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在百年变局日趋复杂、全球疫情依然肆虐之际,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如期而至。东方大国的一诺千金,“双奥之城”的赤诚邀约,为喜庆祥和的中国虎年春节平添了一份全球相聚的意味,和世界人民一同进入激动人心的“中国冬奥时间”。
于特殊历史时刻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届无与伦比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奥运精神的融会,一场文明互鉴的聚会,一次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绝佳机会。正如北京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所揭示的那般,为期17天的赛事虽已完美落幕,但本届冬奥会所提出的诸多时代命题与创造的丰富精神遗产,仍须我们在日后悉心总结。
“一起向未来”,这是冰雪运动的广泛传播。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表示:“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如何推动冰雪运动的广泛传播,首先要保证全体兼顾。五环旗下,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同场竞技,不少国家首次派出运动员参赛。中国代表团也首次实现“全项目参赛”,体现了高度的广泛性。其次要实现全民参与。长期以来,中国属于冰雪大国,但并非冰雪强国,老百姓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与关注参差不齐。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居民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已达3.46亿,冰雪运动已经广泛融入百姓的生活,这不啻是中国举办冬奥会的一大成就。再次要注重全程创新。承办冬奥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丰富的物质基础与雄厚的科技实力无疑举足轻重。我们不仅如期建成了服务于各项比赛的高质量、高科技含量场馆,而且取得了多项创新,比如建成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赛道,将“水立方”改造为世界上首座“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建成世界上第一例永久性保留的首钢滑雪大跳台等。放眼未来,如何良性保护与利用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科技创新成果,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起向未来”,这是奥运精神的高度传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力量的形成,源于实践,其传播与普及,则依托行动。综观北京冬奥会全程,各国健儿们以卓越的表现生动诠释了何谓更快,何谓更高,何谓更强。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彼此惺惺相惜,互相点赞、欢呼乃至拥抱的举动,再次印证了体育无国界,友谊诚可贵的真理。与此同时,冬奥会期间,数十场外事活动密集举行,中方和相关国家签署和发表数十份双边文件,北京“冬奥时间”亦是中国外交“高光时刻”。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表示,“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小船与大船之喻,不单是形象的奥运精神之喻,还是现实的国际格局之喻,更是深沉的人类命运之喻。面向未来,与其孤零零乘一国小船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不如彼此团结一致,一道长风破浪、勇往直前。这需要各国摈弃狭隘的偏见与私利,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超越国界、族群、意识形态等藩篱羁绊的大爱,携手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
“一起向未来”,这是文明互鉴的更新传递。“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体育是文明交流互鉴极佳的方式。从开幕式上的“雪花火炬”“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的“折柳寄情”“红蓝交织”,妙到毫巅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美学准则、“五湖四海,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热诚好客,依依惜别”的东方浪漫。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结束后,张艺谋导演坦言:“我认为这次冬奥会开闭幕式跟2008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自信,我们放下了包袱,完全放松自己才可以浪漫。”倘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中国文化自觉的深刻表达,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则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全面展示。这种自信来之不易,它绝不是故步自封的文化自恋,也并非求人观赏的文化自怜,更不是虚张声势的文化自负,这是源自千年积淀、历经百年奋斗、终在新时代铸就的有底气的自信,有志气的自省,有骨气的自强。正是胸怀这份厚重的自信,中国才能在诸多国际平台上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未来已步步到来,不确定仍不确定。在这样一个国际形势风云激荡,新冠肺炎疫情依旧肆虐的时代,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答卷,犹如给彷徨不决的世界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贡献了一种中国智慧。当然,冲破危机的迷障,没有中国是不行的,但光有中国是不够的。这个世界,始终需要爱,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向未来!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