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中美女如云,各有各的风采,但是唯独两女对胭脂情有独钟。一位是白衣僧人李当心的妻子,一位是他的女儿李东西。受母亲的影响,李当心此生除了喜欢当女侠,就是往脸上涂抹半斤胭脂。
李东西第一次游历江湖就偷了父亲藏在床底下的私房钱。第二次踏入江湖却是去北凉找徐凤年玩也拿走了托钵里的银两。闻名天下的白衣僧人每天都在为胭脂水粉钱苦恼。
徐凤年给李东西买了皇宫妃子们都用的‘绿燕支’。而武当山佛道之辩时,李当心带领全家入住武当山,母女俩对‘绿燕支’念念不忘。
那么绿燕支到底为何物呢?其实在古代早就有了详解。
胭脂,最早并不叫胭脂,是由匈奴语称呼的译音和演变而来的。胭脂起初叫做燕支,燕支是一种草的名称,来自西方,原产地是古埃及,大约是汉朝的时候,经由中亚商人传到了匈奴。燕支草的花瓣红润鲜美,可以当做染料用,而匈奴女人就涂抹在脸上作妆容。因为生长地在匈奴的燕支山,所以匈奴人称之为燕支,另一种说法是匈奴人名妻为阏氏,音同燕支,而中原人称之为红蓝花。
很多 关于燕支的文献记载,比如: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
唐 殷尧藩 《吹笙歌》:“伶儿竹声愁绕空, 秦 女泪溼燕支红。
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大量中原没有的物品,其中燕支就是在那时候引进中原的。从此燕支就一发不可收拾,妇女们喜好燕支的程度可能跟现在女孩子逛街一样。
在魏晋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就讲述了红蓝花的养殖以及这种红色染料的制作工艺。此时的红色染料还不能称之为胭脂,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又往其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这才产生了润滑的脂膏。从此,”燕支“两字就改写成”胭脂“。
如果不去较真,称作胭脂、燕脂、焉支或燕支都可。
古代妇女用作化妆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锦燕支”;另一种是加工而成小而薄的花片,名“金花燕支”。
胭脂水粉是女侠李东西的最爱,看到胭脂铺就会眼前一亮走不动道,连眉毛都会笑起来。她第一次涂抹胭脂,是在清凉山王府之内,还显青涩的面庞上涂了厚厚一层,一笑就扑扑地往下掉,能有半斤妆容,连吃饭都要小心翼翼。但徐凤年却是由心赞叹,真是好看,好看的更是心灵。李东西这样装扮完全是学自母亲,觉得扑得越多越好看。
《雪中悍刀行》中”绿燕支“,不出意外应当是作者根据“锦燕支”修改而成的。也可能是根据一种叫做”绿胭脂“的兰花改编而成的。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
#小说##书评##网文##网络小说##雪中悍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