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北京报道
便利店工作人员轻扫手机,一次收支完毕,它是一声清脆“叮”,或是一次震动。
便利店、银行小网点、水电费缴纳……无纸化社会似乎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现金”,流通中的纸币锐减。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似乎能解决一切收支程序。它无需双方有实质性的物理接触,也无需翻来翻去为“找零”。然而,只有当消费者难得使用现金却被拒后,一些消费者可能才会重拾这样一个消费心理,即,“我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但你不能拒收现金”。
广泛使用二维码支付的场所,大多恰也是最难用纸币交付的场所,通常也是最不“待见”纸币的场所。
已有相应政策在作用。
2018年7月12日,央行出台第10号公告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2020年12月底,央行再出台第18号公告,对第10号公告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现金使用众生相
“决定开始花纸币的时刻,便是我真正意识到需要开始节衣缩食的时刻”。一位大学生用以描述自己生活费时调侃。现实情况是,这些纸币可能花出去有一定难度。
一位常年在北京消费者近期已遇见过数次商家拒收现金的情况,“最近偶然发现家里的一些现金,想着索性将它们花出去。”她说,我是知道当今大家不经常接受纸币,我也理解商家可能在找付纸币时会不太同意,然而我没有预想到,如今,商家拒绝接受现金如此普遍,理由如此生硬。
在她的经历中,便利店、连锁咖啡店、商场店面、及一些水电费等生活缴费都对纸币有或多或少的排斥。
“没有充足的零钱可找。”——成为商家排斥与拒收时的常见理由。
“在公司楼下的便利店,是很难花出去纸币的。”上述消费者说,店内有时会完全找不见店员,我就只能自行扫码选择手机支付;有时店内有店员,但当我表明要使用现金时,对方开口就表示抱歉,说目前店内没有足够的零钱找我。”她补充说,“他们在说这些话甚至都不知道需要找我多少。”
另一位在常年往返北京与上海消费者同样表示,他在便利蜂、星巴克、711等均遇到过不收现金的情况。
他说,拒收理由无外乎有那么几种,不是没有纸币、目前不方便找纸币、没有充足的纸币,就是纸币在收银台内,但钥匙目前不在店内。
“这些理由没有说服力,一家商店怎么能不存有纸币。”他说,但我也没有在坚持下去,一方面是担心影响到后面顾客,一方面就也懒得跟对方纠缠。他补充说,甚至还有一些商家居然直接以“抱歉,我们这边不方便接受现金”的名义明晃晃拒收现金。
“大型商场的情况相对要好很多。”另一位消费者称,或许是因为大型商场内有统一的收银柜台,日常的多笔交易量也促使其备有充足的纸币。
拒收纸币的场景不局限于此,停车场、支付车辆罚单、银行小网点、保险机构等均存在“拒收纸币”的现象。
“对方找零速度很慢。”一位消费者说,他因此在支付停车费时选择线上支付。“有一次尝试使用现金,可因对方速度较慢,被后面排队等待的车辆不停鸣笛提醒,莫名感觉不好意思。”
根据央行数据,2021年第四季度内,其对32家拒收现金的公司予以处罚。处罚金额由500元-10000元人民币不等。被处罚的单位包括水电、燃气、物业缴费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停车场、保险公司、连锁餐饮、医疗机构等。
拒收现金行为在保险公司也时有发生。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去年第四季度处罚信息显示,人保财险江陵支公司、永安保险司长治中心支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治市侯堡支公司、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治中心支公司均因拒绝公众使用人民币现金支付保费遭到警告,并分别被罚0.9万元、5万元、5万元、5万元。
“保险公司通常不能收客户的现金。”对此,一位保险领域内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都是对公账户,通过银行收取保费,四大行是其对公账户。
“银行网点不可以暂停现金业务。”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说,但撤柜是在发生,以往两三个现金业务柜台现变为一个。
当被问及事后是否打电话举报及投诉时,数位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表示,几乎没有。“一开始是打过12345市民热线投诉。”其中一位说,工作人员询问了拒收地点与具体情况后,便再无反馈。
天平另一端的商家,在“纸币问题”中,似乎也有些话要说。“大都数情况下,我们是真的无法找零。”一位便利店工作人员说,一周的大多数时间内,收银柜里仅有几张5元、1元的纸币,根本满足不了可能出现的纸币需求。
他表示,他会尽量鼓励消费者使用线上支付。“坚持使用纸币的人群,大多为老年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若无法找零,我们会去与邻近的商家先借点现金,但一来一往,耗时不少。”
另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对“不收现金”显得理所当然。“住户将水、点、燃气度数线上报给我们,然后线上支付或转账,双方都省事。”
当被问及是否有包括老年人群的部分人士坚持使用现金时,这位社区工作人员称,多数情况下,她会跟对方说明如何使用线上支付。“不少老年人的儿女也可线上代交,实在需要交付现金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约好时间,上门收取。”
厘清拒收现金行为边界
“拒收现金”并非新鲜事。一方面,线上支付因便捷、迅速、安全(避免收到假钞)等优势而发展;另一方面,从生活、消费等服务也开辟了线上通道。二者相互促进,彼此加强。人们因此逐步减少对纸币的依赖,采用看似更为高效的无现金支付手段。
智能化服务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持续地改变公众的生活消费方式。2020年12月,央行指出,在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发展的同时,保障公众现金使用需求、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是人民银行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早在2017年,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对外宣传推动无现金支付方式,后被央行叫停。央行彼时下发通知称,最近一些地区推进的无现金支付方式或与蚂蚁金服等合作创建无现金城市等活动,其中一些宣传主题和做法干扰了人民币流通,社会反响较大,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误解。
不过,疫情进一步影响了现金支付生态。疫情下的“隔离的常态”进一步催生了“线上生活”,致使在线服务激增。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现金收付环境又产生了新的影响,拒收现金问题有所反弹。”央行在2020年第18号公告中表示。一是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普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由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二是“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很多没有考虑现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消费及支付障碍;三是一些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歧视、排斥现金情况。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国内流通中现金(M0)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长7.7%。央行表示,消费及支付方式创新要坚持有利于畅通支付流通环境、有利于保障民生、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得采取歧视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造成“数字鸿沟”。
