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红军长征时期级别最高的女将领,陈赓、许世友、洪学智、王建安、刘华清等17位赫赫有名的共和国将军,都曾是她的部属。
她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博古等人是同学,曾与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高级将领并列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是委员中唯一一名女性。
她曾像穆桂英一样在阵前产子,曾率领500人的妇女独立团击溃白军一个团,擒获白军团长。
她就是张琴秋。
1904年11月,张琴秋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一户富裕人家。8岁那年,父母送她到女校读书,这一上就是8年。1923年,张琴秋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开学没多久,家里出了变故,张琴秋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家乡,开始在原来就读的女校当教员帮补家用。
张琴秋性格活泼外向,善于思考。她回乡任教之后,逐步接触到了书本外的社会。国家的腐败、没落,底层民众的生存艰辛触动了她,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哪里?她时时扪心自问,周围找不到可以倾述的对象,就经常和笔友沈泽民书信往来,吐露心中的迷茫。
在石门振华女校读小学时,张琴秋与女同学孔德沚[zhǐ]交好。孔的丈夫是我国著名作家沈雁冰(茅盾),张琴秋后来在上海爱国女校读书期间,常去看望也在上海的孔德沚夫妇,因此结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
少年张琴秋(左一)
两个年轻人既有交集,又志趣相投,相处日久,彼此逐渐产生好感。
沈泽民当时已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很关心张琴秋,除了书信,还给她寄去过很多进步书籍和报刊。先进的革命理念为张琴秋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救国救民的理想与抱负逐渐在她心里生了根。
同样生根的,还有她与沈泽民之间的感情。
1924年4月,张琴秋经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同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与沈泽民走得更近了。第二年,两个有情人在上海举办了新式婚礼。新婚不久,经组织选派,张琴秋远赴苏联,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张琴秋与沈泽民新婚照
一年后,沈泽民也来到了张琴秋身边。作为中共早期党员,他们和后来成为张琴秋第二任丈夫的陈昌浩一起,位列“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中。
1930年学成回国后,沈泽民被任命为鄂豫皖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委书记,张琴秋任鄂豫皖苏区军校政治部主任,夫妻俩乔装改扮前往金家寨上任。这对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的革命伴侣,成为当时鄂豫皖苏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在大家印象里,沈书记儒雅亲切,张主任热情开朗。白天,书记领着大家进行军事操练,农耕劳作;晚上,主任总会领着大家在篝火旁唱俄语歌,跳苏联舞。张琴秋有文化、会外语、见多识广,性格开朗,是红军里少有的女中豪杰,成为女战士们心目中的偶像。
1932年秋,蒋介石集结了20万大军“围剿”苏区。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大军,徐向前、陈昌浩等红军主要将领主张保存有生力量,暂时离开鄂豫皖苏区,避开敌军进攻的锋头再设法收复苏区,沈泽民不同意。他和苏区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不愿舍弃他们跟随大部队转移,坚持留在苏区继续开展工作。
张琴秋与茅盾、杨之华(左二)、孔德沚
张琴秋此时已调任73师政治部主任,不得不随部队转移,与丈夫分开。可谁能知道,这次分开竟然成为永别。
1933年11月,沈泽民染上疟疾。在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里,他得不到及时治疗,还要坚持同敌人进行斗争,终因疾病与劳累于1933年11月20日病逝,年仅34岁。
1963年4月15日,张琴秋在沈泽民迁葬仪式上,抱着沈泽民的墓碑泪如泉涌。她深情地说,泽民是我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没有他,我找不到党,决不会走上革命道路,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张琴秋与丁玲、女儿玛娅合影
她后来一直在床头放着沈泽民的两张照片,表达了对这位不幸离世的亲人的无限思念。
1932年深秋,红四方面军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转移,小河口会议之后,张琴秋出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后来的开国上将陈赓、许世友、洪学智、刘华清等人,皆出自这支部队。张琴秋后来又担任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团团长兼政委。
1936年7月,张琴秋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等人并列。
张琴秋是当时红军高级重要将领中唯一一名女性,这与邓颖超、刘英、贺子珍、蔡畅等人不同。这些老大姐虽然也参加了长征,但大多做着秘书、机要或党团、妇女相关的工作,在红军作战部队中并没有担任实职,所以张琴秋是红军唯一一名高级女将领。
与邓颖超、康克清等人合影
当时红四方面军里有一个妇女团,是张琴秋自己拉起来的。
红军进入大巴山地区后,意气风发的红军女战士让山区里穷得没裤子穿的大姑娘小媳妇沸腾起来,她们纷纷要求加入红军。张琴秋经请示军委批准,把她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妇女独立团,张琴秋亲自任团长兼政委。
