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6年张春和老师创作了大型实景音乐舞蹈《玉龙星火》。一个军人艺术家,激情万丈地投入这出红军长征过家乡剧目的导演策划,倾注的何止心血。该剧最终未能在家乡演出,造成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十多年过去,作者捧出当年的策划书,无意于埋葬那份无法释怀的遗憾,也不寄希望有机会演出,就当作,纪念曾经充盈心头的那份情愫吧,它有对红军精神的崇敬,和对有机会报答家乡时浓浓的爱......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雕塑《金沙水暖》 牛暾 摄
一段难以释怀的未了情
张春和
二零零六年,在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与著名纳西学者、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先生应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委托,白庚胜先生作为总策划和编剧,我作为总导演,创作策划了大型实景音乐舞蹈 《玉龙星火》,在完成该剧目在音乐、舞蹈、美术的表现形式和整体结构的创作构思过程中,那份燃烧的创作激情、那份天马行空般的创意构思,至今余兴未尽,历历在目。
我与白庚胜先生从上世纪1999年开始先后承担了由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承办的“中国丽江第一届东巴文化艺术节”大型史诗歌舞表演《东巴魂》、“第二届东巴文化艺术节”大型歌舞表演《灿烂丽江》、纪念丽江地震十周年大型表演《丽江涅槃》、纪念丽江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表演《玉龙腾飞》,白庚胜先生作为总策划和编剧,我作为艺术和美术总监,承载着家乡父老的关爱和信任,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赤子之情,投入了全部的创作激情和才华,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剧目创作。留下了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大型实景音乐舞蹈《玉龙星火》,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家乡石鼓雄壮亮相,但通过剧本和导演方案仍然能感受到 ,通过大型实景表演的艺术表现方式,重温当年恢宏壮阔的历史画面,回顾红军先烈穿越横断山、飞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历史记忆。展现纳西儿女高举红军旗帜、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七十年风雨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丰功伟绩,激励家乡人民敢于牺牲、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昂扬斗志。
注:文中附当时白庚胜先生总策划和张春和导演策划。
红军走过的长江第一湾 李跃波 摄
【附件一】
《玉龙星火》大型实景表演总策划书
白庚胜
一、名称:玉龙星火
二、主题:继承、弘扬、发展、和谐
继承红军传统,
弘扬长征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玉龙。
三、意义:通过回顾红军先烈穿越横断山、飞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历史片断,展现纳西儿女高举红军旗帜、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七十年风雨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与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激励玉龙人民敢于牺牲、勇于创新、及与时俱进的昂扬斗志,建设美好家园,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全面振兴。
四、性质:大型实景表演
五、规模:专业演员300名;群众演员600名;其他职员100名;总计1000名演职员。
六、时间:2006年10月
七、地点: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八、主办单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共丽江市委员会
丽江市人民政府
九、承办单位:
中共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员会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十、协办
中共石鼓镇委员会
石鼓镇人民政府
十一、总策划:白庚胜
十二、编剧:白庚胜
十三、策划:张春和、孙少兰
十四、总导演:张春和
十五、总编舞:孙少兰、李倩
十六、总美术:张春和、和永昌
十七、音乐总监、作曲:张新民
十八、编舞:张春燕、黎静蓉
十九、解说词:蔡晓龄
《玉龙星火》
序幕: 暗夜
20世纪30年代中叶的石鼓。
纤夫牵引着木船行,马队踩踏过石板铺成的街路,土匪洗劫店铺,洋人趾高气扬;壮丁被捆成串,卖儿鬻女的老妇哭断肠……
暗夜沉沉,何时是苦难生活的尽头?
纳西人民,哪里有摆脱不幸的出路?
第一场 星火
星火闪烁,逶迤如龙,红军将士播火种。
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石鼓一片新天地。
斩断锁链,砸碎牢门,“囚徒”与奴隶得到解放;挑水、扫街,白衣战士治病忙。编斗笠、缝军鞋,纳西妇女舞翩翩;脱去羊皮褂,戴上八角帽,十七壮士入红军。
第二场 惜别
柳林如烟、喇叭声咽,红军队伍要北上。
送来了辣椒,送来了粮饷,纳西乡亲夹道送。
互饮鹅竿酒,首领与首长话友谊;相依柳树下,丈夫壮别妻子去。相赠丽江马,父母送子从军行;“盼金美”牵着将士的手,问一声红军何时再回来?
