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鱼
来源/怀左同学
说起《步步惊心》,无论是小说版还是电视剧版,都非常良心,作者文笔非常具有文学底蕴,细腻的文风使得每个人物性格饱满圆润、深刻逼真。
如冷静内敛、隐忍复杂却真实深情的四阿哥;温润如玉、浪漫痴情但两手空空的八阿哥;天真鲁莽、简单直率后成熟稳重的十阿哥;才情脱俗、风流倜傥如清风明月的十三阿哥;心思细密、不重名利愿默默守护的十四阿哥。
现代新女性张晓,独立自主,心思谨慎,敏锐细腻,摔了一跤,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回清朝,变成了若曦,在紫禁城匆匆度过十几载时光,在那段本来不属于她的时光里,和阿哥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也邂逅了几段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
其中若曦和四阿哥、八阿哥、十阿哥的感情都被彼此承认过,十三阿哥和若曦一起探讨过没有喜欢彼此的原因,唯独十四阿哥是全剧最爱若曦的人,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她的爱。
作为千古一帝康熙最得意的儿子、威震西北名扬四海的大将军王、四阿哥胤禛争夺王位时最强有力的对手,他从来不把这些名利放在心上,心甘情愿做一个,为了那个永不会为他回头的女子去深情付出的男子。
他有着最初的心动,却后知后觉,用着感动自己、不适合对方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爱情,从懵懂纯情到无悔付出,步步错过,最终成为了大家的十四。任凭观众心里有千千万万的意难平,奈何十四从一开始就在爱情这条路上跑错了方向、用错了力。
接下来我将从若曦和十四的生长轨迹、相处模式以及真实的历史走向这三方面来分析他们没有在一起的原因。
一、成长轨迹不同:若曦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十四阿哥生长于清朝,他们是两个不同时空的人
美好爱情的开始应当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与最合适的人相遇。这看起来十分美好,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
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是在时间的基础上,从生长环境、经历、性格、处事方式、价值观、诉求等方面进行探索,缺少这些过程,很难在日后的相处中去做到了解对方。
比如一个人晚上睡觉习惯开着灯、害怕打雷声、经常不开心、看着窗外发呆,又或者是很容易满足、乐意在人群中当带动气氛的人、总是很乐观向上、喜欢拍天空……
这些坏的、好的行为,一开始只是你看到的,如果你没有参与过对方的成长,说白了你根本不会去想这些行为背后的的意义,更不会知道是为什么。
世上本没有完全适合的两个人,只不过是在一起相处久了,既看到了对方的优点,也包容了对方的缺点,相互妥协和付出,最终成为了最需要彼此的人。
《步步惊心》里面若曦从楼上摔下,真正的她在第一集就死了,恰好现代的张晓与男友争吵过程中发生车祸,灵魂穿回清朝附在了她身上。于是拥有现代意识的清代若曦诞生了。
而十四是个土生土长的清朝皇子,拥有着这个时代最正宗的一切。若是他和若曦在一起磨合,中间相差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两个完全不同空间,无法逾越也无法弥补。
1.成长环境导致两个人的性格、取舍、恋爱行动力各有不同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对其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启发:良好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人能创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适宜的温度能让鸡蛋变成小鸡。
十四出身高贵、养尊处优,自小深受皇上器重,又是由生母德妃养大,要什么有什么。在爱和温暖的环境中,他的性格洒脱自在,真挚纯良,不重权力和钱财,其他皇子筹谋皇位时,他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同时在众位皇子中,十四是最重兄弟情义的,当他知道自己最敬重的八哥喜欢若曦,选择了主动退出,借着八哥的名义去关心爱护她。在这场有理由却没有身份的默默守护中,他放不下,对方也不知道。
