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圈儿,纳兰泽自媒体工作室
育儿有多恐怖,懂的人都懂。而有人再把它拍出来,恐惧和焦虑就更甚了!
很难想象,很多观众在看了《陪你一起长大》后居然产生了恐惧与焦虑的情绪。这部育儿题材的电视剧做到了许多国产恐怖电影都没有达到的效果,的确令人惊掉眼球。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它直接击中了网友们对于生儿育女,成家立业的担忧。无论是年轻观众还是中年父母,都很容易被《陪你一起长大》中窒息又真实的都市育儿生活所打动,继而开始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陪你一起长大》简直就是一部记录真实的“恐怖片”。
《陪你一起长大》是由陈昆晖执导,刘涛、李光洁领衔主演的都市家庭剧。它讲述了年轻的父母们陪伴即将从幼儿园升到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故事。
该片将镜头对准了四个不同的家庭。他们面临的育儿困境也各有不同,但无论是忙碌的职场妈妈,还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相夫教子的母亲,这些角色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累。
这其中,有来自职场上对女性的歧视,也有来自家庭里“丧偶式”教育的苦恼,无数生活重担之下,剧中四位母亲很难做到随心所欲,信马由缰。
还有女性观众敏锐地发现,除了由刘涛饰演的拥有许多职场戏份的苏醒外,其他妈妈仿佛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到了幼儿园里或者妈妈们互相交流时,都以“xx妈妈”称呼。这种没有自我,整个世界都围着孩子转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年轻女性的共鸣,被网友们戏称太真实了!
此外,主创团队为了营造戏剧冲突,剧中家庭里的男性几乎一直在给主角们带来阻力。比如,人近中年只想做守护孩子本心的奚彬就反对妻子苏醒的育儿方式。两人理念完全相反,闹得家里天翻地覆。
虽说《陪你一起长大》只是聚焦了生活的一个方面,但其展现出的困顿足以让任何一个打算结婚生子的观众有所退缩。
实际上,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城市中产阶级数量大幅增加,育儿手段也开始朝着内卷的方向狂奔。
从曾经做完课后作业就让孩子去玩,到如今日程表里满满的辅导班,每一对家长和每一个孩子都难言轻松。
前段时间,网络上就因为“鸡娃”事件引起热议,有人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快乐成长,在教育好思想道德后按年龄学习知识即可,也有人认为就应该让孩子领先同龄人一步,为以后的路做好各种准备。
而这一思想潮流投射到影视行业后,相关的作品开始出现。2013年,小宋佳、陈思诚主演的《小儿难养》,2015年赵薇、佟大为的《虎妈猫爸》,以及近两年成功出圈的《小欢喜》《小别离》等育儿题材的电视剧收视率长红正是源于这种育儿的内卷心理。
所以不难理解,《陪你一起长大》的播出虽说是追随前辈的脚步,却进一步强化了父母们的冲突、家庭职场的矛盾,所以才会让观众对角色行为争论不休,深感焦虑。
当然,仅仅只为了宣泄情绪的影视作品口碑不会太高。这也是《陪你一起长大》另一个被观众称赞的地方。它在展现出妈妈们内卷焦虑时,也尝试给出解决办法。
比如,剧情通过奚望因为心理压力患上口吃而让女主角苏醒明白,孩子还需要更好的陪伴。内核理念接地气又升华主题,只要演员们发挥不失手,剧情按部就班发展的话,这部电视剧风评与热度也值得期待。
而在育儿之外,《陪你一起长大》还借孩子打开了观众们对于妈妈们交往的新的认知。有网友表示,妈妈各凭本事才有意思。
这其实又给大家带来了场外的提示,即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孩子的父母如此拼命到底在争的是什么?
