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中的隐秘较量
拱北口岸月均查获140余件藏匿走私案 海关关员如何从人潮中揪出走私“水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 通讯员刘文、俞波
从地图上看,澳门就像伸向南海的一枝莲花,绽放在祖国的碧波上。莲花的根部就是拱北口岸,在这里,每一天都有30万人次如流水般涌过连接珠澳的联检大楼。朝阳下,民族风格浓郁的拱北口岸,像一座气势非凡的古代宫殿,威武庄严。正前方广场上,“珠海经济特区好”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2011年拱北口岸进出境旅客首次破亿人次大关,一举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在这座8.5万平方米的大楼里,近千名身着不同制服的国家工作人员紧张繁忙,指挥有序。澳门回归22年来,出入境旅客突破20亿人次。
潮起湾区,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学习旅游,双城生活……伶仃洋畔涌动着勃勃生气。
汹涌人潮,给两地带来无限生机,也被某些不法分子视为走私“屏障”。“水客”乔装打扮,混迹其中,手法五花八门,驻守于此的闸口海关因此成为打击“水客”走私的第一线。
汹涌人潮,“水客”也混迹其中,走私手法五花八门,驻守在此的闸口海关成为打击“水客”走私的第一线。
近日,记者从拱北海关了解到,拱北口岸月均查获140余宗藏匿走私案件,每天海关关员如何从数十万人流中揪出走私的“水客”?让我们跟随万千国门卫士中的一对师徒搭档,走进拱北口岸旅检打私现场,直击旅检打私一线。
口岸“打水人”
在拱北口岸,过关的旅客别想侥幸进行走私,因为海关的监管无处不在。
在拱北口岸海关监管区,紧盯走私分子的,有通道截查的“巡逻眼”,有在X光机前判图的“识图眼”,有随机应变的“机动眼”,有锁定行李物品的“查验眼”,还有一双双锐利目光分布在不同的监管岗位,老陈就是查验关员之一。
老陈三年前转到拱北海关,干了大半辈子“动植物检疫”的他,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海关合并,在50岁那年转战拱北口岸一线,成为口岸“打水人”。
平常日子里,拱北口岸日均客流量30万人次,最高峰的晚上7点到9点,每小时从他身边走过的旅客高达2万人。尽管近在咫尺,但真要从人潮中成功截查一次走私行为,需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持久的体力、敏锐的眼力、精准的判断力、丰富的查缉经验……缺一不可。
这些,对于天命之年的老陈来说,都是一个个考验。但老陈不服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坐惯了办公室,体能不够,稍稍多站一会就腰酸腿痛,那就加紧锻炼吧。晨起开练,刚开始跑几百米就气喘吁吁。坚持,咬牙再坚持。从慢跑到快跑,每天增加1千米,风雨无阻,现在一口气跑个3公里不在话下。一个班两个多小时,分秒不休息,他始终步履稳健,身手敏捷,目光炯炯有神。同事们敬佩他“青春活力”,他总是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穿上这身制服,我相信感受同大家一样,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守护国门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工作,我始终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生中途“换道”,过好“专业关”实非易事。老陈的微信名就一个字——“学”!业余时间学,下班回到家,也不忘研究工作,家人笑他“天命之年”又变成了“好学生”。岗间休息学,找汇编,翻资料,拉着同事一起讨论案例。几万张行李物品过机图像,一张张仔细对比,研究不同物品的显示形态,直到一眼就能认出“什么是什么”。
“到新岗位,就应当掌握新知识,拥有新技能。”对工作的热爱,吸引着他如饥似渴地“充电”“赋能”。对专业的执着,使得他在短短时间内变得“腹有诗书,耳聪目明”。
深入实践,勤修“内功”。娴熟驾驭智能审图、人脸识别等智能化监管设备,助力“通得快、管得住”。专项行动,坚决执行;岗位任务,全面认领;区段分工,高效协同。千万次“察言观色”,千万个“教案剖析”,千万遍“情景预演”……学、思、悟、行,练就了“火眼金睛”,练就了“速断速决”,练就了“滴水不漏”。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拱北口岸月均查获140余宗藏匿走私案件,不少都有他的功劳,转战拱北口岸以来仅他亲自揪出来的“水客”走私案就有一百多件。
常与他搭档作业的“新关员”小陈,幸运地遇上了这个“师傅”。
小陈跟着老陈实战一个多月后,便在“圈内”已小有名气。同事时常会称赞那个新来的小女孩,查获身藏案件数十宗,“上岗即查获”。但小陈心里清楚,师傅和前辈们的过硬作风,为自己树立了好榜样,为年轻人学习与成长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神色慌张的“孕妇”
“衣服色深宽大,眼神闪躲,背包受重变形,值得注意。这个背包大概率有‘货’!”目光穿透熙熙攘攘的人群,老陈正在教小陈如何快速察言观色,锁定重点人群。
锁定目标后,老陈和小陈紧密配合,一个目光紧盯旅客,一个仔细查看行李过机图像。
“外表可以伪装,但X光机不会骗人,这个背包里有6瓶酒!”小陈当即出声,“这位黑色衣服的先生,请您配合海关查验。”
听闻声音,这名年轻男子突然加快脚步,往人流中挤去,企图趁机逃跑。没跑出两米,他就被一只穿着隔离服的手臂拦下,是老陈!“当时他将行李放入X光机的时候,眼神就在左右打探,应该是计划开溜路线。我提前走到通道上,以防他逃跑!”
