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毛彦文,因在16岁那年成功地反抗了包办婚姻,造就了一桩“民国初年破天荒的大新闻”。她本以为逃婚后便能奔向自由恋爱的光明大道,谁知却接连遭遇两位负心汉,把自己活活熬成了大龄剩女。
毛彦文9岁那年,父亲毛华东将她许配给好友方耀堂的长子方国栋为妻。就在毛彦文前往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念书之际,方家对号称“杭女师之花”的她大为不放心,同毛华东商量后决定提前迎娶。
这一切都瞒着毛彦文偷偷进行,直到她被接回家后才得知真相。毛彦文是深受西式教育影响的人,骨子里崇尚婚姻自由,哪里肯依父命?她和父亲争吵不休,母亲夹在中间天天哭,直闹得家宅上下鸡犬不宁。
可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眼看方家热热闹闹地上门迎亲,毛彦文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和父亲斗到底。母亲心疼女儿,担心会闹出人命,借口要选好时辰后才允许方家花轿进门。
趁着这个间隙,毛彦文在亲戚的协助下偷偷溜到乡下躲避。眼瞅着新娘子找不见了,迎亲一事只能作罢。
毛彦文的这次抗争,简直开了民国逃婚史的先河。毛家为了平息风波,损失了全部嫁妆不说,还额外赔付方家1000块大洋。
图 | 毛彦文(中坐者)与妹妹们
这桩逃婚事件迅速传遍整个浙江省,有好事者专程写了本小说《毛女逃婚记》,用大段笔墨描述了毛彦文与五表哥朱君毅之间不可告人的私情。
关于毛彦文和朱君毅的感情,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二人自小一起长大,感情十分亲密。毛彦文之所以敢于奋起抵制包办婚姻,也和朱君毅提前在她心里播下了反抗的种子有关。
1911年,朱君毅在西河女校担任教员,借住在毛彦文家里。恰巧毛彦文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于是两人白天一同出门去学校,晚上回来后在书房天南海北地闲聊。偶尔四目交接处,初恋的甜蜜气息便流淌了一地。
一天中午,校长毛咸和朱君毅将毛彦文留下谈话,他们神情严肃地告诉毛彦文,包办婚姻就是将来她要嫁给不认识的男人为妻。毛彦文当时才13岁,听了后突然很害怕,“哇”的一声哭出来。
毛咸软语安慰她,称朱君毅会协助她设法解除父母代订的婚约。就这样,抵制包办婚姻的信念被牢牢钉在了毛彦文心中,她也由此认定,五哥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
等到毛彦文千辛万苦与方家解除婚约后,远在北京的朱君毅立刻写来长信倾诉对毛彦文的真挚爱情,并提出订婚请求,可毛彦文的回答却是“不可以”。
毛彦文足足和父母战斗了2个多月才把婚退掉,年仅16岁的少女,承受了无数的流言蜚语和冤屈。而号称会全力帮助她的朱君毅在哪里呢?他躲在北京不肯露面,只是写信叮嘱堂弟等人尽力协助毛彦文,自己则悠闲自在地等着听好消息。
图 | 表格朱君毅
毛彦文性情刚烈,经历这次退婚事件后心理也成熟了很多。她认定朱君毅自私自利,暗地里拼命破坏自己和方家的婚姻,一到动真格的却变成了缩头乌龟,所以对朱君毅的求婚信置之不理。
可心思单纯的少女很快就败在了表哥的似火热情下,一封封满载柔情蜜意的信件开始往返于北京和江山县之间。本来双方父母就知晓二人的事情,这桩亲上加亲的婚事顺理成章地定了下来。
后来,朱君毅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毛彦文则到吴兴湖郡女校读书,开启了8年的异地恋爱之路。最初朱君毅每隔两周必定来信一封,然后回信间隔逐渐拉长至一、两个月。可毛彦文不疑有它,只认定朱君毅因忙于攻读博士学位无法分心而已。
1922年朱君毅回国后,双方父母催促二人结婚。他以刚回国立足未稳为由提出暂缓婚礼,毛彦文由于还差两年才能从北京高等师范女子学校毕业,也认同了表哥的想法。谁知这一缓,就把二人的缘分给缓没了。