这支被正规红军部队瞧不上眼的妇女独立团后来还干了一件大事,为自己大大长了一把志气。
在一次运送伤员途中,妇女独立团在苦草坝与川军刘汉雄部遭遇。妇女们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张琴秋没有慌张,她指挥女战士们提前埋伏在树丛中,待敌人进入射程内,出其不意地猛烈开火。
川军以为遇见了红军主力,不敢恋战,掉头就跑。张琴秋带领战士们乘胜追击,不仅把全团白军缴了械,还活捉了他们一个团长。
这次战斗让妇女独立团威名远扬,“500农妇缴一团”的战绩成为根据地甚至敌占区的轰动性新闻,张琴秋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神勇女将。
张琴秋打仗勇猛,作风同样硬朗,她曾和杨家将里的穆桂英一样,在战斗中生过孩子——那是发生在1936年的事。
1936年7月,在同志们的撮合下,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了婚,10月,张琴秋任职西路军组织部长。1937年2月末,西路军在转移途中遭到马步芳部骑、步兵的伏击。张琴秋带领战士们突围。她不顾自己身怀有孕,指挥各部顶着严寒,寻找突破口。
陈昌浩(右)与次子陈祖涛
深夜,气温骤降,天上飘着鹅毛大雪,近在咫尺的枪声此起彼伏,张琴秋突然觉得一阵剧痛,眼前一黑差点晕倒。随行军医黄志亭过来查看,发现张琴秋受到惊吓后临盆在即。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啥都没有,身后还有穷追不舍的敌人,张琴秋努力想要打起精神,却软绵绵地站不起来。
卫生部长苏井观闻讯赶来,立即让大家将仅有的几件破旧军大衣收集起来,再安排几个年轻战士背对背围住张琴秋。不一会儿,伴随着爆豆一样的枪炮声,新生婴儿的嘹亮哭声划破了夜晚漆黑的天空。
张琴秋和陈昌浩的儿子出生了,爸爸不在身边,筋疲力竭的张琴秋接过孩子,吃力地亲亲他的小脸,泪如雨下。她知道,这种环境下,这是注定无法存活下来的一个小生命,孩子与部队,她只能选择后者。
孩子没有名字,没有吃上一口奶,甚至还没有睁开眼睛看妈妈一眼,就被张琴秋亲手放在了雪地里。
飒爽英姿的张琴秋
张琴秋被战士们扶上战马,她抹了一把眼泪,头也不回地带着队伍走了。身后,婴儿的啼哭传出老远老远......
这是张琴秋与陈昌浩的唯一一个孩子,此后她再也没有生育。
1938年,因为突围失败,张琴秋为马步芳所俘,和其他几个红军将领一道被押送到南京的“首都反省院”。蒋介石对这个传闻中的红军女将早有耳闻,意图将她收为己用。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张琴秋表现出了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应有的气节,经受住了敌人的折磨,没有丝毫动摇。
1937年,国共和谈,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交涉下,张琴秋脱离国民党的魔爪回到延安。在延安,她又和陈昌浩重逢了。
1937年8月,张琴秋(左一)从南京获释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夏天,陈昌浩飞往莫斯科医治胃病。苏德战争爆发后,原本已经康复的陈昌浩被迫滞留,无法回国。无奈之下,经组织批准,张琴秋与陈昌浩结束了不满3年的婚姻。
值得一提的是,陈昌浩离开延安后,他的原配刘秀贞带着他们的长子来投奔陈昌浩。此时陈、张二人已离婚,但看到刘秀贞母子举目无亲,境况窘迫,张琴秋仍然主动帮助母子俩在延安安顿下来。
革命的道路坎坷崎岖,革命者并不孤单。1943年春,在延安的窑洞里,张琴秋和原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婚了。为他们主婚的,是他们的老上级徐向前,很多昔日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们都来参加他们的婚礼。39岁的张琴秋和38岁的苏井观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在革命的圣地,上演了一幕结局感人的传奇故事。
张琴秋与丈夫苏井观
在延安期间,张琴秋创办了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女大)。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针对女性设立的高等学府,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化课和马列主义,张琴秋任教育长。
说到女性自强自立,投身革命,张琴秋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对女大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亲自身兼教学、管理等多个职务。在当时的延安,每家每户的女孩子,都以进女大,找张琴秋读书作为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张琴秋的努力,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工作树立了标杆和典范。
建国初期,因为工作需要,张琴秋转业离开部队,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她也因此失去了授封军衔的机会,很多军队的老资格官兵们都议论纷纷,认为以张琴秋的能力和资历,至少应该获得中将军衔。对此,淡泊名利的张琴秋并不在意。在她心中,只要有机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和付出,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是一样。
1968年4月22日,张琴秋在北京离世。
1979年,由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李先念、胡耀邦、薄一波等领导同志亲自参加了张琴秋的追悼会。在悼词中,张琴秋被称为“无产阶级杰出的女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参加革命四十多年来,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这应该可以算作是对她一生的最好的总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