第三场 渡江
金沙滩头,炮声隆隆,敌人重兵来压境。
红旗飘飘,号角声声。
竹筏如云,千军竞发;木船似梭,万马争渡。挥臂如桨,惊涛裂岸;援绳飞驰,骇浪激扬。
笑谈未定杳无迹,天兵天将过天险。
第四场 燎原
玉龙山下,泸沽湖畔,星星之火燎原野。
黄军暴动,农民抗争;五一游行,反对内战;第七支队,四处游击;各族骑兵,纵横驰骋;二野入滇,迎接解放。
当年的红军回丽江,历史书写新篇章。
尾声: 胜利
石鼓岿然,江水壮阔,艳丽的礼花绽放天空。
是泪水,是希望,是新时代、新生活的宣示!
是“阿丽丽”的歌声唱起来,葫芦笙舞跳起来,“呀利利”的调子哼起来,感谢人民的军队与伟大的党,庆祝各族兄弟姐妹的翻身解放。
红军走过的铁索桥 李跃波 摄
【附件二】
《玉龙星火》导演策划创意
张春和
根据总策划、编剧白庚胜先生的总体策划和剧本创意,《玉龙星火》在总体风格和音乐、舞蹈、舞美创作过程中,在风格样式和整体结构上提出具体要求。
《玉龙星火》风格样式
《玉龙星火》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打破同类型传统革命历史“红色题材”诸多剧目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创作上要不拘一格、取长补短、求新求变,充分利用云南丽江雄奇秀丽壮美独一的长江第一湾红军渡口的自然实景。运用歌、舞、合唱、独唱、朗诵,乃至用影视的表现形式把烟火、炸点、木船、竹筏及具有时代感的道具、服装容纳其中,将舞台内及舞台外实景表演相结合,同时用活体雕塑,依据场次内容,在舞台的左右表演副台区表现群雕形式。总之,《玉龙星火》在舞台表演、实景表演、音乐、舞蹈、独唱、合唱、朗诵、影视等艺术形式之间找到该剧的结构框架和风格样式,给观众在审美上以新、奇、形式美、内容丰富的全新感受。
《玉龙星火》提倡追求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并非忽略风格的统一和整体的基调。一是把握场次之间的连贯和舞蹈的整体性、叙事性和时代感,同时做必要的人物设置,贯穿始终。二是将朗诵在《玉龙星火》中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舞台搭建以主表演台和左右两个表演台相结合,既可以确保主表演区舞蹈的完整和连续性,又可以把所要表现的活体群像雕塑,民间和专业的合唱队的同台演唱,将写意与写实,虚和实之间结合在三个舞台表演区的同一个时空里。
根据《玉龙星火》作为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题材。一是邀请几位国人熟知以演唱“红色经典”歌曲知名的歌唱家和影星,围绕场次内容,选唱部分表现红军长征的具有浓郁时代感、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二是充分利用实景优势,舞台内外相结合。在第一场“星火”和第四场“燎原”及尾声“胜利”场次中,将“迎红军、迎解放军、红旗招展、载歌载舞”等内容,利用在石鼓镇坡上及红军纪念碑到铁索桥街巷中进行表现。“渡江”一场中,充分利用烟火、炸点在舞台背景的江边和江对岸做真实效果,渲染气氛,使观众有亲临现场之感。总之:主创部门在编排创作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克服《玉龙星火》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的非专业团体及白天在广场实景演出等诸多不利因素,扬长避短,使《玉龙星火》成为丽江近年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又一上乘的精品。
《玉龙星火》舞蹈编排
《玉龙星火》舞蹈编导在整体的结构把握上,追求自由写意和传统写实相结合舞蹈表现形式。比如在《玉龙星火》开始序幕“暗夜”一场中,以传统单纯的舞蹈手法去表现旧社会劳苦大众卖儿卖女等内容会显得死板老套。将具体写实的“卖儿卖女,壮丁被捆成串,洋人趾高气扬……”等内容在两个副台上由活体群雕的形式表现,主台舞蹈编排可大胆以群舞写意的手法,“舞者着黑色服饰铺满整个舞台,主台背景出现三个由石鼓碑原型放大的大鼓,台上着白衣饰者的出现,在大块面的黑衣群舞中显得单薄与无助,石鼓由黑衣者护卫着,欲击鼓的白衣与抗争……”舞蹈最终以光明战胜黑暗,由白代替黑,白衣击鼓者无序而杂乱的手掌击鼓音响,随着白衣者越聚越多,击鼓的鼓点从无序到有序,整齐的鼓点急促有力,配以“嘿、嘿、嘿、嘿嘿……”的人声效果,击鼓的声音变得沉重有力,结尾舞台白色渐转成红色,大块的红色铺满舞台,配合着朗诵的内容,红军进入,接迎红军,引出第一场“星火”。