1923年,朱君毅毫无理由地给毛彦文写信要求解除婚约。退婚书篇幅很长,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三点:近亲不能结婚、彼此之间没有爱情、两人性情不合。
这事就有点讽刺了。早在1914年朱君毅提出订婚时,毛彦文就曾以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好的理由对订亲一事持保留态度,但当时的朱君毅态度坚决,他告诉毛彦文,相爱的表兄妹如果结婚,后代必定聪明无比。
看来朱君毅的记性实在不怎么样,仅仅9年后,他就把当年的承诺全都踹到九重天以外了。
毛彦文收到退婚书后心里就像冷不丁被马蜂蜇了一般。前段时间朱君毅闹伤寒,她白天上课晚上在医院通宵照顾,实在累极了才蜷在椅子上闭会眼,前来探病的人都被她的贤惠所折服。谁知朱君毅不但不感激,反而上演了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此事惊动了毛彦文的美国女校长,她专程找来朱君毅,询问是不是自己把女孩子教坏了。朱君毅很“诚恳”地告诉她,是自己的择偶观变了,他现在想要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当时毛彦文25岁,看来在朱君毅的眼里已经是昨日黄花了。
听闻朱君毅的话女校长很愤怒:“那么是我们美国的教育失败了,朱先生学到的是黑暗的一方面。”
朱君毅的退婚消息一出,各方人士都积极进行调解,奈何他冥顽不灵,还打出独身主义的大旗做护身符。后来毛彦文才知道,朱君毅爱上了汇文女子中学的一名学生成言真,他移情别恋了。
苦等了表哥近10年的毛彦文,遭遇到如此的背叛和欺侮,整个人的精气神全都垮了。
朱君毅的留美同学兼同事孟宪承看不过去眼,偷偷告诉毛彦文,朱君毅在美国期间便风流韵事不断,口袋里装着好多年轻女人的照片。原本他是官费留学,维持日常生活绰绰有余,结果却把钱全花在女人身上,导致入不敷出。
原本朱君毅抱着的想法是和毛彦文先结婚,婚后再图纳妾。谁知大病突然降临,毛彦文拼了命地看护他,最终使其“良心发现”,觉得还是解除婚约、还毛彦文一个幸福的前途比较好。话说尽管这个男人才华横溢,但价值观简直扭曲成了麻花状。
毛彦文听闻这一席话后理智突然回归,看来纵使两人结婚,婚后也消停不了,倒不如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和朱君毅分手后,毛彦文决心以后不谈感情,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提升自己身上。她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系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出任了国立暨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复旦大学训育主任。
就在事业搞得风生水起之际,毛彦文又意外陷入了著名学者吴宓的感情漩涡中。
图 | 吴宓
值得一提的是,吴宓和朱君毅是多年的好同学兼好哥们,当年朱君毅追求毛彦文时,吴宓就帮他出了不少主意。
就连吴宓的婚姻也和毛彦文脱不开关系。吴宓在国外读书时,听说有位杭州女粉丝陈心一经常拜读自己的文章,就通过朱君毅托毛彦文去“考察了解”。毛彦文对陈心一印象很好,最终促成了这段“越洋订婚”的佳话。
吴宓才气过人,并且心地善良,但他和朱君毅属于同一个类型,那就是对女人抱有极端浓厚的兴趣。他与陈心一成婚后生了三女一子却仍不安分,将目光紧紧盯在毛彦文身上,还写了不少爱慕海伦小姐(毛彦文的英文名)的文章。
毛彦文对吴宓的态度很是坚决,称如果非结婚不可,那也只会嫁给一位从未结过婚的男子。可吴宓不以为意,还曾在谈话中试探毛彦文愿不愿意效仿娥皇女英,和陈心一“两女共侍一夫”。
后来吴宓离了婚,离婚原因并非仅为了毛彦文,他还爱慕着一位叫陈仰贤的女子,同时又拜托刘海粟教授的夫人给自己介绍“年轻貌美之女友”。
尽管毛彦文没有接受任何吴宓的求爱,但社会舆论盛传毛彦文破坏了吴宓的家庭。
1999年6月,《吴宓传》的作者沈卫威采访毛彦文,提到吴宓日记里详细记录对毛彦文的爱慕以及内地许多人关注吴毛感情关系时,毛彦文摇摇头:“真是无聊!”
