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抗战题材电视剧《雪豹》正式上映,该剧以周卫国为人物主角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抗日英雄故事,由于演员出色的演技加上动人的剧情受众十分广泛,成为许多人追逐的剧。除此之外,也有人把关注点放在那个年代的周卫国身上。
根据剧情介绍,他曾经在中央军校学习,毕业后被国民党军队派遣前往德国留学,由此结识了剧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竹下俊。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学生在当时有可能前往德国进行学习吗,或者说电视剧中所刻画的这一场景是否准确呢?
中德两国在抗日战争前的渊源
追溯到清朝末年,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德国在当时是制造商大国,尤其偏向于战争武器的产出,而清朝的大臣李鸿章身为国家重臣,也偏爱于购买德国产出的武器,而且一次性购买的手笔也比较大,近代十分有名的定远舰也是经德国制造后由当时我国买入的。
贸易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便有了利益之间的来往,中德两国之间一方得到武器,一方得到金钱自然是关系密切。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而德国在此时便成为当时国民政府较为信赖的国家,两者继续进行相关贸易的往来,关系也越加亲密。
由于德国的军事武器制造水平在当时一直处于全球前列,而中日关系之间的紧张不得不让中国提前做好防范,未雨绸缪,所以,基于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国防增添力量,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与德国进行了相关交流,包括武器设备到人才的引进。
为了学习的更加有深度,国民政府也派遣我国学习人员前往德国深造,这类人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桂永清,邱清泉等人。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周卫国能够被国民政府委派德国进行深造的确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在真实历史中,这些曾经前往德国深造回国后的人都在抗日战争中担任着中坚力量,为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德关系日益密切,远赴德国确有其事
在国民政府与德国建立深切的联系之后,与此同时,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中德国作为实力强劲的国家引来了其他国家的敌视,许多都将其认作潜在的敌人,所以处处打压,德国本身国土面积并不十分辽阔,所以可发掘勘探的资源也有限,地大物博的中国正好弥补了德国这方面的需要,丰富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往德国,中国也从德国获取了各种各样的武器强化自身国防实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德国肯接收从中国外派出去的留学生自然也是正常行为,从时间段上来分析,《雪豹》中的周卫国的经历也与当时十分相近。
根据剧中描述,周卫国在第一次松泸会战期间看到了前线抗战的战士与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产生了保家卫国的念头,而后便进入黄埔军校,因为个人的优秀能力而被国民政府送往德国军校,学习了各种作战技术。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周卫国被召回祖国,而与我们上文提到的真实历史中在德国留学过的邱清泉相比,两者的时间线十分相似,1934年5月,邱清泉参加了当时的留德考试,同年七月便被派遣前往德国,同样是在1937年毕业回到中国,所以在真实历史条件中,国民党军队派遣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确有其事。
是真情实感还是贪图利益?中德关系的真实情况
就我们当下来看,中德当时关系交好甚至肯接纳留学生往复学习的确影响很深,但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对当时的德国来说,处于左右为难的西方国家之间,势必会消耗国力,慢慢衰落,此时物产丰富的中国刚好解决燃眉之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抗战时期与日本军队不断的摩擦使得国家落后匮乏的武器装备雪上加霜,此时一批批先进的德国钢盔和毛瑟步枪摆在面前,哪有不用的道理。
不过虽然如此,也有一些远赴我国的德国人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著名的法肯豪森,在抗日战争中,他一直坚定地维护中国,甚至希特勒以他的家人作为威胁筹码也不为所动,除此之外,在德日联盟建立之后,由于日本一直敌视中国,所以当时德国强行命令许多驻扎在我国的德国军事顾问们强制撤离,即便付出惨重代价的可能,很多德国人也坚持留在中国,如此无私的奉献实在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