自小在深宫中见多了尔虞我诈,导致十四处事谨慎,又比较被动,他的行动取决于若曦的回复。若曦为十三求情,雨中罚跪,他在雨中反复确认若曦心里是否有他的位置,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才决定为她争皇位,可那个时候的若曦已经心有所属。
若曦来自现代,充满时代感,对很多事物敏锐细腻,具有长远眼界。当她被选为康熙身边的贴身女官,从被姐姐和阿哥们保护的环境到无人依靠的深宫,她凭借自己丰富的现代知识、细心的观察和揣摩,很快获得了皇上的赏识。
像十四一样,她也珍惜情谊,但当她确认八阿哥不会为了她而放弃皇位时,敢于断舍离,果断放弃他,投靠四阿哥,追求自己真正所爱。
她向往自由恋爱,知道人人都有私心,渴望深宫中的坦诚和被爱,敢于主动去问四阿哥和八阿哥对于皇位和自己之间的取舍,在认定了四阿哥的心意后,甘愿违抗皇上指婚十四的旨意,被罚在浣衣局呆十年。
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写到:男人在感觉自己被需要时容易受到激发,女人则在感觉受珍爱时才会被激发。十四在若曦这里还没有感受到被需要,但若曦早已在别人那里感受到珍爱。
只差那么一步,遥远的一步,他们已经让我想不到在一起的理由,就好像水不懂火的热情,火也体会不到水的柔情,两者撞到一起就是毁灭。
2.教育环境导致两个人在观念和待人处事方面有差别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努力认真、目标明确、刻苦向上的人,那你也会慢慢变成那样的人。相反,如果每天有人告诉你坚持做一件事是在浪费时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等消极想法,那么你就会渐渐堕落而不自知。
清朝皇子的教育不同于寻常人家,由主政者钦点翰林官员为授读师傅,十四看到的就是教育上的不平等,自己及其身边的人都是被这样对待的,导致他骨子里有等级观念 。在众位兄弟中,他只发自内心地敬佩八阿哥,认为只有温文儒雅、光明磊落的八哥值得他追随,侧面反映出他的傲气。
撞见了与十三和绿芜在一起聊天喝酒的若曦,他的表情令人不解,眼神闪过不屑,生气了却笑得儒雅,又冷冷地瞪了她。他认为绿芜的出身不好,而若曦不应自降身价与这样的风尘女子在一起。
有几次十四都是在若曦给人下跪求饶后,他上来拉若曦起来。在他心里认为尊卑有别,清高如他,绝不允许自己心里的人折了尊严。
若曦在现代和她的同龄人接受的教育是人人享有教育权,生来平等自由,要敢于做真正的自己。当得知自己的姐姐被明玉侮辱,她不受礼教束缚、不被身份限制,与其大打出手。
同作为女性,她欣赏绿芜的才情,还能随口列举出历史上的梁红玉、李师师等和绿芜一样出身,却做出了贡献的女子。身份不能限制人的交往,合得来即可相处。
当她看到十阿哥被皇上指婚,被迫娶自己不喜欢的人,她为他不能做主自己的婚姻大事而感到难过。在她心里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应该是自己做选择并为之负责任。
男女平等放到现在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早已深入人心。而十四高高在上,就算是对若曦心生爱慕,但终究是不能认同且去理解她的做法。不懂她,自然得不到她的青睐,也为后来没有得到过她的心埋下了伏笔。
3.社会阅历导致两个人的心理年龄有差距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句话说得很好,“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方向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在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
其实众多阿哥里,十四是全程都在成长的,初期的他过着理想的生活,与八阿哥、十阿哥多有往来,更注重兄弟情谊,残酷的政治斗争还没有开始。
女人是男人的学校,这话一点也不假。当时只有十几岁心智的他,还没有对自己人生的清晰认知,若曦是他的初恋,而让他一直成长的人也是若曦。波兰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认为,如果越经常看到某件东西,我们就会越喜欢这件东西。
