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部商业片,《十月围城》是成功的,在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拿下19项提名,以及8项大奖。
- 作为一部文艺片,《十月围城》也是成功的,群像戏的多线性叙事,塑造了足足12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文本。
我向来认为无论任何电影,其成功之处必有思想的凝结,即便是科幻商业大片《变形金刚》,也一样有自己关于生存、正义与非正义的思辨。而《十月围城》的思想更加复杂,充满了历史、人文、革新等元素,而我今天要解读的就是它的一种核心思想——儒侠思想。
篆书——“侠”
何为儒侠
——儒
“儒”的当代意义为”儒家“,核心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前身为“仁义礼”三德。
然而在《说文解字》中“儒”的定义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最初的“儒”是商殷时代负责冠婚丧祭时的祭官,在《儒的起源》一书中也有说法,即“儒”的字形剖析可定为与上天交流的祭祀者。
因为“儒”的由来,可以将“儒”定义为替天行道的术士,这一点毫不为过。在春秋时期“儒”经过发展,又通经文学说,形成了“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角色存在,登得大雅之堂。
儒家将“忠”与“侠”称为义和孝
并而言之我今天要说的“儒侠”中的儒,借《周礼·大宰》中所说:儒,以道得民。所以“儒侠”的儒,是遵循某种道理能得民心的“儒”。
——侠
古代的“侠”具有二重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正义行事,一个是正直为人。
做对的事,做正的人,侠的思想存在着一种执念和理想。这种执念是不分是否违法、是否合理、是否值得,都固执的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侠”的思想天生带有一种自我附加的使命感。
“儒侠”一词最早出现于金庸的书中,无论是《射雕英雄传》还是《书剑恩仇录》,都是在叙说儒侠之道。对于儒侠的定义,老先生自有一番理论:既要有入世的精神,还要有肩负天下为己任的博爱,最重要的是要有勇于自我牺牲的儒家刚韧,这才是儒侠。
侠客饮酒江湖
儒侠是侠文化里的中庸思想,在”儒释道“三种观念里,有最受世人接受的侠风,上承文下接武,却不以文乱法,以武犯禁,这才是儒侠,非是韩非子在《五蠹》中所说的那样不堪。
《十月围城》的儒侠大隐江湖形象
陈德森的《十月围城》手笔之大,有梁家辉、甄子丹、范冰冰、李宇春、黎明等十余位巨星云集。可以说无论是谁,在影片中都可以是锋芒毕露的形象,可是在《十月围城》中,陈德森反其道而行之,让一个个巨星去饰演维多利亚码头的贩夫走卒角色。
这就涉及到“儒侠”的另一重含义,什么是真正的儒侠?陈德森告诉了我们,不是要武力有多高,身手有多厉害,言行举止多么的荡气回肠、慷慨潇洒,他要讲的就是小人物的儒与侠。
卖臭豆腐的王复明
①伏笔与线索纵横交错的市井“小江湖”
《十月围城》的主线在晚清时期的香港,围绕着一座小城编织了十余条人物线,如此庞大的故事结构却在不到120分钟内叙说整理的条条是道,让人惊叹其手法老道。
整部影片可分为三个大阵营,每个阵营分支牵连出极其复杂的关系。
三个大阵营为清廷阵营、义士阵营以及平民儒侠阵营。其中清廷与义士之间,有阎孝国与陈少白既是师徒又是敌对政治的关系;义士与儒侠们之间有恩惠、忠诚与帮助的多种关系;而冲突最为激烈的儒侠与清廷之间,反而只有正义与非正义的主观意识引导在里面,没有直接的利益矛盾。
方红向清廷杀手报杀父之仇
在几何学中,三角形是最为稳固的结构,然而在心理学中,三角关系却是矛盾、尖锐、剧烈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在这三个大阵营形成的三角下,还有阎孝国与义士、儒侠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沈重阳、月茹、李玉堂之间的三角关系等。
多个人物之间的多种利益关系交织,却又层层分明、结构清晰,形成一个复杂的“小江湖”,顺着陈德森埋下的一条条故事线和人物线,以及种种倒叙般的关系解锁,《十月围城》的人物变得复杂且真实。
②大隐隐于市的“隐”概念
在影片中,“隐”与藏相通,但是又有所不同。
“藏”的意义为身份、目的的隐藏。比如沈重阳本是一赌徒,却有杀手般的功夫,他先是做了清廷探子,随后“良心发现”又成为了清廷的叛徒,这种叫做“藏”,这种“藏”不是我想说的“隐”。
独钓寒江雪的避世意境
“隐”的概念在于避,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刘郁白与王复明身上。一个出身少林,内心善良正直、喜爱花草,身怀强大的功夫却愿意以卖臭豆腐为生,心中有很强的正义感。另一个为情所困,一手铁扇功夫能以一敌十吗,却终日愿做个乞丐流浪街头,不问是是非非。
有能力却不愿去做,这叫做“隐”,陈德森将这种隐一分为二,一个是不知己所能而欲有所为的隐,一个是知己能有所为而不为的隐,两种隐士心态凝结成了王复明与刘玉白两种角色。
为报恩持扇阻敌的刘郁白
“隐”的质朴淡然平平淡淡,陈德森将其从避世拉入世,从边缘拉入中心,让两个隐士角色为本就不相干的事情而牺牲,这种过程的悲壮就是“隐”的爆发,只有这种爆发到破碎的过程才能详细的诠释儒侠之道。