在这里将有着沉甸甸历史印迹、蕴藏悠久历史见证和故事的石鼓碣碑大胆的用在我们的舞蹈元素里。前后响应放在整场演出的两个“点”上。一是开头序部分(如上所述),二是放在第三场“渡江”的结尾和第四场“燎原”的过渡连接部分:
“渡江”一场进入尾声,引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独唱。唱毕音乐静默,此时唯有划桨声和江水拍岸的声音,音响效果由轻而重,慢慢惊涛拍岸,江水翻滚……舞台的蓝颜色变成红色,红色的绸条布在主台台面上翻滚,此时台面上又出现了石鼓,一群裸着上身的各民族壮汉奋力用手击鼓,呼号声、手掌击鼓的鼓点声此起彼伏,在男女民众的呼号声中击石声变成了击鼓声,发出震耳欲聋、低吟沉重的声音……此时舞段曲:“农民抗争、反对内战,游击的七支队骑兵、迎接解放军”等舞段组成,接第五场尾声“胜利”,舞段由各民族舞蹈,纳西“阿丽丽”、倮倮打跳,藏族弦子,白族霸王鞭等舞段……
两次击鼓:第一次是迎红军,第二迎解放军,各含其意,前后呼应,虚实结合,编舞可大胆尽情发挥。
《玉龙星火》从第一场“星火”到第二场“惜别”到第三场“渡江”,舞蹈有着明显的叙事带结构和人物的贯穿主线,舞蹈内容总体包含一个“情”字,军民之间鱼水之情。在这两场中穿插独唱,“五彩云霞”、“闪闪的红星”、“小小竹排”、“送别”等,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江边小调,那个年代迎红军欢庆时在丽江本地区所唱具有民族特色地方歌曲,舞蹈内容以:斗笠舞、磨干粮舞、赶制木船舞、竹筏舞、制作军鞋舞、儿童团舞、十七青年参军舞,妻、娘送儿舞等。
《玉龙星火》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的风格和样式上,因题材所限,看似不能像以往纯民族题材在风格上有创作优势,但仔细想来,却各有春秋。根据对《玉龙星火》舞蹈结构的构想,音乐创作可考虑以下提示:
第一场“序”音乐,一开始可以考虑从静静的江水拍岸及金沙江流水声开始,接着黑衣舞段时(意喻黑暗长夜,鬼魅翩翩),音乐低沉、恐怖,节奏短促和拖音深长,与群手掌击石的自然声,尾部击石声变成隆隆震响的鼓声,在一声震耳欲聋的余音悠长的鼓声后,接定音鼓声有节奏的敲击声引出小号齐奏,军号声、整齐的小军鼓鼓点声,(行进的红军队伍从台外进入场内)音乐转为迎红军欢快跳动有民间民乐成分进入的音乐,然后引出女声独唱《五彩云霞》。接迎红军场面音乐,在编舞一段中所述的各种舞段舞蹈音乐,这部分舞段音乐中将歌曲“五彩云霞”、“红星闪闪”、“小小竹筏”有机的融进音乐里。从迎红军到送亲人音乐表现手法在“情”字上做文章。除选唱老歌曲外,创作两首以民族调基为元素的歌曲。在这两场中,音乐节奏没有大的起伏,几乎是平均使力。也是给后边的“渡江”一场做铺垫。
第三场“渡江”。音乐进入全剧的高潮部分。千军万马抢渡金沙江,音乐急促有力,给人排山倒海之感,将合唱成分引入其中,甚至可以考虑将钢琴和乐队的合奏揉进音乐的结构中(表现红军搏击江涛、战无不胜的钢铁意志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三场“渡江”舞段以“划船舞、囚渡舞、突击队舞、军号队舞”构成,“渡江”压尾歌曲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歌唱毕,音乐静默,轻轻引出江浪拍岸的声音,朗诵起,舞台再次出现三面大鼓,祼着上身的壮汉们在整齐的呼号声中拍打石鼓,声音越来越快,鼓声突转成击鼓的隆隆声,音乐起,台面上的蓝色江水由群舞转成红色,大幅度的波浪起伏,如似血的江水波涛,似熊熊燃烧的烈火。接第四场“燎原”舞段音乐,“暴动抗争舞,反对内战舞,七支队游击舞,骑兵舞,革命解放舞”等。尾声音乐由各民族舞段:“藏族的弦子舞”,纳西的“阿丽丽”,“倮倮打跳”,“白族霸王鞭”等组成,可穿插当年迎解放的流传下来的民间小调,儿童团歌等音乐成份。