从初次见面,十四对若曦的疑惑与喜爱,到十阿哥的十七岁生辰宴若曦朝他请了一安,开始好奇,再看到若曦为十阿哥唱生日歌、与明玉打架,他彻底动了心思。越是见面,他越是步步沦陷。
少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但还没得及说出口就被自己最敬佩的八哥堵在了死胡同,体会到了失去。后来的多次误会和放不下,他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向若曦试探和确认心意,每一步主动都是成长。
最后懵懵懂懂的爱慕成为了真真实实的深爱,从误会不解到主动去懂,从闲云野鹤到奋力争皇位,从付出不悔到看开看淡,是他对若曦一步步的爱引导着他成长。
来自现代的若曦是一名在社会上打拼过三年的白领,理性现实,会权衡利弊,在心理上比十四成熟。八王府的生活算是她最轻松、自由、快乐的日子了,可那个时候的她就知道保护自己的姐姐,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
若曦爱上的第一个人是八阿哥,在很多人眼里,她爱上了自己的姐夫,但她是在确认姐姐不爱八阿哥甚至是恨他的情况下,才接受了他。清楚八阿哥会因为争夺皇位而结局不好,主动问对方是否愿意为了她放弃皇位,得到否定答案后,忍痛割爱,及时止损。
这是一个现代女性应该具备的成熟恋爱观之一,在爱情里享有自己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而不是摸索着,或者是被人牵着走。她不服气十阿哥被安排的婚姻,也不支持十阿哥被动接受,但所有人里面只有她为了这件事情感到难过。
十四和若曦心理上的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弥补,甚至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知道她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是开心或者是生气,背后的原因没想到过。
二、相处方式不同:十四口是心非,喜欢借用他人名义去表达自己,若曦倔强淡然,对于示好半推半就,导致感情难以升温
《步步惊心》的主题曲:一念执着,里面有句歌词“一眼之念,一念执着”,我想用来送给十四。他从一开始就对若曦动心,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沦陷,眼看着她和别人情深义重也愿意。
但就是这种“冷眼旁观”才让他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向若曦表明心迹的机会。可两性相处,一开始真诚的态度和抓住时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一步错过,很可能会终身错过。
我想,他是后悔和挣扎过的,多次借着别人的名义去关心她,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想让她过得好。终究是太年轻,满心的热情,他总是要以自己不情愿、不乐意的态度表现出来,误会对方,也被对方误解。
十四不诚实,若曦太倔强。她知道四阿哥的面冷心热、八阿哥的于心不忍、十阿哥的真诚莽撞、十三的惺惺相惜,就是不知道十四的口是心非。
她能和十四吵得吹胡子瞪眼,也能任由他误解自己,不予理睬,不作任何解释,除了不爱,我想不出更合适的理由,毕竟一开始就忽略了他的心意。
两个不能识别彼此心意和好好相处的人是不会擦出火花的,更多是让关系原地踏步或是渐行渐远。
1.双方互相看低彼此的情意
想起一句话:爱情是化学反应,这个过程是短暂而剧烈的,双方看到彼此焕然一新,类似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两个人能够在一起,一开始肯定是有一方主动努力了,但若曦和十四在初期就很有默契地避开了彼此的信号。
当初若曦与明玉大打出手,她在院中巧遇十四和十阿哥,以为八阿哥派人来寻,自己要挨骂。十四却收敛了笑,柔声说:别害怕,我帮你说情。若曦一脸诧异,在她看来,他们之间远没有要好到他主动要求帮她说情。若曦一开始就低看了十四对自己的情。
若曦第二次与十三饮酒彻夜未归,八阿哥为若曦戴上了送给自己喜欢的人的镯子,不再隐藏自己的情感,所有人也都清楚了他的对若曦的心思,而十四没来得及出手,已经失去了接近若曦的机会。
此段时间的十四,应是在犹豫挣扎当中的,是握紧还是放手?
