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张爱玲
这个看似获得了圆满大结局的浪漫爱情故事,在张爱玲看来,仍是俗气悲凉。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租界一栋建于清末的西式豪宅中,她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到了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父母离异,她跟了母亲,后赴香港求学。对于她来讲,清朝遗老的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最熟悉的场景。
1943年,张爱玲因香港战乱中断学业返回了上海,写出了《倾城之恋》、《心经》等一系列名震上海滩的小说作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为倾心的小说作品之一。一对痴男怨女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在她的笔下独有一翻情致。
小说中的女主角白流苏,有着倾城的美貌: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
她生于遗老世家,因为丈夫吃喝嫖赌又家暴,哭着闹着离了婚,带着钱回到了娘家。几年过去,她身上的钱财已经被兄嫂挥霍一光,紧接着前夫又离世,娘家人便想说服她回婆家,并美其名曰:为了你好。
连母亲也对她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到时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六小姐白流苏
此时的白流苏,只剩下对夫家的心死,对娘家的绝望。
在她住在娘家的七八年里,家族愈发没落,父亲又是个赌徒。各种冷嘲热讽、明争暗斗,每天都在家族里上演。
所以,当徐太太登门给七妹相亲,流苏因同去进而结识了浪荡又多金的富家公子范柳原后,她为了出出心里憋了许久的恶气,想要狠狠的“报复”一下:
一个女人,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而范柳原,看多了逢场作戏的交际花和千篇一律的相亲对象,面对一个美貌女子时常低头的温柔,面对着拥有一般女子都不会轻盈舞步的良家少妇,当即动了心。
于是,一场“倾一座城,成全一双人”旷古而平凡的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了。
在这场充满了猜忌、试探、浪漫、等待的故事里,种种的矛盾与妥协,更让我们看到了民国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女性觉醒的力量和困顿。它们就这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纠缠不休,又难以逾越和改变。
新旧、东西文化的冲突,是这部小说的悲剧根源
范柳原与白流苏一见钟情
01.新旧文化的交替
① 民国时期的封建礼教仍然残存
是什么导致了白流苏在娘家的境遇凄凉?除了娘家兄嫂的无情、母亲的无力,最根本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她算是贵族的小姐,有着淑女的身份,按说应该毫不反抗地遵守这个身份的约束,但是本质上,她又与循规蹈矩的娘家人有着些许的不同。因为,白流苏,她是有一点见识和决断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流苏陪宝络相亲回来,四奶奶的咒骂里就可以知道了:
好不害臊,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结了?不会也不是丢脸的事。像你三妈,像我,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活过这半辈子了,什么世面没见过?我们就不会跳!
说的振振有词、理直气壮。
而同样是大户小姐的白流苏,就会跳舞。
可见她的骨子里本就是向往自由的,否则她也不会去了夫家就学会了跳舞,更不会像四太太一样,同样嫁给了五毒俱全又不成器的丈夫,结果却是一个选择了离婚,而另一个仍守着四老爷这样一个废人。
甚至,母亲、三太太、四太太以及妹妹宝络和下一代的侄女们,都是一水的封建礼教“守道者”。所以,流苏因为丈夫败家又家暴这点“小事”,动不动就离婚的女人,简直是家庭的“异类”、家族的“耻辱”。而这个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广泛存在着,更映射了当时的时代更替下,社会中种种新旧文化的矛盾挣扎。
充满猜忌、试探的两个人
② 每个人都具有自私、贪婪的人之本性
为什么是许太太这个人物的出现改变了流苏的命运?是好心、是热情?是,却不尽然,她这么做是出于人性的驱使。因为徐家跟范家做生意,而徐家又是白家的亲戚,所以便有了热心人徐太太来给七妹做媒。
徐太太做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两家结秦晋之好,更好的拓展和稳定自家的生意。所以,明知对方是个浪荡公子,也要说和给宝络,当宝络落选、范柳原看上白流苏后,徐太太便要带流苏赴香港与范柳原相会,仿佛这一切是“偶遇”和“缘分”。其实,流苏对这点小花招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对于自己的未来,“找个靠山”是流苏的最终目的,既然现实已经如此,不如赌上一把:
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气。
赌上下半生的白流苏
③ 新文化运动和独立意识渐渐兴起
那个死守着丈夫并奚落流苏的四太太,为什么最后也要跟丈夫离婚?因为流苏离婚再嫁有了这样惊人的成就,让她不安于现状了。封建礼教“守道者”的四太太能做这个决定可不容易,她需要彻底放下曾经死命维护的大户小姐的虚名,开始渐渐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也期待有一个这样的“成就”。
民国时期,虽然清朝已经灭亡,同时西方思想大量涌入,但封建礼教并没有消退,女性被封建思想长期压制捆绑着,女子“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要求如今看来仿佛是有些“病态”的,而女子离婚更是上不得台面的羞耻事情。
比如鲁迅的原配妻子朱安,便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她一直被鲁迅冷落,一生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却从没得到过爱情,即使被抛弃也要守着婆婆“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而不要离婚。在生命的最后,她为了生计要变卖鲁迅书稿的时候,面对世人对卖书的反对,凄哀地说: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呀?
