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九十年代!”在许多当下年轻人爱玩的变装视频里,经常能听到这句话。他们换上九十年代港剧中流行的发型与妆容,穿上紧身夹克或是喇叭裤,开始摇摆。曾经的流行风潮,现在看起来依然叛逆且前卫,似乎有能抹杀时间的能力。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那句话:时尚是一个轮回,复古似乎永不过时。
对于成长于九十年代之后的年轻人来说,那个年代既陌生又充满想象力,或许,他们也会感叹生不逢时,没赶上那个遍地机会、野蛮生长的年代。而对于70、80后来说,九十年代却是他们珍藏的记忆,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疯狂挥洒的青春。彼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录像厅、台球室、歌舞厅留下影子,模仿着好莱坞或者港片里的桥段,哼唱几句流行歌曲。
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就是当时的“神曲”之一,一时在街头巷尾流传,无人不知。它是91年台湾古装电视剧《京城四少》的主题曲,歌曲融合了二胡、古筝、现代迪斯科和打击乐,贴合着那个矛盾、复杂,充满激情与碰撞的年代。歌里唱道:“红尘滚滚,过客匆匆”,像极了大时代下拼搏奋斗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被时代裹挟向前。
近期,一部名为《启航:当风起时》的电视剧,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那个令人血脉贲张的年代。《启航:当风起时》改编自作家王强积淀三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我们的时代》,全景展现了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创业者群体事业兴衰与命运沉浮。王强试图用这部“创业三部曲”还原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他说,无论美好与无奈、狂欢与落寞、收获与付出、这都是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无论大与小,现实与荒诞,这都是我们的时代。
或许,这就是九十年代;属于一代人、一群人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书影
在那个年代,谁赶上了时代浪潮,谁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技术员萧闯在一家研究所工作,业余时间喜欢去录像厅,他向往《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的快意人生,于是也经常穿风衣,混搭花衬衫,虽看着有些滑稽,却有着属于那个年代人的独特魅力。而另一个主人公裴庆华则忠厚而沉稳,醉心于科学理论研究,但本想踏实搞科研的他,却未能逃脱那个时代浓厚的商业氛围,沉浮于商海。
《启航:当风起时》讲述的是燕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从代理进口电脑,到成立华研公司,再到自主研发国产电脑的近三十年发展的全过程。这也与当时许多国有科技企业的起家历程相似。
而贯穿全剧的《潇洒走一回》,如同一条暗线,恰如其分地将商战故事的“潮起潮落”烘托了出来。
九十年代初是“潮起”,研究所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上。所长因循守旧,总是要求员工安分守己。他所代表的,是那个年代保守的一群人。即使在现代,观众也能够感受到,就像是一心想要做点什么的自己,遇到了只想安心混到退休的上司。而男主人公萧闯的故事,他的反抗,也就发端于此。
但总有一群眼明心亮之人,洞悉局势——比如在剧中,研究所谭主任敏锐地嗅到了改革味道,洞察到全球化趋势,而年轻的萧闯、裴庆华也在他的不断鼓励下,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启航:当风起时》剧照
最初,裴庆华只求安稳的“铁饭碗”,却因为萧闯卖汉卡而被“连累”,两人一起被研究所开除。故事的转折,也来自于此。
裴庆华不敢告诉家人实情,他知道,自己是家里的希望,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养自己,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捧着“金饭碗”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个体户”,放弃科研工作转而去卖电脑。
人如其名的萧闯,不甘平庸,他从不希望做“滚滚红尘中的匆匆过客”,即使在他们最初卖进口电脑时屡屡吃亏,但终究无法改变萧闯那一颗像“小马哥”一样、干一番事业的野心。
萧闯的身上,也自带着侠义的属性,遇事他从不逃避责任,他身上的善良,并不会因为利己的从商氛围而磨灭。贯穿全剧的是周润发的那句台词,“我倒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威风,只想告诉别人,我不见了的东西一定要自己拿回来!”而这也让萧闯,在那个年代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甚至有点格格不入。
