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宝东晋时代著名文学家,老家是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元帝时代就作为著作郎去修过史,先后做过江阴县令、始安太守、散骑常侍等职位。除了我们熟知的搜神记之外,还有《春秋左氏义外传》、《晋纪》、《干子》等著作。其中二十卷的晋纪是非常好的史书,不过今天已经失传了。流传至今的搜神记一共三十卷,到了宋代就已经大部分散失。今天我们看到的《搜神记》是1979年中华书局从明朝胡元瑞的《法苑珠林》以及其他各类书中辑录而来的。
干宝生于东晋时代,那个时候道家与炼丹学说盛行,他比较喜欢阴阳术,爱谈论神鬼灵异变化的事迹,所以编撰了三十卷的搜神记。现在流行的搜神记从明朝的《秘册汇函》中进行刊印发布,后来在张海鹏撰写的《学津讨原》作为底本,并作了校注成了中华书局刊印面世的最好的搜神记版本。
干宝生活的时代,正是大动乱时代,一方面封建门阀、分封制度加深了地主官僚特权对于穷苦大众的压迫,另一方面迁居边地的少数民族进一步崛起。东晋统治阶级治国无术,为了缓和矛盾,大力提倡佛教作为致太平的法宝,宣布佛教为国教。另一方面士大夫讲神论道,玄学清谈作为获取自身名望或者明哲保身的策略。
这种社会环境催生了很多志怪小说的流行,是中国志怪小说发端的重要阶段。干宝的《搜神记》虽然有些宣扬迷信存在一定的糟粕,但是仍然是艺术和反应当时思想的一部珍品。
搜神记为唐朝的传奇小说做了准备条件,并影响到了后世很多文学作品创作。比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冯梦龙《三言两拍》都吸收了这部小说的若干材料。宋代的洪迈的《夷坚志》、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思路都是从搜神记获得的灵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种梨》就和搜神记中的徐光种瓜很类似。搜神记描述的欧冶子铸造干将莫邪,但是因为只呈给了楚王一把雌剑,反而被杀,最后由儿子赤比复仇的故事。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就是参考了这一情节进行了创作。
搜神记还为戏曲创作提供了精神粮食,比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搜神记《东海孝妇》的发展。京剧中 的《童女斩蛇》是从搜神记中的李寄中发展而来。还有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从《董永》中情节做了改进。搜神记和笑林广记作为那个时代传承的优秀小说,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现在的各类玄幻小说还是有不少取自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