真是可怜、可叹、可悲。
封建礼教的枷锁仍捆绑着白流苏
02.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① 东西文明错落交织下找寻自我
花花公子范柳原偏偏喜欢离婚了的“残花败柳”白流苏,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国外生活20多年回到上海,本来对心中的家乡寄予了美好的希望,而现实的荒唐、庸俗、市侩以及虚无人世让范柳原彻底失望。从西方到东方,文化和思想冲突尽显,他游戏人间的态度也不过是一种本能的反抗和挑战。范柳原本是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追求精神之爱的孤独青年,本质上,他与流苏一样,是“另类”的孤独的人。
他喜欢的是真正的女子,有鲜活的样子,希望她能懂得他的心,而不是一个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人偶”。他的“滥情”带有对世情和女性的讽刺和调侃,“滥情”仅仅是游戏,所以,便有了后来柳原和流苏的“一见钟情”。
② 相互缠斗的时候懂比爱更难
为什么战事没有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走进婚姻?本来,这是一场关于“谈”恋爱的游戏,两人各怀目的:范柳原一直在试图让流苏懂得自己,而流苏只想要张长期饭票,所求不同。
对于范柳原的话白流苏一直是不信的:
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
所以流苏处处留了心机,感情里也充满了算计,虽然流苏不比家里的女眷顽固,但是婚姻仍是她一生的追求,东方女性的保守思维仍然指挥着她。
而范柳原真的如他所说爱流苏吗?也不是。柳原想征服流苏,但其实又不愿意和她结婚。一方面流苏不太能理解他的,他说的话、做的事,他的外表和真心,流苏猜不透、读不懂;另一方面他感觉出流苏并不十分爱他,总是有所保留,花钱找个不爱自己的人又何必?他如曾经呆过的西方时候一样,内心是向往自由,向往拥有灵魂契合的人。
突然的战事来临
③ 在不可理喻的世界里去伪存真
柳原本要离开香港,但是一场突然的战乱让他留下了。心里的记挂让他去找了流苏,比较之下,他对流苏的感情付出还是要更多一点。而流苏早在从二次返回香港,便想好了,即使做情妇都好,再回娘家,是不可能的了。
战争的痛苦和绝望让他们袒露了各自的真心——生死之下,两情相悦。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繁华的上海滩,曾经汇集了东西方的才子佳人。多少人曾在十里洋场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又为了获取生存和爱情,展开了种种算计和手段。
民国时候不乏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结成正果的不多。
张学良与宋美龄就曾经有段感情故事。1925年,张学良游历到达上海,在美国住上海大使馆邂逅了年轻貌美的宋美龄,两人一见钟情。
但张学良家中已有妻,宋美龄后来便与蒋介石成婚,成为了第一夫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囚禁了蒋介石,宋美龄的到来让蒋介石转危为安,而赴台的押送使得张学良被蒋介石数十年软禁,蒋介石几次欲杀掉张学良,也是宋美龄从中协调,送物品、保周全。同是生死磨难之境,两人以另一种身份相护相惜了一生。
真正的懂得是什么?不是一定要成为神仙眷侣,而是心里为对方留了一份真。
女性意识觉醒在小说的现实意义
张爱玲
民国离婚第一人的张幼仪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与徐志摩的婚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如此优秀的人,在爱情的姿态里仍是卑微。
01.民国时期的女性意识觉醒
民国时期是中国婚姻法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时期,但是仍旧残留了大量封建伦理思想,体现一种极端的父权中心主义。虽然也取了西方的立法成果,但是与当时的社会现状未能脱节,无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局限性。社会中对离婚女性的看待仍是不友好的,带有歧视性。
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思想开始引起中国社会的巨大反响,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寻求自我保护的意识开始慢慢觉醒。到了现代社会,女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和家庭地位,离婚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常现象。
那么,婚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婚姻,由两个人一起生活而组成的合法结合或契约。
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期待。
小说最后,四太太因流苏的再婚,终于决定也要离开夫家,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02.张爱玲写作的隐喻
在张爱玲描写的白流苏身上,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
“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张爱玲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父母离异、家族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所以,小说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倾一座城,成全一双人
03.小说对于现代女性的现实意义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范柳原和白流苏终是结了婚。在这场倾城的婚姻中,经济利益是主角,婚姻成了流苏谋生的工具,为了谋生而结婚,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张爱玲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因为这桩婚姻本质上不是建立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期待之上,是白流苏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婚后的范柳原,仍然漫步花丛。
而这也是我们从张爱玲的小说中体会到的:以物质为目标的婚姻终究没有长久的爱情可言。
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作为女性,更让我们意识到: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除了拥有美好的容貌,更应该拥有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的自主,同时拥有更宽阔的眼界和资源,才能有充足的底气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真正“做自己的主”,拥有自己把握爱情的权力。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野梨,80后,用爱和温暖,陪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