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9月25日,柠萌影业带着《小别离》主创团队来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了电视剧《小别离》蒙古观众见面会。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新办指导的“影像中国”播映活动中的其中一场活动,《小别离》主创团队的到来,让蒙古国的追剧观众大饱眼福。
文|影一姐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频繁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国的好评,这一现象早已成为海外电视剧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前些年,《媳妇儿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引来坦桑尼亚总统点赞;去年,《生活启示录》在蒙古热播,燃起了蒙古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热情;今年6月,由柠萌影业出品的电视剧《小别离》在蒙古国ASIAN BOX电视剧频道播出后,获得同时段收视率排名第一,超过同档期韩剧。据统计,在该剧播出时段,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内有2.1万户同时收看,占城市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剧版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就相继被输送至海外市场,曾在东南亚地区掀起“华流”。随着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和生产力的提升,中国电视剧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据统计,2017年,电视剧产量约为1万5千集,生产数量保持世界第一。在制作能力方面,中国目前具有资质的电视剧制作机构超过1.8万家,有14家影视制作企业上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继红介绍,“近些年来,中国影视剧展现出质量不断提高、题材丰富多元、类型日益多样的良好态势,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热播,越来越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情感共鸣
近年来,中蒙影视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优秀中国影视剧如《北京青年》《平凡的世界》《父母爱情》等被译制为蒙语版,相继与蒙古国观众见面,这些反映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创业励志类的中国影视剧也深受蒙古观众喜爱。在柠萌影业CEO苏晓看来,“优秀文艺作品因描绘了相似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感而动人,《小别离》的引进不出意外地掀起了蒙古国观众的追剧热潮”。
《小别离》秉持关照现实的创作品格,紧扣“教育”这一极具共鸣的社会话题,用丰富的细节与细腻的情感直戳千万家庭的痛点与泪点。同时,主创背后的动机也不是完全从批判的角度来看,更多的还是以脉脉温情给观者带来希望和生机。正是因为这样,这部剧才会在两年之后依然能让蒙古国的观众感到触动。蒙古国观众表示对于《小别离》这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非常喜爱,尤其是对中国不太了解的观众来说,这种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气息和当下中国社会状态的电视剧极具新鲜感,可以让不同的文化生态产生联结。
在得知《小别离》会在蒙古国举办主创见面会的消息之后,许多观众向当地电视台报名,积极参与此次活动。据主办方介绍,许多观众从很远的地方赶到现场,只为一睹荧屏偶像的风采。现场工作人员表示,“有两名年轻观众走进演播厅,看到黄磊的名字之后,竟然激动得尖叫起来,一看就是《小别离》的忠实粉丝。”这两名观众还激动地跟黄磊的名牌合影。可见,《小别离》在蒙古国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
在见面会现场,蒙古国观众在提问中反复提及教育问题,有观众问海清和黄磊,“如果你们的孩子青春期如果很叛逆,应该怎么办?”可见,这样一部反思当下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已让蒙古国观众找到了共鸣。见面会现场,甚至有蒙古观众问黄磊:“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早恋?”黄磊一副大家长模样,深思熟虑回答道,“14、5岁小了些,16岁,唉,勉强行吧。”现场观众被逗得开怀大笑。
苏晓在现场对蒙古国观众说,“我们出品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绝大多数都是反映现代城市中的故事。这些中国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在蒙古国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这些反映医疗、教育、养老问题的故事中,有矛盾、有痛苦、有思考,但看了这些故事之后,不会让你觉得很悲伤,反而还会很温暖。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以后蒙古国的观众能够多看中国出品的电视剧。”
在见面会的提问环节,主创团队设置了一些关于剧中剧情小细节的问题,诸如“朵朵家的狗叫什么名字”等问题,试图测试一下观众是否真的认真追剧。然而,蒙古国观众拿起话筒竟然能对答如流。同时段收视率第一果然名不虚传,蒙古国观众真的是在认真追剧。据ASIAN BOX频道总监OTGONBAT介绍,“中国影视明星在蒙古很红的,许多人都希望能有一张热播电视剧主创的签名照。”
从蒙古ASIAN BOX影视剧频道脸书官方网页上的观众留言可以看到,剧迷们热情高涨地讨论着《小别离》的剧情、主演、主题曲等信息,同时也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此类型的中国影视剧。
用心讲好有现实温度的中国故事,不仅是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前提,也是作品的立足之本。优秀的文艺创作者应该深入生活、深耕生活、深谙生活,既要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也做新价值观、新思潮的表达者,并在寻常生活的真实折射中反映出具有国际共通性的情感与价值。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国产电视剧有质量的走出去,才能真正通过讲述的中国故事启迪国外观众的思维,让国外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多姿多彩的中国。
