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位古刀剑修复名家,江湖人称“古兵神医”,再残缺破败的古刀剑,只要经过他的手,都会“重获新生”,恢复昔日光彩。手中一把爱国将领刘云峰的宝刀,花费20年时间完成“跨世纪修复”,不为别的,就是不违心,不凑合,踏踏实实修复古刀剑,来不得半点虚假。
他就是闫民。
截至目前,他与儿子两人已累计修复古兵器500余件。他说,想保护这门技术,将冰冷的古兵器彻底用自己的热情给捂热了,再传承下去。
闫民向记者介绍刀具
铁汉柔情 用心修复古兵器500余件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记者来到了闫民的涤心斋工作室。
涤心斋
一进门,立马有种穿越感,前一秒还身处闹市,后一秒古色古香,在氤氲的燃香中,心不由安静下来。
侧室的工具墙上整齐地码放着打磨用的工具,研磨台旁边的地上,放着四五箱不同大小的磨刀石。主厅除了刀架上形形色色的古兵器外,墙上也挂着各种刀剑。以前在电视里见到的物件,活生生出现在了眼前。
墙上挂着打磨刀剑需要的各种器具
62岁的闫民,头发乌黑,留着小胡须,穿着黑T恤,上衣塞进裤子里,腰带在外面露着,第一眼看着像个“粗人”。但他却是古刀剑修复专家,铮铮铁骨之下缺藏着柔情与细心。
从闫民开始算,闫家父辈到祖父辈都是技艺傍身的手艺人。上世纪40年代,闫家从河北大名举家迁来石家庄。受祖辈和父亲的影响,闫民从小喜爱刀剑,8岁试着用铁丝做刀,十几岁学习木工,之后又在工厂做钳工、车工。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正火,闫民看了心血来潮,随手就做出个和剧里一模一样的小飞刀。对刀剑的热爱和天分,为闫民之后从事古刀剑修复工作埋下了种子。
改革开放后,闫民下海经商,靠着经商攒的财富全身心投入到古刀剑的研究和修复上。
刚开始时,没有书参照,没有师傅教,闫民就凭借父亲传授给自己的知识经验摸索着来。2001年起,在读大学的儿子闫鹏协助下,他开始尝试接触网络,二人的“合作”就此开始——儿子查阅整合兵器资料,一同讨论,最后付诸实践,再不断试验、比较。
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或许是因为热爱,毕业后进入电视台的儿子,2015年也辞掉媒体工作,跟随父亲开始古刀剑修复技艺的学习。
“我儿子大学专业和摄影有关,除了上网查资料,所有古兵器照片的拍摄和上传也都是他来做。”如今,父子两人已累计修复古兵器500余件。
沉迷古兵器 遭过妻子不少白眼
“这把汉代环首钢刀,是我们和山西省古代刀剑文化艺术保护协会一起合作的作品。从拿到刀到找资料研究,再到真正研磨,最后总结出一本研磨报告,共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闫鹏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其实对于修复一把兵器来说,研磨不会用太久,再复杂的物件,通常一两个月就足够了。大部分时间是耗在了对细节的考证和研究上。”
修复不是简单修补,其中包含很多知识和门道,只有同时懂得历史、考古、化学、美学、金属工艺等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修复工作者。在研磨每把古刀剑前,闫民都需要先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再设计出系统的研磨方案。
刘云峰将军的佩刀(图为修复前)
刘云峰将军的佩刀(图为修复后)
闫民告诉记者,要说珍藏就不得不提他手中的一把宝刀。“刀的主人是国民革命时期爱国将领刘云峰将军。”当时为了拿下这个宝贝,闫民不惜向朋友借钱。“刚拿到刀时,刀柄破败不堪,刀鞘也生锈断裂,整把刀坏得不成样子。”闫民看了心痛不已。
为了还原宝刀当年的风采,闫民就从书市上淘来书籍,参考研磨。修复刀柄,用锡和铜焊接加固刀鞘;找不到0.4毫米的铜丝,闫民就找专人把粗铜丝一点点拔细;用缝纫机给刀柄做拧花,一拧就是三四天,断了就重新来。
由于损坏过度,刀鞘无法像其他刀一样电镀上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闫民。直到2017年,闫民突发奇想,拿汽车专用的金属漆替代电镀,棘手的问题最终被一一解决。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买入宝刀,到近几年完成全部修复,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20年时间。闫民笑称,这也算得上是“跨世纪的修复”了。
热爱的古兵器事业,在老伴眼里却是不务正业。刚开始,闫民没少受老伴的误解和白眼,甚至家里的存折都被藏了起来。后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包括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刀剑爱好者都慕名前来,向他请教切磋研磨艺术。看着这群执着的发烧友,老伴也开始理解,有时还会过来帮忙。
发扬工匠精神,把研磨技艺传承下去
闫鹏告诉记者,当下,一些匠师开始从单纯的修复过渡到古兵器的仿制,通过商品化的产业延伸来达到盈利的目的。就现有的大趋势来看,未尝不是一种出路。“但稍有不慎,必然会降低作品的工艺品质,时间长了就有可能砸招牌。”
“我早年跟随父亲去日本学习时,就曾被日本大师的匠人精神所折服。”闫鹏理解的这些大师,无论是刀剑制作还是器具研磨,都是一门手艺做到底,一条路走到“黑”。“曾经有人高薪聘请父亲与他合作制作兵器,但都被谢绝,对他来说,制作与修复,不是一回事。”闫鹏说,曾有山西的一位收藏家花了170万人民币拍下一把中国刀,“买下来第一件事就是交给我父亲修复。为什么呢?两个字,信赖。”
闫民的老朋友,豫东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曌国对记者说,“十几年前在论坛认识闫老,当时就有很多共同话题。有幸见到闫老后,被闫老的平易近人和渊博学识所折服,能结识闫老是我的荣幸。”现在,两人经常联系,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李曌国也常向闫民请教。
专业的古兵器修复在国内的文保单位中尚且少见,闫民算得上是国内修复的佼佼者。多年来的精心打磨,闫民独创出一套古刀剑研磨技术。去年,闫民开始尝试将这门手艺作为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请,好把这一技术保护、传承下去。
当时,工作室有好几个名字可供选择,可闫民一眼就相中了“涤心斋”这三个字。磨刀以砺,如同涤心,能把辛辛苦苦创立下来的招牌立足和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心愿。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耿硕 胡雅玲 实习记者叶美彤
■摄/河北青年报实习记者叶美彤
■供图/闫民、闫鹏
■编辑/姜天群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