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没有未来,这个生命还值不值得去救?如果生来就是残疾,又当如何在这个社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影片将视角投入到残疾群体之上,讲述着一个关于残疾人如何融入社会的严肃问题。
残疾女孩江萌与年迈的养母相依为命。为了不让养母流落养老院,江萌进城打工。可没想到在医院碰到了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无肛女婴。江萌发现,无肛女婴的父亲意图放弃治疗。
就在无肛女婴生死存亡之际,江萌踏上了拯救生命的征程。经过一番纠缠纠葛,女婴的父亲终于同意治疗。但是女婴最终还是离去。而在影片的最后,一直拒绝办残疾证的江萌,只能被迫无奈接受了现实。
电影最后的镜头定格在江萌坐在等候室里准备办残疾证,结尾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和无奈。
影片将视角切入残疾人的真实生活境遇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当中的困境,呈现当今社会残疾人面临的种种问题,为观众理解残疾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一个现实视角。
01、以写实化叙事手法,使里面困境的展现更为逼真
影片反映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为了将冰冷的社会现实展现得更为真实,电影采取了平淡疏离的叙事方式,在浓浓的生活化场景下,增加叙事的真实性。在影片平静而淡然的写实化构造下,直击残疾人士所面临的困难。
第一,以平淡的叙事方式增加叙事的真实性。
为了使镜头的现实化效果显得更为明显,影片没有像一般的电影情节那般,以跌宕起伏来赚取观众的好奇和眼泪,而是通篇采用非常平淡的方式进行叙事。
从江萌一开始去医院里做护工,再到寻找女婴的路程,最后江萌办理残疾证的历程中,虽然情节有高潮与低落,但是在客观全知叙事视角下,影片几乎没有什么起伏。然而平淡更为冲击人心。
明明问题十分严峻,关系到一个女婴的生死,但是大家却普遍采取漠然的态度。明明关乎一个女婴的生死存亡,镜头却以较少的眼泪,平淡的方式来展现,反而更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下人们内心的悲痛与无奈。影片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凸显了冰冷的社会现实。
正是因为悲伤太过巨大,正是因为歧视与困难无处不在,所以人们早就对此不再抱有希望剥离了丰富的情感,反而展现了一种普遍性的盲目和迟钝。
第二,生活化场景增加叙事的写实化意味。
影片以多次镜头展现女主角讲萌跟养母吃饭的情景。无数情节就在两人吃饭时的对话中展开。女主角与养母所面临的社会冲突,都在对话中集中展现。在无数个生活化场景中,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下,却能感受到残疾人所面临的生活现实,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平时自己所看不到的场景。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残疾人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们的思想和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其实跟我们其他正常人并没有什么两样。而这样的生活化场景,也使观众将视角转移到残疾人身上,看到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从而引发自身的思考。
第三,独特的方言设计,为写实化情景构造增加渲染。
方言是中国的一大特色,除非是在工作场合,否则人们一般都会以方言来进行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影片里的人物几乎都在说南京话,使整个场景看起来似乎就是发生在南京,使影片显得更为真实。
在浓浓的方言环境中,虽然大家的语言极为相似,但是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却是南辕北辙。讲着方言的不同阶层的正常人,与讲着一口浓重方言的残疾人产生强烈的对比,在他们不同行为的背后,展现了他们面对残疾的隐性歧视。
在逼真的镜头下,展示了残疾人士在社会夹缝中的艰难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无奈,凸显了关于生命的探讨、生存困境的话题。
02、将视角直面残疾人的生存困境,揭开社会话题
影片将视角直接切入女主角江萌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以及在伦理与法律之间的悖论与痛苦,在各种无法两全的矛盾之中,让观众体会到残疾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 就业歧视
国家在《残疾人就业条例》中明确指出,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然而歧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遭遇歧视后如何维护相关权利,并没有详细的规定。
影片中女主角江萌做过心脏手术,隐形残疾使她不能承担过于劳累的工作。每次找工作时,她都说自己“检查过了,我是健康的”,但即便如此,用人单位对其存有顾虑而不愿雇佣。聋哑人朋友同时也表示,“我有了残疾证,但仍然不要我,残疾证也没用。”
社会对残疾人群体表示同情,但是却并不宽容。因此体检合格的江萌依然会被担心由于身体问题,而给用人单位带来风险和麻烦。她努力想摆脱残疾人的标签,可是社会却并不给她相应的生存空间。
- 卑微的爱情
没有面包的情况下就无法真正拥有爱情。
影片中,聋哑朋友小军对江萌一直抱有好感,多次向她表达两个人一起过日子的想法。但是小军的出发点却和正常人的爱情观不一样,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由于爱,而是两人生活可以省一半的钱。
江萌拒绝小军的理由,同样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她不能生育。而两个人残疾人又无法达到领养的标准,未来可能会老无所依,直接被送进养老院度过晚年。
在这卑微爱情的背后,可以看到社会的潜规则在无声的排斥着残疾人的群体,使他们无法拥有一个普通家庭的权利。
- 伦理与法律的悖论
正常人都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为父母养老送终。而江萌却面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她的孝道与法律不能两全。
影片中,江萌由于年满18岁,基于福利院与其寄养家庭签署的合约,她必须离开寄养家庭回到福利院,否则不能得到相应的补贴。但是养母丧偶独居,又没有后代,经济状况堪忧,因此必须被送往养老院度过余生。江萌很想留下来赡养养母,但是在法律规则面前却无法实现。
法律制度的存在,原本是为了防止有些人不愿意领养,使患有疾病或者残疾的婴儿提高被接纳的可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以后就脱离了寄养家庭,不产生任何经济纠纷,寄养关系更像是雇佣关系。
冰冷的法律制度在减少经济纠纷的同时,也使这些孩子失去拥有家的权利。无论他们跟寄养家庭的感情多么深厚,家在法律面前都与他们没有半点的瓜葛。
