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热播剧,几乎都涉及到男女不平等这个全民痛点。从《都挺好》到《三十而已》,和最近牵动情绪波澜的《我的姐姐》,女性在家庭中的伤害,都被直接呈现出来。
在电影《我的姐姐》中,女孩安然和姑妈是两代“姐姐”,为了“弟弟”前后走上已经牺牲自己或者很可能牺牲自己的路。特别是姑妈:考上了大学让给弟弟上了,去俄罗斯闯荡又因为弟弟的生了孩子被迫回去,俄语说的那么好听,一辈子却只能囤于一个小小的杂货店。
这真让人意难平。而影片最后虽然有个开放的结局,但是最后30分钟也笼罩在了温情之中——姑妈和安然开始和解,熊孩子变成了暖男。
这种开放式结局很讨巧,可以说展示了乐观和爱,但是也可以说规避了核心问题,故事中的女性究竟有没有一条出路可以走。特别是,影片前面淋漓尽致的推叠愤怒,于是就有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希望最后家庭团圆。经历这些大家都和解了成长了,姐姐带着小大人一样懂事的弟弟过。
一种是,释放过后,现实问题还要考虑,弟弟被其他人领养,姐姐独立生存。
故事毕竟是虚拟的,讨论和分析却可以折射每个女性的生存空间,与个人价值观的实践。
第一, 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
无论是告诉女生要遵守几千年传下来的重男轻女,还是告诉女生要进行决裂式的革命,都是不公平的。
各类影片往往先渲染冲突,为了促进戏剧性和矛盾,不断地铺陈叠加情绪。而这类影视剧中,男性也被塑造成凉薄、自私、甚至猥琐的负面形象。这样虽然观影感受好,却不是真实生活的折射了。
现实中,女性的困境根源,绝对不是一个坏男人这么简单。且不说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标签化的坏男人坏爸爸,女性的困境,和周围的舆论环境、乃至国家制度都是有关系的。
继续推论下去,如果这些坏男人不存在,女人的处境就好了吗?如果《三十而已》中,顾佳的丈夫是个不出轨的好男人,顾佳的人生就圆满了吗?
和解或决裂的剧情和分析路径,不仅扩大的男女两性的对立,也让男性的质量成为问题的关键,这掩盖了女性生存的结构性困境。
要真正支持一个人,首先应该是充分地呈现问题、理解处境,否则这种支持也会变成一种隔岸观火的有些虚假的姿态。比如对于《我的姐姐》剧情,谴责安然不顾念血亲关系送走弟弟,或者谴责安然没有勇气走上姑妈的老路,没啥建设意义。
那么,什么是有建意义呢?交给当事人自己决定,并提供感情和信息上的支持。
感情上的支持,是陪伴和认可。我辅导过,大学毕业后被父母要求出钱给弟弟买房的女孩。她和我商量的时候,我说我支持你的任何决定,那么你想想,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她最后,划定了支持的额度,并且不是交给爸妈而是直接交给弟弟。这姑娘说“我给钱是我们姐弟的感情,不是因为他是儿子我是女儿”。
信息上的支持,我查阅了一些律师的反馈——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条关于收养的规定,丧失父母的孤儿可以被收养;第一千零九十四条,孤儿的监护人可以作送养人。即安然作为弟弟安子恒的监护人,她可以作为送养人。那么这件事需要征求姑妈、舅舅的同意吗?不需要。
姐姐作为监护人,可以合法的完成送养手续。
总之,姐姐们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谴责或说教。
第二,复仇式的剧情与家庭大团圆,哪个才是女性需要的?
首先,过去的诸多影片,哪怕开头涉及到重男轻女,最后也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典型代表是曾经热播的《都挺好》,团圆式大结局中,还有女一号苏明玉在事业上的放弃。
而我印象中还有一部,叫《女不强大天不容》的电视剧,顶着一个如此鸡血的名字,最后也是强行放下灵魂伴侣,和前夫复合。
这类大团圆结局,就是不管我前任和父母干过啥,我们毕竟是原装的,最后一定要恢复出场设置。
这种强行大团圆,会让人觉得中间那些鸡飞狗跳的矛盾,都是儿戏吗?怎么就一笑泯恩仇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更期待一种复仇式的爽感结局:姐姐成全自己,放弃弟弟,才是独立女性,否则就是「扶弟魔」。而最近两天各大平台的热点上,也有对“伏地魔”的批判。可事实上,哪怕从完全利己的角度考虑,与原生家庭完全切割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解法。
而复仇背后是情绪发泄,也是一种风险,可能让我们放弃对现实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个体独立选择的尊重包容。
李银河老师这样评价《我的姐姐》:「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这是在当下非常普遍的问题。我们不能放弃追问:一个人(而非单纯指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与对家庭的承担,伦理边界到底在哪里?个人本位和家庭本位之间的灰色地带中,存在一个真正的平衡点吗?
我们这一代女性注定在剧烈的变动、撕裂中成长,也因此更需要理解自己的能力、探索自己的选择,和改变世界的勇气。
在这种剧烈变动中,和上面的讨论一脉相承,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两种极端的声音:
一种是传统的,30岁女人怎么活?女生适合什么工作?这些内容打开看看,都是教化女人如何持家守业。这种声音巩固了传统的刻板性别偏见,就算打着“为你好”的旗帜,也不过是在男女不平等中,让女性得到一点蝇头小利。这种“像个女人”的建议,往往不能彻底的解决女性的话语权问题。
另一种是决裂路线的,既仇视传统的家庭习俗,也仇视那些表现出服从的女性。比如痛骂全职太太不独立,指责扶弟魔的懦弱,而我在和别人分享自己特别爱做饭的时候也被质疑“你不是女性主义吗”(我是女性主义呀,我也爱做饭呀)。骂醒的方式,背后的本质是一种不认可,所以也算不得支持。
这两种声音都非常有市场和群众基础,所以跟着附和很容易,坚持思考需要勇气。
我们需要在这些声音中,不放弃独立思考——
在每一次家庭关系事件中,体会自己与家庭的边界
在每一次职业选择中,体会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
在新旧价值观层面的冲突,不被裹挟,不被淹没,实践自己的路。
总之,复仇和大团圆都不重要,你最重要。
《傲骨贤妻》说:
It won't be getting things easier, but you do get better at it. Life can only make you stronger.事情不会变得容易,但是你会让你自己更擅长处理这些事。生活只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我是为好优姐姐,为好优,为女子优,我提供有温度能操作的职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