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的除夕,本应是喜气洋洋欢度春节的潭州(长沙)城内,此刻是火海冲天,宛如人间炼狱。
阿里海牙率领的元朝军队已经登上了潭州城墙,三千残兵三个月以来的坚守功亏一篑。
岳麓书院300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丢下书本、冲出校园,他们痛哭着和敌人殊死搏斗,多慷慨死义者。
潭州知州李芾此刻在自己的家中,他叫来自己心腹部下沈忠,希望他能杀掉自己的全家,让自己的家人免受被俘之苦。
"我以家许国矣"这是李芾数月前上任潭州之时,对天地的承诺。
1275年7月,衡州人(今衡阳)李芾前往潭州上任,去完成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在出发之前他的好友极力劝阻他不要去潭州。因为此时的湖北各地已有不少的降官、降将,而战略要地襄樊也早已经落入敌人的掌控之中。数万元军虎贲在北方虎视眈眈,他们正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打算一路平推到潭州。
李芾上任前哭着对自己老友说:"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李芾一直没变,他仍然是当年那个治理祁阳县"大治"的知县,仍然是在永州率领1300人破贼巢的父母官;仍然是湘潭县、德清县、温州的青天大老爷;仍然是那个国家有难召集3000民兵勤王的忠臣。
一腔热血,忠心报国,1276年的李芾仍旧如此。
但此时的潭州城,真的还能守吗?
当李芾到任的时候,偌大一个潭州只有区区四百五十名守卫士兵,且大多是老弱病残,城中壮士几乎都去驰援临安。
四周没有援兵,无数人进行着望风而降的打算,事实证明之后的两湘之地除了潭州,元军就没有遇上过像样的抵抗。
这还能守吗?
李芾和当地出身的参谋尹谷、杨霆一起,勉强才招募了3000民丁,并且获得了当地湘西苗民的支援。在他们的激励下,人人怀有死意。但和数万精锐的元朝军队相比,他们的防守力量仍然不值一提。
然而城中军民却甘愿耗尽自己生命中所剩下的所有能量,奇迹般的坚守了超过3个月的时间,令世人侧目。
公元1276年9月,元朝右丞相阿里海牙的数万元军将潭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江陵、常德、鄂州、汉阳这些大城都已经被攻克,潭州还会远吗?
当回回炮一次又一次的投在潭州城的城墙上的时候,当元军一次又一次的试图登城的时候,回应他们却是潭州军民们一次又一次的迎头痛击。
"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
不需要任何命令,潭州百姓连老弱一起站在城墙上痛击敌军。
李芾冒着矢石督战,没有羽箭了就搜集民间羽扇,没有盐了就拿库中的积盐席,焚而取盐,他一次次的奔波在城头,一次次的亲自为战士裹伤慰劳。他礼贤下士,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守城之时他往往"三鼓始休,五鼓复起",众人皆以为他是神。
"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城中的潭州军民,他们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不是武器精良的宋朝官军,他们只能用最笨的方法,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抵抗精锐的元朝军队。
来招降的人被李芾全杀了,企图为了城中百姓性命打算投降的士兵被李芾痛骂,潭州除了抵死相抗,没有任何选择。
当元朝军队成功占领城墙的那一刻,潭州保卫战就以失败告终了。
3000残兵和潭州父老百姓,终究不能抵挡精锐之师。
在3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支宋朝部队对潭州进行过救援。
参谋尹谷和他在岳麓书院的学生一起殉国了。他把自己的弟弟尹岳秀撵送出城,勒令他保存尹氏血脉,然后面向临安,全家老少皆举火自焚而死。
"吾以寒儒受国恩,谊不可屈"。从寒门子弟出身再到中进士,又成为了一方知县,又成为了为人师表,尹谷走马灯一样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再用一把火报了国恩。
参谋杨霆曾经在城墙西北角被毁的时候,率兵和敌人巷战。除夕这一天,他赴水自尽,妻妾奔救不及,遂皆死。
李芾听闻,举杯敬英雄。他叫来自己忠实的部下沈忠,希望他能杀掉自己的全家,包括自己。沈忠伏地扣头,严词拒绝。在李芾的命令下,沈忠无奈,只能大哭着给李芾家人喝了酒,醉了后杀了他们全家。
李芾高昂的抬起头颅,引颈受刃。没有比这更为光荣的死法了。
沈忠杀了李芾全家后,回到家中大哭着杀了自己的妻子、孩子,烧了自己的家,然后拔刀自刎。
潭州城内无数官员自尽而亡,潭州百姓听闻"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
这就是气节。
潭州人欧阳道只身前往阿里海牙大营,冒着生命危险在阿里海牙前慷慨直言,在多方考虑下,阿里海牙放弃了屠城和掠夺,潭州余下百姓得以保全。
1276年5月,伯颜大军兵不血刃的占领临安。两宫太后、文武大臣、皇帝、宫女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祈请使团,前往元大都正式投降。
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带着两个赵宋宗亲到南方再度举起大旗,却仍然不能挽大厦之将倾。崖山一战,大宋真的亡了。
宰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10万军民尽数自杀。
这就是气节。
潭州围城之时,岳麓书院的书生们传来的郎朗读书声;城头老弱残兵用瘦弱、单薄的身躯里发出的那一声声杀敌的怒吼;李芾、尹谷、杨霆等官员在城头指挥时的阵阵嘶吼。
这些声音凝聚成一股河流,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1276年的潭州城的全体官、民、军,燃烧了他们的生命,捍卫着这个民族最后的尊严。
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同样在长沙,三次保卫战中国人歼灭日军共计11万人。
这座不屈的城市,也成为了我们民族气节的象征。
长沙、衡阳相继为忠节公李芾修建了庙宇祭祀,百姓们至今记着这位为国死难的忠臣。
"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洲"——明·李东阳
参考资料:
《宋史·李芾传》
《宋史·尹谷传》
《宋史·杨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