八阿哥的情感,他已明了,也自觉对若曦爱的不深,可有可无。他没有看到若曦对自己的丝毫爱慕,也低估了自己的真心,于是毅然决定放弃,从此为了八哥守护她,借着八哥的名义演绎着自己的爱情。
轻视,是这两个人感情的写照。十四看低了自己对若曦感情,看低了若曦对自己的感情,而若曦也更是看低了十四的感情。
2.双方未正面对待彼此的关系
董卿老师说过:最难过的瞬间,不是他不爱你。而是你清楚和他没有未来,却爱他到骨子里。最后攒够失望。找个日子起身拍拍灰,头也不回的走了。而他从头至尾,都在怨你无理取闹。
若曦生日,十四讨茶喝,告诉她自己的心寒,由此可见,此时的十四连着三次问若曦,你究竟在想什么,你心里究竟有没有八哥,你究竟想要什么!他希望八哥幸福,希望若曦幸福,希望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自己和她已无可能,依旧放不下。
但若曦和八哥幸福了,他自己会真的幸福吗?会真的接受自己的选择吗?我看,不见得,就凭他一直在向若曦要答案,在关注她的感情。
关于若曦的生日愿望,他努力认真地想为若曦完成一个心愿,却听到若曦只表三分意的回答,“最紧要的是你们都好好的,我们大家都好好的”。十四没有说话,只是面色沉静,默默注视着她。
随后,若曦赶他们走,说自己要摘花,不摘就要等到明年了。十四念起诗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诗,念给若曦听,更是念给自己听。若曦由此想到了自己过了嫁人年龄的情景,却确确实实地忽略了十四的另一层意境。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从头到尾,若曦都没有想到要和十四发展友情以外的关系,对于他每次急切又不解的疑问,她总是云淡风轻,不假思索,或者是她明白,只是不想去面对。
十四用着别人的名义去关心若曦,一直为别人考虑,在意若曦的想法,忽略自己的感受,明明表现很明显,自己又不承认。
《十八岁的天空中》写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不就是十四的真实写照么?有些话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太写实、太符合某些人的经历。
3.双方缺乏精神交流和心理支持
看到过一句话,“心比长相好,懂比爱重要”,在清朝步步维艰的若曦需要依靠,需要理解和懂得,十四对若曦的感情,有爱慕,好奇,敬佩,珍惜,感动,也有气愤和不解,但他没有深入去了解过她。不懂她的坦荡、真诚、义气、深情和无私。
很多观众都羡慕若曦和十三的友情,无关风月、无关感情,两个不同时空的人却是最懂彼此的人。即使是十年未见,依旧能看懂“OK”这个手势,并领会其隐含意义,这是多么难得的情谊。
当十四和若曦一起去了十三处,看到了若曦和十三的坦荡,惊然,自己误会了她,水性杨花并非她。想必他从未羡慕过八阿哥或是四阿哥,即使八阿哥和若曦在一起,也是他甘心相让的,但他是羡慕十三的。
到目前为止,十三是唯一一个真正走进若曦心里的人,即使这种相知无关风月。十四诚心相待却比不上十三哥,第一次不甘,第一次嫉妒。他想知道自己在她心里的分量,却没有立场去询问,非情人,非知己。
十四也想像十三一样走入若曦的精神世界,想知道若曦真实的喜怒哀乐,弄懂自己到底和她是什么样的关系。可是若曦从来没有主动向他坦诚过任何心思,甚至是隐瞒抗旨原因,导致十四三次请旨求婚。
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没有真正地深入交流过,关系自然难以升温,十四自然走不到若曦的心里。
4.双方未使用良好的方式来解决误会
“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决定于我们被了解得有多好”,这是安得鲁葛洛夫说过的一句话,两个人之间好好说话,是信任和理解的第一步,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但把握不好就成了死胡同。
初期,十四分不清若曦的同时,也理不清她和其他人的关系,一开始他困惑若曦对八阿哥的感情,困惑若曦和十三的要好,更困惑若曦和四阿哥的暧昧。在他心里,好像把所有罪都怪到了若曦身上,八哥得不到的痛苦,十哥的惦念,以及自己的那一份情。
十四对若曦,除了被八阿哥阻隔的爱恋之外,还有着一丝不屑。而若曦任由十四不解她、误会她,此时的若曦大概是觉得十四不必知道她与其他人的关系,即使是误会,那也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误会。
