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两会,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生育的话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举措备受期待。从探索完善“家庭生育假”到鼓励企业单位提供免费托育,从建议加大保障性补贴力度到倡导减免托育学前教育机构费用,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释放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信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生还是不生?并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影响家庭做出选择的,既有家庭成员的缜密考量,也有经济社会环境种种因素的制约。生完之后有没有时间带娃?全国多地密集修订计生条例,推出延长女性生育假、产假,增设男性陪产假、护理假,增加育儿假等硬招实招。上班没时间带娃怎么办?多措并举推进托育机构多样化健康发展。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人们看到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决心和努力。
图源网络
人口问题,是国事也是家事。作为一个公共话题,生育二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酸甜苦辣,其背后承载的个体成长轨迹、家庭关系演进和社会发展变迁,远远超过统计数字的直观表现和描述。正是由于这种“延展性”和“丰富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是一系列纠缠在一起的复杂因素,且并没有一个完美的数字模型来精准量化生与不生的利与弊。也正因如此,生育问题背后的社会心态不能不引起关注,每个个体围绕生育话题产生的焦虑和担忧也值得重视并给予更多关怀。
正如相爱多年的恋人或许在迈进婚姻殿堂的临门一脚有所迟疑,喜结连理的夫妇也可能在要小孩前问自己:我准备好成为一个爸爸(妈妈)了吗?不时能够听到身边新晋奶爸奶妈的诉苦,周末的早晨从睡到自然醒变为早早被孩子踢醒,头几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觉睡到天亮的时候。孩子为什么又哭,是饿了还是不舒服?是不是又该喂奶了?什么时候换尿裤?在亲身经历或者思考这些“小事”时的情绪和感受,都有可能最终影响人们对生育的态度。也就不难想见,面对来自家庭、单位和社会的种种压力和层层考验时,一对夫妇处理生育、养育、教育的复杂命题时所要走过的曲折历程。而所有这些,无不需要进行细心的体察和认真的考量。
当然,也有网友分享,“生儿育女,有苦有甜,虽然有苦,还是甜多”。很多人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身边亲友初为人父母,从以前一年到头不发几条朋友圈的“沉默人士”,变成了热衷于晒娃的“活跃分子”;从以前拍照技术不过关的技术“小白”,到为了记录小孩第一次开口说话、第一次踉跄走路、第一次握筷拿勺而化身技巧纯熟的视频拍客和博主。“做父母的辛苦,是被做父母的快乐所回报的。”作为抚育主体的父母,在陪伴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实现着自我的成长。对于个人而言,养儿育女的过程固然牵绊着由未知和不确定带来的焦虑担忧,但也不必将这种焦虑刻意放大,以致于埋没了共同抚育、陪伴成长所蕴涵的幸福温馨。
应当看到,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探索,既需要物质保障,也离不开观念引导。在关注解决现实困难、解除生育后顾之忧的同时,倡导形成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责任共担、代际和谐等婚育观、家庭观同样关键。但相较于即时生效的各项政策和条例,观念的改变往往具有滞后性,也与每个个体的直接经历和感受息息相关。我们欣喜地看到,关于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让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善意和暖意被越来越多人捕捉到、感受到,进而转化为敢生、愿生、想生的社会风尚。
有人说生育是“因为爱,才愿意付出”,对这份孕育生命的伟大,全社会也应回报以爱和善意。尊重生育、关怀抚育,用科学决策和系统谋划解决实际困难和烦扰,以细致落实和有序衔接消解个体焦虑和担忧,营造真正生育友好的氛围,才能让“生还是不生”成为不那么难回答的问题。
这正是:
养娃带娃不简单,夹杂苦辣与酸甜。
政策托举转观念,“生与不生”不再难。
(文丨金木)
| 荐书 |
★ ☆ ★
《与世界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世界谈谈心》。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都市、生活、艺文、校园、新知、科技、心理、食饮、光影、风尚10个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本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这些文化现象、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就像风与水之于大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我们的时代。我们尝试从中看到水的走向、听到风的声音,去发现、接受和推动改变。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我们希望,能与读者一道观察、思考,发现更广阔的时代,与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 “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套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