毛彦文的前半生感情经历实在够坎坷,先是被没有道德心的表哥解除婚约,随即又被另一位感情不专一的吴宓疯狂追求坏了名声。就在她对男人失去信心之际,1934年,同学朱曦找上门来,要将自己的姑父熊希龄介绍给她。
熊希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担任过民国总理等要职,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熊希龄与毛彦文其实是旧相识了。早在14年前,毛彦文孤身一人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读书,恰巧同学朱曦也在北京,便常常带她去姑姑朱其慧家玩耍。
朱其慧是熊希龄的夫人,得知毛彦文抗拒包办婚姻的事情后对她非常欣赏。当毛彦文被朱君毅的退婚信搞得思绪混乱时,也是朱其慧替老实的毛彦文出头,二人解除婚约的集体会议就是由她提议并召集的。
有了这份深厚的情谊,在朱其慧去世时,毛彦文伤心落泪不止。
图 | 熊希龄、熊芷和夫人朱其慧
毛彦文平素到熊希龄家拜访时,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老伯”,将其视为自己最敬重的长辈。猛然间得知熊希龄想和自己交往后,内心第一反应自然是拒绝。
但熊希龄的攻势挺猛,他每天都会写信或写诗给毛彦文表明心意,这种追求持续了两个月之久。这还不算,他又派出侄女朱曦和女儿熊芷当帮手,轮番展开“车轮进攻”。
熊芷曾和毛彦文在1922年做过同学,这次她挺着五六个月的孕肚从北京前来上海当说客,一见到毛彦文的面就高喊:“您可怜可怜我吧......我是来欢迎您加入我们家庭的。”
女儿代父求婚,这事确实挺新鲜。但也侧面反映了熊家对毛彦文的重视,她那颗早已对爱情免疫的心,又缓慢地褪去了防备。
毛彦文已经接近40不惑的年纪,在经历了负心男的打击后,莫名有种反叛心理,认为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人才不会变心。
况且她与熊希龄早就认识,很清楚对方从学识到人品均无可挑剔。除此之外,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也对毛彦文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北京香山慈幼院,是当时国内最完善的慈幼教育机构,由熊希龄在1918年创办。该院主要接收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成相当可观的规模。
毛彦文成为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后,对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经常到国内各学校实地考察学生的心理状况。1931年,她曾在熊芷的陪同下参观了香山慈幼院,对其管理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就在她结束参观后没多久,熊夫人朱其慧病逝。熊希龄在鳏居3年后选中毛彦文做妻子,也是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打理香山慈幼院的事业,冥冥中一切都已注定。
图 | 毛彦文婚纱照
37岁的毛彦文与66岁的熊希龄即将结婚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海啸般的反响。很多报纸在首页连续跟进此事,并且大肆唱衰这段姻缘。认为二人年龄悬殊过大,毛彦文嫁给熊希龄必定另有所图。
但两人内心都挺坦然,毛彦文认为自己嫁给熊希龄是基于理智:“秉要续弦,多半为慈幼院找继承人。他认为我有协助他办理此事业的能力、热情与爱心。”
熊希龄在婚礼上报告恋爱经过时也说自己“自朱夫人于四年前逝世后,深感内助无人......毛女士学识经验俱丰富,尤其挚爱儿童,可协助吾办香山慈幼院”。
简单来说,两人是由于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走到一起,既是夫妻又是战友,感情自然牢靠无比。
有趣的是,结婚时熊希龄剃去蓄了近30年的胡须,还丢掉了不离身的手杖,也许他认为这样做会显得外形年轻,不至于辜负了娇妻吧。
刚结婚时,关于怎么称呼对方,成为毛彦文面临的最大难题。熊希龄对此毫不在意,他很自然地称呼毛彦文为“彦爱”,同时希望毛彦文能喊自己“秉爱”(熊希龄字秉三)。
这种昵称毛彦文相当叫不出口,起初她跟随孙辈们称呼熊希龄为“爷爷”,慢慢地,因为老夫少妻婚后的生活颇为愉悦,她喊起“秉”来也就毫无心理压力了。
婚后的毛彦文辞去大学教职,接替丈夫担任了慈幼院院长。二人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工作上互相扶持,堪称夫妻中的典范。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熊希龄因突发脑中风,在香港病逝。
他本是心胸极度开朗之人,突然发病的原因一部分由于之前在上海从事救护工作时,成天奔走于伤兵和难民之间,身体极度劳累所致。
上海沦陷后,熊希龄和毛彦文来到香港,目睹大好河山惨遭日军践踏,又成天被一群持有悲观论调的官员包围着,精神上也受到极大刺激,因此骤然往生。
熊希龄去世后,毛彦文在四川筹设了5所慈幼院,并于抗战胜利后将慈幼院完整地迁回北京,实现了丈夫的遗志。
毛彦文37岁才当新娘,39岁便过起了寡居生活,尽管后来也曾遇到过无数追求者,但她终身未嫁。这段仅有2年多的感情,换来毛彦文独身62年的坚守,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文 | 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