适当的误会用适当的方式解开,是增进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他们这里成为了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十四原本是想弄清楚自己在若曦心里的位置,最后成为了怪罪她。
沟通,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学问,但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方式。此时的若曦和十四要是能换位思考,将彼此的不理解好好讲出来,那十四心里不会有那么多的芥蒂,而若曦能早日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三、尊重历史是根本:真实历史是两个人没有感情交集,历史不会因为清朝多了一个穿越的若曦而改变原有轨迹
既然回到过去成为一种可能,那我们能不能去改变历史呢?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霍金就持的这种观点,认为你即使能回到过去,但不能改变历史,只能遵循历史,这种观点指出过去和未来都是注定的,不由人的意志而改变。
另一种观点是:回到过去的你可以自由行动,从而改变历史,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肯定会乱套的。历史早就成了无法改变的过去,因为一个人在一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生活了一段时间,就导致这个世界的历史重新记载,那原本的世界也将变成新的样子。
在真正的清朝历史上,根本没有一名女子先后与四阿哥和八阿哥相恋,自然也不会平白无故记载一段十四的恋爱。
电视剧的结尾是若曦离世后,灵魂带着清朝的记忆回到了现代,她努力寻找自己在那个时代存在过的痕迹,却发现史书上没有关于她的任何记载,最后在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上看到自己带着木兰簪子的画像。
她在历史的指引下,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争夺皇位、互相伤害,而自己除了选择最安全阵营,只剩下愧疚和不忍心。在那里所有她爱的和爱她的的人会被历史留名,对于她来说,被遗忘才是还原历史真相,让历史顺着原本的轨迹走下去。
1.“顺史而为”是人的本能
王尔德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熟知清朝历史的若曦,她清楚每个人的结局,却无法干预他们的人生,唯一能做的就是作出最安全的选择来保护自己未知的命运。在皇位争夺战中,四阿哥是最大的赢家,八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惨败。
一开始若曦爱上了八阿哥,作为一名现代人,知道历史走向,权衡再三,想到他的结局,又得知他为了皇位甘愿放弃自己。出于保全自我的本能,她狠心与八阿哥决裂。
她原本是希望自己做主人生,选择相爱的人,但太子指婚事件让她明白,“既来之,则安之”。身处这个身不由己的时代,注定要服从它的规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简单几个字就道尽了古代女子的婚姻,更何况是天子之命。
危机感让她想尽快为自己找到合适的避难所,无疑是未来的君王四阿哥。虽说看得出来若曦的最爱是四阿哥,但从现实角度看,即使若曦抗旨指婚,被罚去浣衣局十年,那她也知道这等待是有意义的。江山易主那一天,就是等待的尽头。顺着历史去选择爱情,若曦是现实且理智的。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张小娴这句经典语录说得不就是十四么?可他就是偏偏要执着下去。
2.选择意味着失去
若是有机会表明心迹,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在感情里当暗恋者。当初八阿哥向若曦表明心迹,出于兄弟情义和不成熟的爱情观,十四主动退出,私下里不知后悔了多少次。
不甘心和好强,会让人将事实越想越糟糕。所以当十四看到若曦与八阿哥决裂,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转头看见若曦投怀四阿哥,双重打击导致他对她误会到了极点。
十四虽然和四阿哥一母同胞,却一直是八爷党。他不愿与四阿哥为伍,对于这个哥哥心里是不屑的,看似平和的他,总是和哥哥在暗暗较劲,争母爱,争父爱,争天下,争女人。