两个隐士儒侠表现出的信、义、勇精神
儒家三德有“仁、义、礼”,武术之德有“仁、义”的止戈准则,侠的核心为“正、勇”,所以结合影片中的角色形象,可以得出儒侠的三种精神——信、义、勇
儒家之信
儒家思想里的尚信观念对侠的影响极大,在商殷时期的”儒“秉持祭祀天地的职责,如果无信乱言就会扰乱一国的人心,所以对诚信的要求极高,而这种优良的品德特质,也被儒家传承下来。
信这种精神品格也是儒思想被世人尊重的原因之一,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儒侠的信就有很高的评价:“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刘邦一介布衣,成功全靠身为任侠有信
《孟子·离娄上》有言:“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就是儒侠思想的一种“信”精神,也是源自于儒家思想的高尚品格。不求千金一诺,但求无愧于心,儒侠能行走江湖绿林得到世人尊重,就是因为心中有儒家之信的品格在里面。
王复明因为说答应了李玉堂去打坏人,什么都不知道的他即便是与清廷数百杀手作对,一样信守承诺并倾尽全力,身受数十刀依旧用血肉之躯帮助陈少白等人阻挡杀手。刘郁白因为答应了李玉堂“保护一个人”的约定,一个人击溃了数十个杀手,还用千疮百孔的身体向最后的阎孝国发起进攻,这都只因为一个承诺。有的人一诺轻于鸿毛,而儒侠的一诺,重于泰山。
商鞅“辕门立柱”一诺千金
侠客之义
儒侠二字,虽然先重视“儒”的品格,而后才论“侠”的正直,但是侠客的“义”,才是当之无愧的核心。
在“义”的区分上有大义与公义之说,大义为行侠仗义,公义为替天行道。一个是本着仁义的精神帮助他人,这种叫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君子之义,心有平不公、不图报的豪气,属于大义。而公义就是扶大厦之将倾为己任,拯救整个社会为理想的高级精神。
侠客行于江湖也隐于江湖
王复明的一身正气就是大义,而刘玉白身上的侠客之义不太明显却依旧有迹可循。整日靡靡而活的他,心中有的是江湖义气,即有恩必报,这是一种大义中的小义说法。
无论是哪种“义”,都离不开不谋私利、承担某种责任并不惜损己而利人的慷慨。要知道每一个侠客,都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一股精神,在为不敢发声者发声,为无力反抗者拔刀,为狡诈贪渎的贼子布下法律之外的底线。
武者之勇
什么是《十月围城》的“勇”?
勇悍果敢。——《庄子》
这是沈重阳的勇猛。
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这是刘郁白的勇烈。
刚心勇气。——宋·苏轼《教战守》
这是王复明的刚勇。
古代的武者讲究“气与力合”,“力”自然是拳脚上的功夫,而“气”就是心中的一口“勇气”。“勇”是分大勇以及小勇的,和“义”一样,“大勇”对于武者,是知“仁义礼”,明善恶是非后敢于为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气节,而“小勇”是人为私己好勇斗狠的意气用事。
《十月围城》中,王复明与刘郁白的“勇”刚烈无常。在有的人看来,为了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你什么都不知道就去牺牲?太假了。然而古代的任侠之风就是如此,这也是人心纯粹的干净之处,有恩我必报,有恶我必除,在此即为刘郁白及王复明。
武松饮酒,除恶鸳鸯楼
无数观众在看到王复明身中数十刀血染长街,倒下之后再度爬起的时候感动流泪,在看到刘郁白被数十个杀手用铁钩抓破身体,身上千疮百孔依旧挥刀向阎孝国的时候,震撼又心酸。
悲剧往往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陈德森展现悲剧的过程更悲壮,在小人物身上细心地、慢慢地雕琢那一抹光辉,却在最后摔了个粉碎。这个过程就像孟文豪的《巴人战鼓》,在两声旷远的号角声后,激烈的琴声渲染了瞬息万变的危机,最终以几声沉重的大鼓声作为结尾,碾碎了之前的所有激昂,只剩下静默。
写在最后
西方的文化讲究一个英雄主义,无论是西欧的骑士精神还是美国的为自由而战,这种文化在影响着中国的格局,人们在喜欢这样的文化的时候,却忘了我们中国一样有自己的英雄主义——侠。
陈德森用最为人所接纳的“儒侠”思想来具象出《十月围城》中的王复明和刘郁白,再加上西方的英雄崛起与英雄陨落的悲壮,在几分钟内将高潮与结局宣泄了个淋漓尽致。
华夏地,五千年兵戈自有杀伐气,每个中国男人都有尚武的精神在里面,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仗剑走马、饮酒江湖的任侠思想,然而陈德森所抒写的“儒侠”才更应该是我们崇尚的思想。
借用拿下网络文学双年奖银奖的《雪中悍刀行》的一句话:江湖是一张珠帘;大人物小人物,是珠子;大故事小故事,是串线;情义二字,则是那些珠子的精气神。在这“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的世界,儒侠思想自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凌然与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