事实上,在那个壮怀激荡的年代,开始流行“一切向钱看”的说法,重商主义思潮也开始涌现。萧闯表面看起来不羁,甚至有几分“流里流气”,嘴里还经常叼一根牙签,但骨子里,却有着古典式的英雄主义,侠骨柔肠,即使在今天,这样纯碎的品质也毫不过时,这也让整个人物的反差更强,也更有魅力。
和“坏孩子”萧闯不同,另一个主人公裴庆华的故事,则更多反应出像他一样“老实孩子”在那个时代的真实境遇。最初的几集里,腾讯视频的弹幕里总在“心疼裴总”:裴庆华差点被人才市场安排去水泥厂,而萧闯最初在搭救他时,也还没有把他当成合作伙伴看待,而只是成绩好的“师弟”。
一场对话,道出了两人的性格迥异,萧闯说:“无论潮起潮落,都要立于潮头,自己要做时代的弄潮儿。”而裴庆华说:“真正搏击浪潮的恰恰是礁石,自己更愿意做一块礁石,踏踏实实。”
两人去外地出差的做派,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萧闯去上海卖电脑、住酒店,大手笔为展销会打广告。因为在他的思维里,人们更愿意和有钱人做生意——事实也的确如此,他的方法成效显著。
而出生农村的裴庆华,去广州出差时租住了一个铺位,到处上门搞推销,内存条还被同住室友给偷了。身背“全村人的希望”的裴庆华,名校毕业后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风格,却极不适合人情世故的生意场,甚至连喝酒都不会,在商场上洋相百出。
如裴庆华所说:“那个年代,想做大船的人很多,想做礁石的人是极少的。但很多船都终将搁浅,而礁石却永远立于水中。”
二人的关系,也在这种互补性格的成就之下,逐渐成为了一人主内,一人主外的黄金搭档。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部年代剧,却有着青春励志的创业故事,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剧中不乏现实的真实案例的佐证,构成了精彩的剧情故事,比如,那个知名的北上创业的互联网大佬,也曾屡屡碰壁,白天跑断腿,暖瓶成了办公用品,因为晚上要用热水泡脚;而另一个电商大佬也是农村出身考上了名牌大学,在中关村也卖过光碟。在这部剧里,能看到许多初代创业者的影子。剧中的人物并没有多少炫目的光环,反而充满了各种挫败与失意,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编织袋、Polo衫,《启航:当风起时》把观众带回那个潮起潮落的年代
“潇洒走一回”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自身的保守与冒进,挫折与成长。
剧情内容囊括了萧闯和裴庆华的工作、事业、家庭与爱情,包括两个男主角之间的友情与纷争,从内容体量上看其实非常庞大。而从场景设置上,要复原所有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与道具细节——这就是网友们所说的“沉浸式怀旧”,展示了整个年代的浮世图景,同时也有一些艺术化的处理。
该剧希望表达的,不只是那代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更希望通过描写九十年代年轻人的奋斗历程,让当代年轻人看到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中关村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实,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创业大潮已经是“后浪”;早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就兴起了第一波科研人员下海的风潮,也正是《启航:当风起时》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办公司的背景。
最初的中关村科技创业,几大巨头起家所依靠的,都是如今看起来很简单的产品:四通靠一个打字机,联想靠一个“汉卡”,北大方正靠激光照排软件,清华紫光靠扫描仪。很多观众之所以在看剧时会想到柳传志,也是因为剧集开头就是主角在卖自己手工做的“汉卡”。
“汉卡”这样的电脑产品似乎已经被尘封进历史,连同window95、98等操作系统一起。朴树当年还代言过windows98,并写下一首《new boy》,在那个时候,他就是新潮男孩。
《启航:当风起时》不仅带领观众们“沉浸式”重回九十年代,重温当时“潇洒”的时髦,更展现了创业先驱们在“潮起潮落”中的选择、思维方式和商业逻辑。
这也正是影视剧的原著作者王强创作这部作品的初心:当风起时,我们共同启航。正如著名作家蔡崇达所说:“王强这部《我们的时代》,让我看见了过去三十年来各类创业者的爱恨悲欢、宏大日常、梦想焦虑。穿越所有时间,他们唯一永远坚持在做的事情,就是前行、前行、前行。”那一代人创业旅程的几十年,也是改革开放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他们的“潇洒走一回”,或许就没有今天自主国产品牌的兴盛。
《我们的时代》书影
×
王强丨《我们的时代》丨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