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是唱片”这个公号,上一篇的推送文章,已经是一个多月前了。要问爱老师最近干嘛去了,答案当然是恰饭去了,爱老师的负担,很重滴……
当然,好久不写,不代表心不痒痒,尤其是最近眼见一首老歌上了热搜,特别还上了国外的热搜,对于爱老师这么敏感、敏锐、敏捷、敏秀、敏丽、敏妙、敏绝……的人,当然是不能错过这种蹭热点的机会的。
于是,这次就一定要写一写这首名叫“XUE HUA PIAO PIAO,BEI FENG XIAO XIAO”的歌曲。
这首歌曲,当然就是《一剪梅》啊!
关于《一剪梅》如何在海外变成了神曲,甚至成了“丧”文化的代言曲,爱老师就不在这里一一言表了,网上可以自行搜索,这段时间大量的营销号,都红着眼睛扑向这个热点,我也就不添乱了。
至于《一剪梅》什么时候和“丧”联系在了一起?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爱老师当然同样不知道。
不过,爱老师在这里有一个建议,希望有人能够把真正“丧”的《一剪梅》版本,输出到海外,那就是黄渤和左小祖咒翻唱版的《一剪梅》。左小祖咒的声音,你懂的。
而作为一个实体唱片达人、重度专辑守卫者,对于爱老师来讲,提到《一剪梅》这首歌曲,首先肯定是收录这首歌曲的专辑,那就是费玉清的《长江水·此情永不留》。
《一剪梅》肯定是我那个时代的歌曲,和我差不多油腻的叔叔和阿姨,当年都是听着这首歌曲长大的,很多的记忆不管清晰或模糊,多少都还是有的。
对大部分经历过《一剪梅》最初流行那个时代的人来讲,这首歌曲肯定还会捆绑一部电视剧,因为《一剪梅》就是那部剧的主题曲。
而那部电视剧,也叫《一剪梅》。
《一剪梅》这部电视剧,当年在大陆地区还是挺火的,毕竟当时大陆地区娱乐活动和娱乐资源少,好不容易引进一部来自代表先进生产力地区的电视剧,当然会引起无数的全城关注。
不过,至今说起来《一剪梅》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我能想到的……除了费玉清,还是费玉清唱的主题歌。
当然,关于《一剪梅》这部电视剧,倒还是记得两个演员。一个是寇世勋,当年也是台湾地区的一线演员,出镜率和接片率都是很高的。
另一个则是李烈,音乐教父罗大佑的前妻。
但记忆终究抵不过岁月,尤其是一些坏人的捣乱。因为如今提起《一剪梅》这首歌曲,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网络上竟然还有各种关于这首歌曲原唱的争议。
第一个说法:张明敏才是《一剪梅》的原唱。
这种说法怎么说呢?如果知道张明敏“黑历史”的,就应该知道张明敏在很多歌曲的历史问题上,都不太纯净啊。
当然,不管张明敏翻唱了多少首歌曲,该有的证据还是要有。而证据就是,张明敏版本的《一剪梅》,最早收录在他1984年的《张明敏专辑·第一辑》中,但费玉清的版本是1983年4月。
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吧。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张明敏版本的《一剪梅》,确实是很多大陆歌迷最初听到的版本,甚至成了记忆的一部分。毕竟,当时大陆地区的音像市场,还没有做到和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市场同步。
第二个说法:林禹胜才是《一剪梅》的首唱。
很多人可能连林禹胜这个名字都没听过,好在爱老师音乐知识渊博,林禹胜这个人,还是知道的。
林禹胜也是当年“新格唱片”从民谣时代,走向偶像化时代时期,着力培养的一个新人歌手。别说,林禹胜的声线风格,还确实有一点近似于费玉清,都是那种嗓音明亮、演唱唯美的类型。
但林禹胜唱《一剪梅》,我此前倒真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关联故事。最关键的是,林禹胜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纸玫瑰》,是1983年6月,比收录《一剪梅》的费玉清专辑《长江水·此情永不留》,整整晚了将近两个月。
当然,更重要的是,翻遍《纸玫瑰》的歌词页,都找不到这首歌。所以……嗯哼……
最后,还有一个比较有市场的说法,那就是《一剪梅》的原唱,是陈彼得。
这个说法让爱老师很难受,因为你不能说它是对的,但也不能说它是错的!一切的一切,还是先从《一剪梅》的作者说起来吧。
《一剪梅》的词作者,叫娃娃。台湾乐坛一共有四个娃娃,其中三个都是歌手,她们分别是金智娟、蔡幸娟和再后来的魏如萱,以后搞一个娃娃组合,也是蛮有意思的。
唯一一个非歌手娃娃,就是原名陈玉贞的填词人娃娃。这个名字对于更年轻的歌迷来讲,恐怕还是因为她和陶喆的大量合作,所以放到现在,也不是陌生人。
但对于爱老师这种老歌迷来讲,最初知道娃娃,就是因为《一剪梅》、《水中花》(国语版)这种中国风的歌词。
《一剪梅》的作曲,叫陈怡,Who是陈怡?单说陈怡,可能绝大多数人会一脸懵AC。但说到陈怡的真身,大家就会知道了,他就是台湾著名音乐人、写过《迟到》和《阿里巴巴》这些经典作品的陈彼得。
听陈怡这个名字,还以为作者是个女的,而陈彼得之所以为自己取这么一个艺名,其创意来自于他的女儿陈欣怡。
陈欣怡当年和老爸陈彼得,还曾经合作过一个专辑,那就是实验色彩浓郁的《嫦娥》。
除了《一剪梅》,陈彼得在这张专辑中,还创作了另一首作品《美斯乐》,而这首歌曲,他倒是用了本名署名。在当时,陈彼得和费玉清还算是“东尼机构”的同事,他的专辑《也是情歌》,就是“东尼机构”发行的。
所以,绕回《一剪梅》原唱这个话题,你要说作为作者的陈彼得是首唱,也确实没有问题。毕竟写歌的人,永远是这首歌曲最早的演唱者。但江湖还是有江湖的规矩,这个规矩还是要以录音室专辑为准。
爱老师的答案就是,《一剪梅》的原唱,就是费玉清。
当然,不管原唱、翻唱,从最公正的角度来讲,我就是要到处说,《一剪梅》的最佳版本,是费玉清!费玉清!费玉清!
