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一个flag,至今还绑着绷带的任达华,很可能凭借接下来这部电影,拿下人生第二座金像影帝。
再说一个故事,因为在拍戏的过程中已经与其中一位特殊的主演结下了深厚情谊,绑着绷带跑路演的任达华说,之后会把它接到家里,为它养老送终。
对,我要说的电影,就是《小Q》。任达华要带回去的老朋友,就是让他创下演员生涯NG次数之最的小狗布丁。
狗狗电影总是很特别,有人说,一切狗狗电影都是催泪片。
没说错,我仍旧还记得看《忠犬八公》和两年前看《一条狗的使命》时哭光了一整年纸巾份额的往事。
而这一次,不夸张地说,我们终于等到了华语电影的狗狗催泪电影巅峰。但看完之后,应该观众又能感受到,电影不仅是催泪而已。
电影改编自日本小说家秋原良平和石黑谦吾的小说《再见了,可鲁》,据说石黑谦吾看完电影剧本就非常感动,认为电影青出于蓝。
电影编剧,是写过令刘德华捧得香港金像奖影帝的《桃姐》的陈淑贤,导演是帮杜琪峰剪过很多黑帮电影、擅长拍摄动作电影的罗永昌。
豆瓣7.2,同期电影票房第一,电影在口碑票房上的成功,不是因为它的叙事有多么独特,而是因为它的故事,真的是非常朴拙,甚至于明明无比悲伤的大结局,却透出一股淡淡的暖意。
港片,终于用一部狗狗电影,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人情。
这个暴躁大叔和导盲犬过命交情的故事,真不是催泪那么简单
老实港,我被这个故事打脸了。
看电影之前,我是很坚信的,经过这么多狗狗电影的磨练,我现在的这个泪点级别,要我哭那是不可能的。
结果,哭得不是一般的惨。
电影最让我动容,这部电影最真诚的地方在于,罗永昌竟然用这么一种如此克制的手法,去拍完了整部电影。
怎么说呢,过往的狗狗电影无论怎么拍,其实都是讲狗狗对人类的忠诚对不对。
但跟着杜琪峰拍了十几部经典黑帮片的罗永昌,竟然拍出了一种相濡以沫的过命交情。
故事一开场,就是任达华饰演的主人李宝庭在彻底失明之前,在朋友家做客时偶然救下了意外坠楼的小Q。
缘分啊,两年后,完全失明的李宝庭迫于无奈,勉强接受了家人为他安排的导盲犬---小Q。
看不见它,但还是看它不顺眼。
为什么?不认命。
李宝庭,失明前是一位本港顶级的糕点大师。五感敏锐,是他成为顶级的基础,少一样都不行。
所以接受小Q,就等于让他承认自己失明、坠落职业巅峰这个现实。李宝庭当然做不到。
人郁郁不得志,就会给自己的情绪找个替罪羊。李宝庭的替罪羊就是小Q。
不给她喂食、不带她遛弯上厕所,更过分的是,有一次他直接把小Q推进了暴雨之中。
影片在前半段剧情里,李宝庭就像一个拒绝失明现实的恶人。
正是因为有这些细节进行了充分的铺垫。观众才能充分完成对李宝庭绝望心态的理解,说到底,动物电影要打动人心,还是通过动物观照自身。
这里先说一说什么是导盲犬守则:拒绝美食诱惑;避免跟同类互动;不随地大小便。不跟主人过多互动。
想象一下,遇到这样的主人,小Q有多惨。
主人不带她遛弯上厕所,她只能憋着不吃饭,以免控制不住随地大小便。主人把她赶出家门,她就躲在车底下直望着主人房间。主人不喂她,她再饿也不能吃别人给的东西。
遇到这样的主人,小Q是怎么做的呢?
当彻底崩溃的李宝庭选择当街自杀,已经饿得站不稳的小Q一个飞身救下了这个一直把她当出气筒的主人。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狠的恶人,到这时候也扛不住了。
李宝庭没死,就学着接受命运,那个被她往暴雨里推的小Q,成为他口中的 “傻丫头”,他开始给她玩玩具,带着她满世界走,这趟寻找当年老师和师兄的旅途,因为小Q,也就不再那样孤独。
直到有一天,李宝庭因为心脏病送院,跟他从陌生到熟悉到不离不弃的小Q,只能跟着主人的救护车一路狂奔。
然后,是漫长的等待。
相比于日本电影版的《导盲犬小Q》,这次《小Q》的改编更具有港片的风味。罗永昌选择用冷静、克制与真诚的态度来表达,这种风格的极致,正是影片的大结局。
那个小Q最后垂垂老矣,等回了李宝庭,又在主人的陪伴下安静离世的场面,让我想起费里尼的《阿玛柯德》片尾柳絮飞扬的场景:“ 柳絮终会再来,生命是个循环“。
换作擅长煽情的导演,势必将这一段死别拍得悲天恸地。但罗永昌没有,他只是淡淡地拍了拍,仿佛百年之交,终究要各奔前程。
但这场却可能有最多观众跟着段落抹眼泪。
这也是因为,真情原就是最容易打动人的情感方式吧。不需要多刻意,照样能把情感以非常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这一人一狗的故事,从人救了小Q“狗命”开始。而小Q能回报他的,也不过是一生去做他的导盲犬。
电影说的不是单方面的忠诚,而是人有情,狗有义。
久违了,影帝任达华
电影的催泪效果,也与演员们的表演密不可分。
梁咏琪杨采妮郭晋安们的表现都很好,但让整部电影立住的,当然还是任达华。
这个角色的难度,甚至超过了任达华上次拿到影帝的《岁月神偷》。
原本一个盲人应该是让人同情的,但他一开始演的却是个“恶人”。
小Q全心全命跟着他,他只是把小Q往外赶,但也真是任达华领我们一步步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断丰富这个角色的层次,才让我们完成了一次从讨厌到理解的转变,故事也才更感人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达华真是将一个眼盲、生活无望、脾气暴躁的中年“废人”,演绎的如同是他本人一般浑然天成。
据说在拍摄时,任达华坚持把眼睛做成“全盲”状态,是真的看不到任何东西,有一场戏甚至拍了48条之多,而且搭戏的对象还是状态不稳定的小狗布丁。但就是这么一场场磨下来,他却交出了影帝级的表演。
