。或油画、或素描,一张画纸不仅记录着生活,也抒发着他们的感动与梦想。
以艺抗疫绘画《重逢春日》
张敏介绍,100%的美育普及率得益于学校全方位的“生态保障”。
紫竹园中学一方面组建各专业工作室,布局传统文化体验区、综合材料实践区、现代艺术设计区、基础造型学习区、基础造型创作区等“硬件配备”,一方面打造从全国各大艺术院毕业的强大艺术教师团队,自编出版学习用书,并与中国美术学院、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美国肯德艺术设计学院、美国纽约设计高中等校共建共享课程,夯实“软件配备”。
这样“软硬兼施”之下,“真美育人”的大空间至此浑然成型。
“美丽中国·绿韵炫动”银奖作品“我们心中的上海建筑”
“美创”特色:
从“实践课堂”到“创意萌发”的进阶之路
紫竹园中学学子在户外写生
如果要帮助过去、现代和未来的人设计服装和饰品,你会怎么做?需要怎样构思?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拼接?
这是紫竹园中学高一、高二年级正在举行的一场环保服饰秀——《演变》。本着取材环保和符合审美的双重考量,紫竹园中学的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原始人的饰品可以用牛角扣和麻绳串起来做成“项圈”,汉朝的饰品可以是硬纸板、布料花边、塑料串珠、热熔胶组装而成的“冠冕”,唐朝的头饰可以由小方巾、皮筋、扎染燃料扎成,清朝的“旗头”可以由旗头底板、糖果、大头针组成。另外还有曲裾深衣、大袖衫、旗服、嘉柏丽尔·香奈儿、彼埃·蒙德里安、第五元素等服装的设计……同学们拿出手的作品,既有对中外艺术的传承和借鉴,也有和小伙伴们一起“脑洞大开”的创新。
学生在动手设计服饰
完成了首饰和衣服的设计之后,还有“模特”身穿小伙伴们的设计作品来展示效果。身穿一件“湮灭”风衣,手戴pvc板制作的“湮灭”腕带……类似这种拉风的形象,不仅再现了电影《湮灭》中对未来世界的幻想,更在欢声笑语中激发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这种给学生留足了创造空间的课堂,脱离不了学校对“美创”的持续关注。张敏介绍,完成了美术素养的“奠基工程”,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美术空间中进行个性化、自由化的艺术创造,是紫竹园中学美育实施的“第二级目标”。
而创意的萌发,必须经过动手的实践。紫竹园中学的“材料创新实践课”,正是留给学生们尽情“创造美”的一个空间。
绒绣课堂现场教学
绒绣是海派文化中兼容民族刺绣艺术和上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被誉为“东方的油画”:不同的绒线在网眼布上相互交织,就可以成为一幅漂亮的艺术品。
在纤维艺术工作室,同学们可以借绒绣的载体,充分释放自己创意。几卷绒线、几瓶染料、一张麻布、一支绣针……一丝一缕之间,便可以呈现出川剧脸谱、中世纪的城堡、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国风韵味的山水画……
在另一边的玻璃艺术工作室里,学生们可以与澄澈的玻璃结缘。欣赏过古今中外、美轮美奂的玻璃艺术品后,再深入了解吹制、铸造、灯工的流程;
在木艺工作室中,学生们既了解了树木的结构和应力,也了解了木材的切割和选择,更明白了木雕的技巧和方法;
在金属篇工作室中,基础工艺、铸造工艺、镶嵌工艺、锻造工艺、珐琅工艺、花丝工艺等内容,让同学们见证了一件首饰的诞生过程,还可以用黄铜、紫铜、花泥、丙烯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饰物。
感受高温下金属材料的性质
“金属篇、纤维篇、玻璃篇、木材篇四册综合材料实践类学习用书的编撰,正是希望学生们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发展、设计思路、制作工艺有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利用材料表达创意,能对美学问题进行思考,树立‘艺术+创意’的整合理念,学会发掘适应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创造力。”张敏说。
如其所言。
从囊括金属、纤维、玻璃、木材的综合材料实践类课程,到版画、雕塑、陶艺的基础造型创作课,再到摄影、服装、平面设计、媒体设计的现代艺术设计科,紫竹园中学构建的全景式美术课程充分糅合4P学习法(项目project、同伴partner、实践practice、愉快pleasure),让学生在艺术梦想空间中自主选择、享受创作过程,培养着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
紫竹园中学学子在刘海粟美术馆参观学习
德美一体:
渗透成长润物无声,从“美感”培养回归“美德”建设
苏格拉底曾说,“一个人愈懂得美,就愈有道德。”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在紫竹园中学,这样的思考被极大化地落地,内化成“德美一体”的实践躬行。
紫竹园中学学子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屈辱史”,是高二历史课本中的一课。如何摆脱枯燥无味的说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这段历史,是备课老师刘锦华需要思考的问题。而突破的“灵光”,正来源于学校长久以来的美育氛围。
“我们先从一副漫画——‘文明人的行径’导入课程,让学生透过漫画回答问题:他们是谁?这是什么事件?发生在那一次战争中?再通过‘读图学史’,用漫画呈现这一历史阶段的内忧外患和新波旧澜。最后一副漫画《落后就要挨打》结尾,让学生懂得藏在历史背后的道理。”
果然,这样的漫画课堂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他们不仅对课堂内容展现出了高度的热忱,甚至还主动拿起笔,以漫画的形式控诉列强的行径。这一段历史知识也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里,并悄然转化成无形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紫竹园中学学子在威尼斯美术学院参观研学
除了各学科的美育渗透外,“德美一体”也完美融入师生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以艺战役”绘画征文展、“新七不”、垃圾分类海报设计、“学四史,乐成长”主题创作展、“创意劳动,妙想生活”设计比赛……,学校把“美创”充分融入到德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用美的创作表达思想、表现志趣,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陶怡心灵和情操。
走出校园,“德美一体”又有了新的内容。“相约艺术场馆”考察、南京爱国主义社会实践考察、“寻访历史古镇,笔绘自然之美”考察、安徽屏山写生活动、“益+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寻美之旅”的脚步也在丈量着“德育”的土壤,伴随着紫竹园中学的学生们一起成长。
“小手牵大手,共绘环保画”志愿服务活动
许嘉莹同学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名志愿者。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她坚持每个月在余德耀美术馆做两次参加志愿者服务,并且尽可能地参加了美术馆组织的大部分活动。“德美一体”的志愿者体验,让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开始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逐渐跳脱出学生的思维,尝试像艺术家一样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我喜欢美术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希望它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美术馆进行志愿服务的经历远远超过了一份工作的意义,让我找到了人生为之努力的方向。感谢学校‘德美一体’的平台,让我最终在这里找到了自我。”许嘉莹说到。
公益服务成长笔记
许嘉莹的心声只是学校20余年“德美一体”探索历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正如泰戈尔所言一般,德美一体,育人无痕,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