央行指出,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监管机构加大了“拒收现金”的整治及惩处力度。据央行介绍,2021全年,共核实拒收现金行为212起,对影响较小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对影响较大的87起给予行政处罚,处罚数量占拒收现金数量比率为41%。
对于如何规范“拒收现金”行为,央行态度叶子进一步细化。在2018年的公告内,央行表示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保障人民群众和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权。
在2020年12月的第18号公告,从现金收付的整体生态环境出发,将现金流通、使用和管理的主体划分为现金收付主体、现金收付服务主体及现金生态主体等三大类。此外,聚焦公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高频场景,公告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公共服务机构、小微经济主体等不同的业态场景做出了不一的规定。例如,采取面对面方式提供商品及服务的小微经济主体,可支持多种支付方式,但应接受现金支付。对于无人销售及网络经营主体,应以适当方式满足消费者在特殊情况下(如手机电量不足、网络故障等)的现金支付需求,并向公众做好解释工作。
如何把握边界的平衡
在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现金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
范一飞表示,宏观层面,国民经济增长对现金需求增长起到了支撑和拉动作用;中观层面,部分发达地区由于民营经济繁荣、小微企业活跃,现金需求始终较为旺盛;微观层面,现金使用门槛低,匿名性强,支付快捷,老年人、农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特定群体更偏好使用现金。
“现金服务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金融服务,现金投放收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最基本业务。”范一飞指出,根据初步排查,还有一些银行网点也停办了现金存取业务,涉及农信社、外资银行等,也包括一些国有大行。
对于部分公共消费场景中明确提示“只收现金”这一现象,央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保障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权。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现金收付监管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措施不断完善的过程。”郭新明说,新业态、新交易模式的行业,商家应注意保留现金支付渠道,充分尊重公众的支付方式选择权。
“在保护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方面,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满足群众多样化、合理性的支付需求,弥合‘数字鸿沟’。”郭新明补充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微观层面看,收取现金的安全性成本较高,同时涉及保管及管理现金,对于小商户而言,涉及的时间、安全成本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曾刚认为,对于有些银行来说,又涉及现金的业务需要有一些安全、储存条件、网点设计,及安保要求等其他固定支出,成本由此不低。而若处理现金业务的成本超过了现金客户所能带来的收益,商户便不愿接受现金,因为这里有一个成本-收益考量。由此,现金收付不是一个完全的“要与不要”的问题,它更多取决于市场的成本与收益。
他表示,现阶段,一些个体仍有使用电子支付,而不收取现金纸币的需求。由此,从监管层面出发,出于对普惠金融的需要,以及中老年及一些困难群体的习惯,完全停止现金收付是不现实的,否则将会在实际层面对其构成不公平。
但曾刚同时称,从反洗钱等角度分析,监管机构其实也并不希望现金的交易量过大。今后监管的重点将移向非现金管理,进一步规范线上的市场秩序。
在曾刚看来,不得拒收现金具有公益性政策性质。短期看,此举需要付出一些成本。监管实际也是想达至一个平衡。但从长远看,现金的使用会越来越少,即便当前有使用现金习惯的人群,其未来也可能逐步转向线上支付的方式。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现金业务量会持续增长,现金占比将下降,直到其触及至临界点。”曾刚补充说,这是一个转换与过渡的过程,给予有现金支付习惯的人一个窗口。
数字人民币推出或将加快“无纸化”支付趋势。曾刚认为,“此外,站在消费者角度,线上支付是最方便的形式。既可以提高支付效率,又能够兼顾支付的安全性。”
郭新明称,现行《人民币管理条例》对人民币的发行主体、种类、流通性进行了规定。但该《条例》颁布于2000年,出台的背景与当前相比有较大不同,确定的思路、原则、内容已不适应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和支付领域的创新需求,不能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民币现金管理的现实需求。郭新明表示,需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尽快完善与整治拒收现金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规范、高效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提供法律支撑。
在郭新明看来,现行法律法规未对新业态下的现金使用行为作出规定,也未明确银行业机构在现金服务方面的义务。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以网络化、无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履行法定职责,原则上不具备现金收取条件。对特殊群体而言,智能技术、数字化服务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突出。
郭新明认为,尤其在行政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场景下,“数字政务”和“互联网+”服务模式导致的拒收现金行为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易引发社会舆论。现行《人民币管理条例》有其时代局限性,在无人销售、线上主体现金收付方面的规定几近空白。
3月10日,央行货币金银局撰文称,现金使用几乎不受环境、场景、硬件条件等限制,现金服务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金融服务。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有许多人民群众保持使用现金的习惯。
文章显示,为便利群众小面额人民币存取、使用,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小面额人民币供应机制,督促银行加强预约兑换宣传、作出服务承诺、根据现金运行季节特点做好备付,通过明察暗访及满意度考评确保政策落实,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小面额人民币的需求。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