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由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诗人导演秦晓宇监制、著名主持人汪涵担任总策划、成都峨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第一次的离别》斩获了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华语)火鸟大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此前已斩获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王丽娜作为一位青年女导演,第一次独立执导长片就受到了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认可。4月2日下午,王丽娜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透露这部影片的幕后故事。
谈获奖
“我希望能继续保持对作品的真诚”
红星新闻:请问这次得奖有什么感受呢?
王丽娜:获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它让我更加的坚信了未来的创作之路。这次在香港电影节,关锦鹏导演一直嘱咐我道:“一个创作者可以委屈自己,但不能委屈作品”。我希望能继续保持对作品的真诚,再接再厉。
红星新闻:为什么想要以“离别”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呢?
王丽娜:《第一次的离别》拍摄期间,主角小男孩艾萨正好面临小升初,这就是他的告别;主角小女孩凯丽一家面临的则是对故乡的告别。所有人都在告别,这些恰好发生在我拍摄的期间。当这些经验摆在眼前,就很容易让人想到自己过往的那些经历,于是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离别的主题。
红星新闻:为什么要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呢?
王丽娜: 选择孩子的视角来拍摄是因为孩子通常有自由的人生观,他们的视角是非常直观的,他们不描写世界,而是发现世界。他们毫不注意惯例和传统,看待问题的方式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影片中凯丽的弟弟在我问道:“明天考试你紧张吗?”他回答说:“我才不在乎,考试就是靠运气。”后来这句话也被用到《第一次的离别》的台词里。我很惊讶于他的回答,我也时刻提醒自己面对孩子时,必须抱着比对大人更多的尊重去拍摄。
红星新闻:影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可爱的孩子,这些小演员是怎样挑选出来的呢?
王丽娜: 这三个孩子各有特色,是我在前期调研阶段里寻找到的。我开始田野调研的时候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拿着相机到处去扫街,一种是去学校调资料,看谁有故事。比如我遇到剧中小女孩凯丽是在她家的门前,我看到一个像精灵一样的女孩,她穿了一件红色的裙子在倒塌的土坯房前自由飞舞,阳光充溢在她红色的裙子上,那一瞬间很动人,我本能觉得她就是我要找的,一个像精灵一样的女孩。
当我开始拍摄时,孩子们从未看过电影,对摄像机一无所知也不害怕。孩子们非常自如且有表现力,他们真实的生活,比那些虚构的情节更能打动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谈拍摄
“我曾花了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人物”
红星新闻:在拍摄过程中小演员在表演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王丽娜:《第一次的离别》启用的全部是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或许只能演好一种角色,那就是他们自己,但有些小演员会演得惊人的好。有些小演员你选的时候觉得很好,可是一旦开机,他就会不自在,你需要做决定是放弃还是继续进行漫长的等待和用合理的方法调整,如何让演员忘记他们正在拍电影,如何在电影里捕捉真实动人的瞬间,这个其实是极为困难的。一旦启用非职业演员,你的拍摄就需要迁就非职业演员,比如你提前选好了某个演员,等到拍摄的时候所有人都到位了,他因为家里的羊丢了,或者情绪不佳等各种原因缺席拍摄。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会等待,在另一个恰当的时机,重新拍摄。
红星新闻:《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的交织,请问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摄?
王丽娜: 拍《第一次的离别》前我曾花了一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人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电影艺术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切,将现实雕刻在影像中。我曾拍到一段艾萨父亲去学校找艾萨的素材,非常的动人,人物的行为逻辑、感受、爆发力都非常准确且恰到好处。这些经验都成为《第一次的离别》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方式。现在回想,一年的纪录片拍摄对《第一次的离别》的诞生尤为重要,电影中无法取代的珍贵之物都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看似朴实平淡的剧情也能成为电影。
红星新闻:您又是怎样定义这部影片的呢?是纪实还是剧情?
王丽娜: 我认为理想的电影是纪实,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如何真实地重建和讲述生活的方式,让观众成为认知生活的参与者。也许正如戈达尔所说:伟大的故事片电影都接近于纪录片,正如伟大的纪实文学都接近于小说。
红星新闻:影片给我们印象很深的是它的诗意,请问这种诗意来源于哪里呢?
王丽娜: 我觉得每个人心里应该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这份诗意源于大自然本身和生活之真谛。
红星新闻:《第一次的离别》这部影片对导演您自己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丽娜:对我来说是一条启蒙之路,给了我很多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易沁圆
编辑 余孟祥 实习生 陈虹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