在我看来,这个人物的关键不在于他后来和小Q的相濡以沫,而在于讲述角色那些故事:失明之前的他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在挣扎中认清自己的,他是如何面对绝望的。
有了这个细腻的表演过程,观众才能理解角色从一开始的抗拒和暴躁,到后来的被动接纳,到逐渐产生依赖,到最终发自内心的爱与羁绊,到底是怎么来的。
任达华已经64岁了,但好像只有64岁的任达华,才能演出这么好的李宝庭。从凶神恶煞的顽固老人,到角色后期恬淡平和的的长者,那种置之死地之后的二次成长,每个层次都把握地精准。
从对小Q一开始的排斥拒绝,到后来的接纳、疼惜,戏后面的,都是人生。
你们都知道了吧,戏外的任达华也遭遇了一次意外。《小Q》原定7月上映日前夕,任达华在一次活动中被刺伤,电影也被推迟重新上映,任达华在休养两周后,就绑着绷带开始路演,一个影帝提名,是他应得的。
任达华的身上,藏的其实就是港片黄金时代一代好演员们打拼到底的底色。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
为什么一部狗狗电影里,却藏着最温暖的人情?
某种意义上,《小Q》是帮港片找回了失落的人情。
这种情意在《七十二家》房客这样的电影里是有的,在80年代《父子情》这样的电影里是有的,但随着武侠电影、警匪电影、功夫电影、喜剧电影等类型片的崛起,这种不那么赚钱的传统,渐渐被遗失在岁月里,上两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同类影片,一部是2010年本片主演任达华演的《岁月神偷》,一部是2012年本片编剧编的《桃姐》。
什么是港片里的人情?
说一场戏,当昔日风里雨里躲一夜照样能救主的小Q,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渐渐老去,重病的小Q终于在弥留之前等到了她日思夜想的主人。一听见那熟悉的声音,小Q立马撑着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奔向门口,有没有想起《英雄本色》里的豪哥和小马?
当李宝庭重新归来之后,小Q求主人最后一次为她套上导盲鞍,因为她想陪主人再走一次她们曾经走过的路。于是深夜长街,一人一狗,就这么相扶前行。有没有想起,那些港片里的迟暮英雄?
到最后,任达华背着再也走不动的小Q,看世界最后一眼。日式煽情?不,这是已经被许多观众遗忘的经典的港式人情。
这种过命的交情,不舍生死的陪伴与爱,就是过去一万多年时间里,人类与狗狗不成文的约定。
若你以为,只有人与人才有美好的感情,那是一种狭隘,也是一种失去,失去的是对世间真情的理解。
李宝庭和小Q,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与经历,只有最平凡真实的情感。而正是这些朴素的情感,展现出了一座城市里,一个失败中年和一条奄奄一息的导盲犬,那种痛快的烟火气息与人情味儿。
是的,或许很多观众会想我一样,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或者为之而感动,是因为在这其中,有着属于我们各自关于陪伴最温暖的记忆。
从这个角度看,《小Q》绝不只是是专供“狗党”的催泪片。任何人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关于人生溃败的,关于人生坚持的,关于人间真情的。
于是到最后,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能打动这么多人,是因为温情本不复杂:若狗通人性,也不过以心换心。
即使生活很残酷,一人一狗,便有了他们的江湖。
电影其实是用善意与温柔,去化解与包容了世间的绝望、消极、厌戾与痛苦。
但现实依然严酷。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视障人士的人数约是两千二百万,每年申请导盲犬的申请者超过五万人次,但适用的导盲犬,不过几百只。
一只合格的导盲犬,必须从母胎出生的五六周后就开始严格筛选,狗狗断奶两个月后就会被送往寄养的家庭生活,一边学会与人类和睦共处,一边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在接近6个月时就会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
而导盲犬与主人的配对淘汰率有七成以上。
一个盲人一只导盲犬,若真能相濡以沫,是何等的缘分。
导盲犬不同于其他狗狗,一只导盲犬的服役时间约是8~10年,退役后的导盲犬几乎都惨遭伤病的痛苦,可以说为人类献出一切。
这浮躁人间,还有谁能一辈子只追随一个人、交一个朋友、做一件事、一直到死之前退役,才能痛快地玩一把?只有小Q们。
所谓英雄,就是守护好对你最重要的人。
小Q是真正的英雄。
或许,狗的生命与记忆会消逝,但人与狗之间的爱与善意,却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
为了绑绷带的任达华去看这部狗狗电影的我,走出影院哭成了狗。
其实许多人活到最后,终究活成了渐渐被时代淘汰的老狗。
而许多老狗到最后,比许多人更有人情味。
为什么一部狗狗电影里,藏着最温暖的人情?这是答案。
而最简单,最平凡的故事,自然最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