- 拯救与放弃
故事的主线围绕江萌拯救非亲非故的女婴展开。在这一叙事线条下,到底是拯救生命还是选择放弃,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江萌认为,只要就希望就要拯救生命,多次向女婴的生父表示,“你的小孩是可以治好的”。但是生父徐先生却选择放弃,他认为就算治好了孩子的病,她以后作为一个残疾人生活在社会上,必定不会得到社会的宽容。
最后徐先生特意告知江萌小孩死了,但是女婴到底有没有曾被治过无从得知。在道德与生存困境的两难下,生父的选择无疑不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影片中,虽然江萌为女婴的命运竭力奔走甚至不惜将孩子偷出来,然而周围人却是不解与冷淡。在这一残酷的现实下可以看出,残疾就是一道无形的围栏,一旦被划入残疾的范围,就会成为了社会的“他者”,再也无法享受普通的人生。
03、影片的背后也凸显出了女性自身的生存困境
在探讨残疾人生存困境的背后,影片也对女性话题进行了一次探讨。影片中无论女主角还是被拯救者女婴,都是女性,为自己的生存困境主动或者被动地挣扎。拯救孩子的行动都是由女性来完成的,男性被不断地弱化甚至缺位,展现了女性所独有的生存话语。
第一,女性在社会话语权当中的弱势地位。
在影片中,江萌和患有无肛症的婴儿都是女性,他们的命运悲惨来自父母的抛弃,而这个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他们的生父。
从女婴的身上可以看到,母亲在家庭中的话语权被不断弱化。家人替生母做了决定,甚至都没有告知她,即便告诉她,也强迫她做出了放弃治疗的决定。而江萌一直为这个女婴奔走,但最终女婴还是面临着死亡,她也无能为力。
而女主角自身,也为维护自己的生存权益而不断奔走,但最终母亲被送往了福利院,自己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办了残疾证。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为自身的权益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被现实打败,改变不了自己的宿命。
镜头瞄准了生活在底层和残疾的女性群体,使得女性化色彩更为突出。通过镜头凸显出的女性在生存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引起观众的同情,同时也开始思考应当如何改变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第二,拯救者最终由怀着圣母情节的女性承担,而父亲被弱化和缺位。
在这部电影中,为了进一步塑造女性的形象,男性角色均被弱化,唯有女性承担着拯救者的使命,为维护自己或他人的生存权益不断奔走,并被现实所打败。
一开始,放弃女婴的行为是由男性决定的,亲生父亲与自己的丈人达成了共识。接下来江萌对女婴不断奔走的时候,出现的警察是男性,他认为固执的江萌是在无理取闹,多管闲事。
男性不仅不认同女性的观点,甚至采取放弃或者默然的态度。态度背后自然有其考量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缺少对人性的关怀。
与之相反的却是女性角色。女婴的拯救者均是女性,从江萌再到红十字会、福利院热衷公益的女性。她们不放弃对生命的拯救,为挽救女婴的生命不断采取行动。唯一一个帮助江萌的男性,却是一个残疾人,在话语权中也始终属于弱势的一方。
女主角与被拯救者,两者的宿命都是遭受着遗弃,而最后拯救她们的必然是另外一个女性。男性的严重缺位,凸显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
虽然影片将镜头投射时将男性放在女性的对立面,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这一表述之下,可以看到女性在社会当中依然存在着弱势地位。而如何去保障自己的话语权,尤其是残疾女性如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便是影片需要我们思考的话题。
04、唯有消除社会偏见完善制度,才能解决残疾人群的生存困境
影片以写实化的视角,刻画了人出现残疾时就被天然添上标签的事实。在其出现残疾的那一刻,就与非正常画上了等号,被逐出健康正常人的领域,在肉体与精神方面多处留下了不可逆转的损伤,永远禁锢在疾病王国的领土上。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社会应当对残疾人群体给予相应的理解与尊重,消除偏见与歧视。
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生理性的弱势上,而且因为生理性的弱势,最后形成了社会化的弱势。
社会无处不在的偏见,使残疾人无法获得独立人格所应当有的尊严与价值。唯有消除给残疾人所贴上的“他有”标签,消除对待残疾人的种种不公平待遇,才能使残疾人获得真正的内在尊严。
用人单位唯有消除偏见,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才会给生活带来保障。唯有生活得到保障,他们才不会如此卑微地活着,在贫困线上挣扎,才不会在捍卫家庭的领域中不知所措。
第二,给予残疾人更多人性关爱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的克服制度的缺陷。
虽然人性也许很难控制,但是制度却能给予人最大化的保障。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保障制度虽然存在,但与实际生活其实存在着很多悖论。如何使法律变得更加健全和严谨,如何消除冰冷的法律与人性伦理之间的悖论,才能给予残疾人群体真正的关怀。
虽然国家为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做出不少规定,但是现实生活中如何执行标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变通,仍然显得困难重重。
只有在社会就业方面给出一个更加细化完善的标准,在寄养与伦理等多方面问题上,多考虑人性的情感因素,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刀切,加入个性化因素,他们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毕竟,制度制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享受到制度所给予的权利保障,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结语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残疾人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境遇和内心富情感。影片将镜头切入残疾人的视角,通过展现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境遇反映社会话题,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
影片虽然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但是它的内在价值其实是被极大忽略了。影片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描写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