《长江水·此情永不留》是费玉清个人的第13张专辑。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费玉清的歌路已经逐渐成熟,而“东尼机构”对他的打造,也已经得心应手。
其中,1981年的《万里长城》(这张专辑的原名可以自行搜索,此处引用的是东尼机构复刻费玉清专辑时的那个年表,主要是为了不敏感),以及1984年的《梦驼铃》,后来都入选了“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而从我个人的聆听来讲,《长江水·此情永不留》这张专辑,和这两张专辑相比,亦属于同一水准线的专辑。
而且,《长江水·此情永不留》这张专辑,除了中国风的选曲之外,也同样还有一些家国乡愁主题的作品,比如《长江水》、《美斯乐》和《黄河愿》。不过,因为这三首作品歌词的敏感,在当时台湾地区的电台,都被禁了播。
《黄河愿》这首歌曲,甚至都没有出现在台版的专辑里。在台湾地区版本的《长江水·此情永不留》专辑里,最后是以一首《蓝天长在》替换了《黄河愿》。
此情此景,大陆歌迷是不是很熟悉?
由于年代久远,这张专辑的幕后名单,交待的都不很清楚。从台版的黑胶封底,只知道制作是“东尼机构”台北制作部,也不知道制作人是谁。
不过,这张专辑除了《美斯乐》由Danny编曲之外,其它作品的编曲,则是“老熟人”陈志远。陈老师,他到底给多少专辑编过曲啊!
最后,简单来聊聊歌曲吧。
《长江水·此情永不留》这张专辑,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一张曲风非常多元化的专辑。《长江水》是一首挺悲壮的歌曲,编曲上用了铜管乐,气质上很像是顾嘉辉当年为TVB做的那些武侠剧集的主题曲和插曲风格。
而《长江水》这首歌曲,几乎是我听过最不像费玉清唱的费玉清作品,因为低沉的声线、压抑的情感,完全遮住了小哥最清亮的音色细节,尤其是高亢的部分,甚至有种胡子拉碴的豪迈感觉。
《梨花开遍天涯》歌名后有一个括号,写的是北欧名谣,其实这首歌曲的原作,是《喀秋莎》,而《喀秋莎》是前苏联的经典民歌,而前苏联不是东欧的吗?
费玉清在《梨花开遍天涯》这首歌曲里的演唱,也是可圈可点。几个速度的变奏,他都处理得游刃有余,做到了慢的优雅、快的从容。尤其是快速的吟唱中,依然保持清晰的咬字和发音,以及稳定的人声输出。双金歌王,名不虚传。
《美斯乐》写的则是一个悲伤的历史故事。
美斯乐是泰北一个村子的名字,这个村子位于泰国清莱西北约60公里处的美斯乐山上。村内主要聚居的是前国民党93师的军人及其后裔,以及部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也是泰国最大的华人村。
对于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以后去泰国旅游时,可以去这个华人村看看……
最后说一下我认为这张专辑最重要的两首作品,一首当然是《一剪梅》,一首则是《此情永不留》。
《一剪梅》唱的实在是太隽永了,几乎是中国风类型歌曲的人声典范,这才是东方式的美声啊!
而《一剪梅》里的那段二胡,从音乐编曲的角度来讲,也是神来之笔。不过,后来买到复刻的CD后,因为音源的更高清,也听到了更多的细节。最大的疑问,就是陈志远老师为什么要为这首歌曲的编曲,加上一段木鱼敲击?
《一剪梅》里最后唱的是——“此情长留心间”,而这张专辑里,还有一首歌曲明显是和这句歌词作对,那就是《此情永不留》。
《此情永不留》是后来成名著名唱作人的童安格的作品,这首写给费玉清的《此情永不留》,和写给潘越云的《夜色》,也是童安格最早发表的作品。而当时的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唱片制作助理。
原本,从复兴商工美工科毕业后的童安格,去到的是一家名叫“杰美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单位上班,职位则是设计师。
而这家“杰美”公司的负责人,叫蒋建民。对于这个略显普通的名字,大家一定不会熟悉。不过,蒋建民的儿子,后来却成为了著名的音乐人,并且和米奇林MCKY、ØZI组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嘻哈Project——“新乐园”(Forbidden Paradise)。
他,就是剃刀蒋。蔡依林的《恶之必要》和《玫瑰少年》,他都参与了创作。最近陈立农专辑《格格不入》里的《统计学改》,剃刀蒋也是填词和编曲。
出现在费玉清专辑里的《此情永不留》,用的是很动感的流行摇滚编曲手法,和当时陈志远给刘文正做的类似作品,风格很近似。
而在《长江水·此情永不留》这张专辑发行八年后,童安格本人,也在自己的创作回收重唱专辑《一世情缘》里,重新演绎了这首自己早年的青涩之作。不知道更为唯美、浪漫和抒情的演绎方式,是不是他最早对这首歌曲的创作原貌。
关于《长江水·此情永不留》这张专辑的汇报完毕,请大家继续“XUE HUA PIAO PIAO,BEI FENG XIAO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