其实绝大多数的观众或爸爸妈妈存在的严重的误区。
所谓快乐教育,并不是说让孩子可以想玩什么玩什么,去快乐地享受童年的每一分钟,而是把学习知识(不单指课本知识)当作一种快乐,用快乐的心态学习。
所谓素质教育,更不是不要学习和作业,信马由缰,而是需要培养孩子,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做人素质、三观端正,具备良好的团队素质、互助体谅,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掌握方法,具备良好的学识素质,知识丰富。
所有国家的教育机制,包括普惠的义务教育,都是人才的遴选机制。国家通过一层层的学校、层级的划分,将不同层次的人才截留在不同阶段,完成整个人才体系的结构搭建。
大家颇受推崇的德国就是从小学开始不断分层,让普工、技工和学术型人才拆分。
美国则是将快乐教育中“快乐”灌输给底层老百姓,让他们的孩子快乐玩耍,从而学识不佳,成为底层服务人员,最终被“教育”。精英阶层通过快乐教育中的“教育”,让他们的孩子在经受严格的训练以后,成为未来的精英,享受更高阶层的“快乐”。
所谓内卷,其实就是很多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未来竞争层级的焦虑映射。他们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快乐”被提前透支,而是能够在未来更好兑付。而拒绝内卷的家长们,更多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害怕自己的能力无法让孩子匹配优秀家庭的家长,所以希望通过呼吁让大家回到更低的起跑线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体系也是一个金字塔模型,更是一个零和博弈。机会只有那么多,上升通道就这几个,大家比的不是孩子有多强,而是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强。
如果你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又或者你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出路,那就完全和内卷无关,就像我们从没听说过王思聪、张康阳他们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有内卷的。就算卷,他们卷的也不是普通人的阶层,而是卷最顶级的私立学校,最顶级的商学院、最好的投资机构的实习机会。
所以,当国家迫于一些鼓吹“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民众与专家的要求,开始限制作业、限制课时、限制课外班的时候,真正吃亏的恰恰是本来就主要靠内卷拼得机会的孩子。
真正精英的孩子,从来不缺教育资源,也从未被放任“自由”。优质的资源在他们的运作下会更加得集中,并被发挥到极致。
很多人并不知道,北大教职工的孩子可以直接就读北大附小,接受最优质的师资教育,还可以向北大的叔叔阿姨学习。使馆区有专门的外交官学校,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接受顶尖的国际化教育。有钱的商人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顶尖的公立或私立学校,请最好的家教为他们辅导,去参加各种活动项目开拓视野。
那些专家们的哪个小孩会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普通公立小学就读,而不是某个实验学校或国际学校?又有几个专家们的孩子不会从小接受他们的严格教育,被他们亲自辅导?又或者你以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成为演员刘涛、胡可、李光洁的同学?
前几天,新闻曝出北京孩子的课外活动是去南极观光的时候,大家一片哗然。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所揭露的正是普惠教育后真正的教育资源失衡。
那些鼓吹高考北京卷简单的人无一例外不是愚蠢至极,因为如果你意识到中国超过30%的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在北京,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大部分集中在北京,所有能从外地北漂并成功留在北京的家长都是什么学历和能力水平,海淀重点学校的家长少有不是双学霸,是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北京卷简单不简单根本不重要。
你确定真想跟中国最优秀基因的孩子比做题,比应试?
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就曾经是中国最顶尖的做题家,拥有最好的做题方法,并让他们的孩子享受到了最优质的师资和最成熟的经验。
当你或你的孩子在普通高校刷题海四年想要靠考研翻身,却在复试时候被真正的专业问题和项目问题问到无言以对却又愤愤不平的时候,你以为你在第三层,人家早已经到了第九层。
当你的孩子没有在当小镇做题家,而是快乐地在广场疯跑,又或在家刷ipad玩手游,别人的孩子却在环游世界、学习各种先进知识与文化的时候,接受各种素质辅导的时候,你的孩子将失去别人孩子在“玩”的时候给你留下的最后的空间和刷题机会。
《陪你一起长大》的目标受众很清晰,而在中国的网剧环境里,我们也可以预见剧尾肯定会将变成焦躁气氛一扫而光的大团圆局面。
只是希望《陪你一起长大》在能掌握好故事节奏,为观众带来一部有始有终、质量出众的育儿类作品外,观众们的思考也不要停留于剧情,而是能多想一点到底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快乐”和“素质”。
这么看,《陪你一起长大》不就是一部恐怖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