大部分人在得不到的情况下,最不愿看到的事就是自己讨厌的人拥有了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在十四心里,一尘不染的若曦,宁愿选择自己的敌人,也不愿多看自己。
西方有句谚语:你有所选择,同时你就有失去。这在西方经济学上叫作机会成本,你因为选择而放弃的那些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交换。若曦在面对选择时,早已知道自己面临着失去,所以更加不会去考虑十四,而十四放手才是最好的成全。
学会选择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让人一帆风顺,到达理想的港湾,成就完美的人生。
3.权利和爱情往往不可兼得
不成熟的人终究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不再需要他人庇佑,渴望独自撑起一片天。明白若曦心意后的十四,正处于动态的过程中,从前一直在八阿哥的阴影下,进行着皇位的争斗,保护着心仪的人,总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如今想要摆脱这种阴影了,十四终要脱颖而出。同时皇权政治斗争渐渐拉开了帷幕,原先的相处中,若曦对十四不够了解,接下来挑梅花一幕、毙鹰事件中,十四野心渐露,虽然他心向她,但从他开始争夺皇位开始,若曦结合历史,开始对他产生猜忌和不解。
离开京城三年, 十四迎来了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幕,出战,被封大将军王。到处流传着他的奇闻异事,与当年向往赋闲在家的十四相比,如今他满载荣誉,威名远扬。此时十四是京城无数少女的梦,却不是若曦当初认识的十四。
命运是公平的,给了十四好的出身,如今他荣耀加身,但拥有权力的他不再纯粹,也无法去像当初那样渴望拥有纯粹的爱情。对于若曦来说,她历经现实的洗礼,浣衣局十年早就磨光了她的锐气,即使他再好,两个人早就回不去了。
自古以来,深宫中权力和爱情不可兼得!陈玉蜀这句话就说得很好:权力和地位的手杖,敲不开幸福的大门,金钱铸成的爱神之剑,射不中有情人的心。
十四和若曦的遗憾,一开始不在正确的方向上,任凭中间怎么努力,观众如何意难平,终是逃不过错过。
正如《请回答1988》里的正焕和阿泽,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人,更应该是了解彼此。德善是永远得不到宠爱的二女儿,真诚,活泼,渴望被爱。而狗焕呢,假装冷酷,傲娇,永远嘴硬。
他明明很喜欢德善却装作不屑,故意把爱表达成讨厌。对喜欢的女孩子比任何人都心思细腻,却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他在德善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倾注了那么多真心。可是在德善面前,还是一副倔强又高傲的死样子。明明喜欢德善到要死,却是揶揄她、吐槽她最多的男生。明明早上在德善家门口把鞋带系了又松,松了又系,等到德善出门却装作一副刚好经过的样子。
很多人哭着、喊着心疼正焕,是不是在心疼着和正焕一样不懂得变通、不懂得表达、用无数犹豫和爱情完美错过的自己。很多人支持着、喜欢着正焕,大概是因为在那个少年时代,我们都这么笨拙地、羞涩地把一个人放在心底。
结语
最后十四费尽力气求来的圣旨起了作用,若曦成为了他的福晋,他知道一切都是名义上的。然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付出和守护,她想要什么就给她什么。每日陪她说说话,心心相印,生活上事无巨细地照料,他做了一切他能做的,朋友,爱人,丈夫,一切的一切。
这里算是《步步惊心》最岁月静好的一段,前期的争名逐利、爱恨情仇,步步为营,让人压抑又惋惜,唯独这一段,有着极为难得的平和安乐。
十四既不是若曦的星星,也不是她的月亮,可是却给了她最自在的生活。曾经不是她不懂珍惜,只是十四的爱,来的最早,却又总是迟了那么一步。他一直都在给他想给的,而不是她想要的。
“在茫茫人海中,时间的荒野里,遇到该遇到的人,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那么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哦,原来你也在这’。”这是张爱玲小说里的一句话,希望下一世的十四和若曦能刚刚好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