“玉龙星火”这种大杂烩大锅菜式的音乐创作,如何把握好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主要的结构环节。将边地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同其它相融合,将大家熟知的红色经典歌曲与本民族民间民歌同台交响,把这一切元素为我们所用,将音乐的听觉审美同舞蹈和舞美视觉审美相结合,可以相信,完美的“玉”剧音乐作品势必在玉壁金川的万里长江第一湾响起永恒的乐章。
《玉龙星火》舞台美术
《玉龙星火》的舞美设计要充分利用长江第一湾绝美的自然景观,舞台成扇形分成主台和左右两个副台。主台背景为实景:“金沙江江湾和江对崖的文笔山山峦”。左边副台背景为实景:“依坡而建的层层叠叠的民居和顺坡而下的石鼓街巷,红军长征纪念碑及铁索桥”。右边舞台背景为实景:“山峦中盘绕东行的金沙江及玉龙远山”。主台与副台之间用通道连接,以便各舞段演员相互调度,比如:在“星火”、“渡江”、“惜别”几场中表现“送红军、船筏摆渡、战马穿梭”等内容。同时在副台设合唱阶梯台及活体群雕活动基座等。
舞台搭建不设背景,但充分利用实景的背景,在“渡江”一场中,在主台背景冲江河与金沙江连接处搭建几条木船放在水中,做来回摆渡的效果……
道具设计制作按石鼓碣碑原型放大的大鼓,并能敲击出鼓的声音。制作部分道具轻重机枪、弹药箱、木枪等,驮在马背上,及红军演员携带装备,力求逼真。
服装设计是《玉龙星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是设计制作活体雕塑群像古铜色的服装,红军队伍和少数民族演员服装,要做到真实感和年代感。二是几个大色块:黑、白、红群舞者的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在舞台化、生活化、时代感之间去大胆构思,形成对比。
《玉龙星火》的舞美设计是一台全新的视觉盛宴,创作空间大,视点新,将舞台、服装、道具充分的利用到极致,这将直接影响到这台绝响式的演出能否成功之关键。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大概设想和构思,舞台艺术是一个群体艺术,让我们集大家的智慧为一体,群策群力,相互补台,使《玉龙星火》成为一台以情和爱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好剧目好作品。
二零零六年三月于北京
红军走过的石鼓青石板路 李跃波 摄
【作者简介】张春和,纳西族,1958年生于丽江石鼓。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当代东巴画派具有代表性的创始人之一,一直致力于研究当代东巴绘画。从198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开始,先后在德国、瑞士、法国、新加坡、北京国际艺苑、红门画廊、可创艺苑等举办十多次个人画展,有一百多幅油画和重彩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瑞士苏黎世大学博物馆、美国阿拉巴玛大学艺术馆及个人收藏。其壁画作品《东巴神韵》获“首届中国壁画大展”佳作奖,担任美术总指导的《集结号》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9项提名奖。担任导演的《云上石头诚》获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展优秀新片奖等奖项。出版《张春和当代东巴绘画》、《张春和画集》、《中国美术家档案-张春和卷》等专著。
顾 问 郭大烈 杨焕典 杨福泉 杨世光
李群育 戈阿干 牛相奎 和学光
喻遂生 和长红 和力民 白 郎
张春和 李 锡 和树荣 曹建平
李之典 杨树高 木 琛 英扎次里
编 委 李丽萍 和志华 木 诚 和向军
和玉玲 和秀成 和冬梅 杨杰宏
和万花 和根茂 和爱春 赵庆莲
杨雪飞 和俊香 李学芬 和松阳
和志菊 和积华 和凤琼 和正钧
和振华 和素文 和剑猛 和耀寰
执行主编 和志菊
责任编辑 李丽萍
文字提供 张春和
图片来源 《发现丽江》(云南民族出版社)
投稿邮箱:704210558@qq.com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