古装剧出海前景可观
早在2001年起,以《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剧,便纷纷远销海外。
但是,所谓的“走出去”,主要是走到东南亚一带,其他地区则主要局限于华人圈。即使是国外已经购买的电视剧,拿去以后也要重新按他们的胃口进行改编,会将完整的名著剧作当牛扒一样乱切,84集的《三国演义》就曾经被改编成28集播出,《雍正王朝》曾被见到只剩6集。
在本身就存在文化差异的不同国家之间,精剪版只会成为走出去路上的“拦路虎”,让许多国外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更谈不上把剧情看完之后,还能开心地找到历史的共鸣,再去跟朋友评论上两句。估计很多观众,都没看完一集就放弃了这些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海外版中国电视剧。
2015年,席卷国内荧屏的《甄嬛传》片方就力邀美国团队操刀,将76集的长剧精编并制作成了6集、每集90分钟的英文版,在Netflix播出后,评分很低。这一现象又引起了人们对出海影视作品的思考和讨论。
近些年来,这样再剪辑之后卖出去的做法有所改观。从网剧开始,《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等在国外视频网站的播出,都是直接采用的是国内播出版本配字幕或是配音,并没有单独出品一个所谓的海外剪辑版。
今年暑期档热播的古装剧《扶摇》,早在上映前就受到海外市场的关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播放平台早早购买了版权以期与国内平台做到同步排播,柠萌影业也以此为契机对国剧“走出去”的路径进行了创新探索。随着《扶摇》在国内的开播,海外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和本地电视台等不同渠道观看。
《扶摇》的出海,并未采用剪辑版,几乎是国内播出的版本直接售卖到海外。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创新,在考虑国内受众的同时,也认真对待海外观众的口味。在文化交流中,移除文化的障碍与壁垒,精心设计一个个让海内观众都能引起共鸣的小故事,从而实现中国故事的用心表达,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如何实现有质量的走出去
影视作品的译制水平一定程度决定了一部作品走出去的质量。因为这是扫除文化障碍的抓手。相关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各项重点影视合作译配工程及影视机构已将约1600部中国优秀影视剧,译配成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36个语种,译配时长近6万小时,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播出。
在蒙古播出的《小别离》正是由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在蒙古完成的。据介绍,在译制过程中,全程由蒙古国的配音演员来完成配音,他们还会对一些台词进行本土化的再创作,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真正实现让当地观众看得懂、听得懂,还能对作品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如今,从文化意义传播的角度来说,走出去从原来更多地针对海外华人,到现在针对更多的全球观众;原来只是在古装剧题材类型走出去,现在越来越多都市爱情都能够走出去;原来是海外小众卫星频道,收费华人,到现在越来越多在他们的主流频道、主流的黄金时段都能播出了。虽然,随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情况喜人,但仍有许多严峻的挑战需要去面对。
苏晓在今年上海电视节上说,他曾多次带着作品去“敲”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的大门寻求合作,碰壁的经历让他明白,凭着我们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猜测欧美观众的喜好是不可取的,真正能够让国产剧之舟扬帆出海的,是国际化的剧集制作水准和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引起全球观众共鸣的优质内容。“为什么我们的剧以前在东南亚国家、现在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能够优先走出去、能够被认同?因为在价值观上大家更能够找到契合点,大家对家庭的观念、对孩子教育观念都有共鸣。包括在审美的趣味上也能够找到共同点,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太着急。”苏晓认为,只有下定决心、投入人力,认真研究不同的区域市场,了解当地观众的喜好和共鸣点,针对性地剪辑、翻译,剧集的输出和播出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了沉下心去研究跨文化受众的收视兴趣,对于如何为影视“走出去”建立有效机制和平台的考量同样不可或缺。因为只有打破独立主体之间各自为阵的状态,形成行业合力,才能够真正打通国产影视内容的对外传播之路。
去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各个层面为优秀国产电视剧和相关影视机构“出海”提供助力。不止于此,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起的 “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和“影视文化进出口企业协作体”,以及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爱奇艺等10家中国影视企业发起的“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等组织纷纷涌现。在政策机制的护航之下,“抱团出海”已然成为“走出去”的主流姿势,而这一合力的形成,也为国产影视内容赋予了更为强劲的竞争力,让国际目光为之聚焦。
此次的《小别离》只是一个缩影,可以预见,随着影视内容品质、国际合作模式、海外传播渠道的探索式升级,影视华流将在全球涌起波澜,中国影视行业也势必以更主动积极的样态展现出中国风貌、讲述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