读取证件、开包查验……直到老陈拿出藏匿在背包中的一整箱红酒,这名孔姓澳门男子脸上的强装镇定才终于瓦解,“我什么都不知道!不是我的!有人在那边(澳门关闸)让我带过来。”
“持澳门居民通行证,十五天内多次往返,有海关处罚记录,典型的‘水客’。”这样的人老陈师徒每天都能见到,他们受雇于走私团伙,获取单次运输酬劳,以“蚂蚁搬家”的形式将走私物品化整为零。
小陈对师傅每一次都能精准预判崇拜不已,“师傅和前辈们做了大量的数据研判、案件分析、业务研讨,梳理‘水客’走私入境活动特点,构建形成旅客类型、通关特征、团伙走私手法等高风险参数。”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海关查缉力量不断增强,走私活动也不断变化形式,其中最隐蔽的手法就是“身藏”,这也是老陈最擅长的查缉领域。
所谓“身藏”,就是将涉案物缠藏于腰间、腿间或贴身衣物内,试图逃避海关监管的藏匿手段。
“身藏‘水客’经验更丰富,临场应变更强,回答问题也有严谨的话术。所以,我们的眼光要更准,问询要更厉!”在这对师徒查获的案件中,涉案物大多数为手机。
2021年8月18日上午11时45分,一名挺着大肚子的年轻女子从3号通道径直向大门走去。证件显示是来自黑龙江的旅游签证。
“孕妇远行,为什么没携带任何行李?也没有家人陪护?”老陈一句关切的询问,却让该旅客显得非常紧张,“反正我就是个孕妇”。
不合常理的回答,更让老陈怀疑其中有诈。仔细观察,手、脸部没有肥肿,肚子鼓起部分明显偏离肚脐眼中心部位。
老陈立即示意女关员检查。果真,“孕腹”实为硅胶假扮,其中藏着16台新手机。
“这种小众、新型的作案手法很难识破,但师傅心忒细、眼忒尖!”小陈由衷佩服,“师傅破的大案多,2021年9月19日的‘轮椅走私案’也很值得学习。”
时间回到那一天,早晨6点到8点之间,口岸大厅一连来了六、七辆轮椅过关,联想到最近收获的情报信息,老陈立即提高警觉。检查行李并无异常,但是一看证件,属于“关注对象”,该旅客在深圳罗湖口岸有多次被海关查处的记录。
对残疾人士的检查,格外引人关注。封闭区客人多,小陈当时心里的压力非常大。雷达般快速一扫轮椅,一处油漆碰落的细小痕迹格外新鲜,老陈立即断定:这车刚刚改装过。
“请把轮椅开到旁边等候检查”。
当事人脸部掠过一丝紧张的气息,这一瞬间的变化被老陈敏锐地捕捉到。
“这个轮椅不是我的,有人……给我换了这台轮椅,里面有什么我也不知道啊,真的!”
听完这话,压在老陈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
拆卸轮椅,两块电池中的一块被“偷梁换柱”,里面重重叠叠排满了214台手机。
“您的轮椅作为作案工具,要被暂扣。请把电话告诉我们,请您的家人来接您。”
谁知,该旅客竟奇迹般快速站立起来,“一溜烟”跑出了封闭区……
“水客”层出不穷的奇葩手法,愈加激发起“徒弟”小陈的斗志。强将手下无弱兵,上岗40多天,新关员小陈屡次查获身藏案件,其中最近的一次就在前天:内地女子江某身穿宽大裙子作掩护,在腰部、双腿间共绑藏了36台iPhone手机。
“不仅藏在腰部和腿部,前两天我们查获的两名旅客竟然将手机藏在挖空的鞋跟里,踩着进来!”仅2021年10月~11月,闸口海关查获旅客违规携带、走私手机进境达一万余台。
面对“水客”蚂蚁搬家式的走私,闸口海关加大了人力部署,实行分区分段有序处置;精确锁定目标人物行动轨迹,掌握“水客”走私新动向,重拳出击打击“水客”走私。
情与法的碰撞
走私分子隐藏于海量旅客中间,海关既要增强打击违法犯罪的执法力度,又要提升加速通关便利的服务温度。用什么样的态度完成“1+1大于2”的命题,考验着新入关的小陈。
对她来说,对旅客进行行李物品查验和问话都是特别需要小心对待的。旅客因被突发抽查而出现的抵抗、不配合、甚或一时的愤怒,特别是“水客”被精准锁定时的恼羞成怒、言语侮辱、甚至动手带来的人身威胁……随时都可能向她袭来。
2021年11月19日晚发生的事情,让小陈记忆犹新。
“当时一名澳门籍旅客超量携带物品进境被查,起初,他倒地不起拒不配合,后来又撒泼坐在海关查验台上,用手挥打关员,歇斯底里,不断威胁恐吓。”最终,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110警察到场把这名扰乱现场秩序的旅客带回派出所处理。
面对旅客被查验的抵抗情绪,更让小陈委屈的是来自他们的质疑。“师傅50多岁了,在岗上一站两三个小时,口罩戴着经常水都来不及喝,还时不时地被旅客误解,说我不难受那是假的。”如何守住执法与服务的平衡线,是小陈执法生涯里一直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我将向师傅和前辈们学习,做一位优秀的国门卫士”。
而此时的老陈,正向一对老夫妻耐心地讲解海关最新公布的政策。
相比于刚入行的小陈,他的心态平和而坚定。
“如果是旅客不理解,那我们就好好解释。如果是不法分子威胁恐吓,那我们绝不能退缩放任。维护口岸秩序,打击走私,这是我们的职责。”
这也是365天坚守在拱北口岸的闸口海关团队的一个缩影,在反走私的战线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冲锋姿态。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