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
前言
毛主席曾说:“贺子珍跟了我这么多年,受了很多苦,但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对于贺子珍,毛主席也有很深的感情,但他们还是因为种种原因,人生结局永远无法有交点。
初次见面,不由分说给毛主席化脓的脚擦洗换药
贺子珍与其他同时期的女性相比,思想非常先进。她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成长,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她身上的无私奉献、舍身忘记、热心助人等宝贵精神,格外夺目,让人想不注意都难。
初次见面,毛主席就被她深深吸引,确信她是一位能够与自己共同战斗的姑娘。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主席在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随后,他率领起义军走上井冈山,准备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贺子珍。
资料图 毛泽东在井冈山上
10月6日,毛主席与率领农民自卫军战斗的袁文才会见,想要将这名铁骨铮铮、机智善战的汉子,以及他的部下争取过来联合搞革命。袁文才非常欣赏毛主席,不但欣然同意整编,还慷慨赠与毛主席1000元大洋,让他用于工农革命军培养。
期间,袁文才向毛主席介绍了自己的部下,以及贺敏学和贺子珍。初见容貌清丽、皮肤白皙,年仅18岁的贺子珍,毛主席还以为她是袁文才或者其他人的女儿。听到袁文才说贺子珍是中共永新县委委员后,毛主席大吃一惊,连说几句“看不出来,看不出来啊。”
接着,毛主席握着贺子珍的手继续说道:“很好,很好,今后我们共同战斗吧!”
或许也是在这里,毛主席对贺子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子刮目相看,心生了几分敬意。而贺子珍之后的行为,更是让毛主席觉得,这个女孩不简单。
年轻时候的贺子珍与毛主席
紧接着,毛主席询问贺子珍名字具体怎么写。贺子珍看着面前这个身穿破旧灰色中山服,个头颇高,消瘦到颧骨都已凸出,皮肤黝黑,面带疲惫眼睛却又炯炯有神的革命者,回答道:“祝贺的贺,善自珍重的自珍”。这个回答,也预示了她之后的命运。
打量毛主席的时候,贺子珍发现毛主席走路时,有点不得劲,原来毛主席在长途跋涉行军中,磨伤了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伤口已经化脓了。
发现后,热心的贺子珍不由分说的要给毛主席擦洗脚换药。这件事情,让毛主席印象深刻,多年来一直记在心里。
在之后的共同战斗中,随着了解深入,毛主席越发对贺子珍有好感。贺子珍不但热心善良,还非常勇敢、顾全大局、勇于为革命牺牲。
有一次,毛主席、朱德等人正在开会,敌人突然到来。在现场的贺子珍立即手持两支枪,跳上一匹没有马鞍的光马,朝着东西各放一枪后,敌人顺着枪声拼命追赶。贺子珍骑着马迅速将他们引开,转了一圈后将敌人甩掉。她也因此被称为“双枪女将”。
年轻时候的贺子珍
这种为了拯救革命队伍,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让所有人为之震撼。 有人评价她是一个有很高性情的女孩,她的革命之心是彻底的、完全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毛主席与贺子珍因为工作接触增多。尤其是在永新县烟阁乡黄岭村期间,他们天天在一起工作,贺子珍逐渐被毛主席的博学、睿智所吸引。两个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之后,贺子珍陪毛主席走过了最艰难的十年革命岁月。贺子珍的外孙女孔冬梅说:“虽然这十年是毛主席政治生涯最艰难的时候,但却是外婆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
是啊,这十年她陪毛主席经历了政治上的起起伏伏,走过艰难的长征岁月。生活虽然很难,但两人同生共死,相濡以沫,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贺子珍还多次生下孩子,承受着频繁生育病痛的同时,她还担起了为人母、为人妻的责任。毛主席曾说:
“贺子珍在长征中吃了不少苦,跟我十年生了是个孩子,年头一个,年尾又生一个。”
年轻时候的毛泽东
而且,她还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掩护战友。遭到敌人袭击,倒在血泊中后,她首先想到的却是不要耽误毛主席工作。
1935年,红军总卫生部在盘县一个小山村修养时,突然听到敌机的嗡嗡声。危急关头,已经隐蔽好的贺子珍,突然发现伤员钟赤兵还暴露在危险中。她火速冲出去,利索的帮他包扎好上口,拖着担架准备往隐蔽处走。此时,敌军突然投下炸弹。
为了保护伤员,贺子珍立即俯身护在他的身上。而她自己的头部、肩部、胸部等部位全部被炸弹碎片射中,昏迷在血泊中。经过抢救,贺子珍终于苏醒,但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要把我负伤的事情告诉主席,不要让他分心……”刚说完就又昏迷了过去。
由于当时军中缺乏麻醉药,为救贺子珍,医护人员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将17块弹片从贺子珍身上用镊子夹出。还有一些因为深入身体,没办法取出。可见贺子珍当时承受了多大的痛苦。
钟赤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伤给贺子珍造成了三级甲等残疾,但她却终身没有领取残疾军人抚恤金。
白手绢上写下诀别信
长征结束后,贺子珍与毛主席来到延安继续进行革命事业。将“西安事变”传遍世界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受邀来到延安。
史沫特莱有着西方人的热情、开放。她教大家跳交际舞,增加枯燥生活中的情趣。看着男男女女翩翩起舞,贺子珍颇有微词,她不喜欢史沫特莱。而且,在她看来,这些亲密接触,是爱的表现。
而毛主席却对西方生活充满好奇,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着一些花生,去找史沫特莱和她的翻译一起畅聊。终于在一天晚上矛盾爆发,贺子珍与史沫特莱以及她的翻译发生冲突。一番大吵之后,怀有身孕的贺子珍决定出走西安,到苏联去治病。
史沫特莱
得知这一消息后,毛主席极力挽留,他们可是有十年的感情呀,怎么可能轻易分开呢。毛主席动情地说道:
“我这个人,只有在三中情况下流泪。第一种是看到穷人受苦。第二种是我的通讯员牺牲。还有一种是,当年长征期间你受伤,得知你快不行时,我当下落泪。”
当时,看到贺子珍身负重伤后,身在红军总部的毛主席,一路策马奔腾,来到贺子珍的病床前。他小心翼翼地捧起贺子珍的头,看着她的伤口,拉着她的手,流着眼泪不断在她耳边呼唤她的名字。他非常害怕贺子珍就这样离他而去。
但贺子珍并不为所动,执意要走。毛主席继续说道:“我现在的情况与以前不同了,有发言权了,不会再让你像过去一样,受那么多苦了……”
贺子珍与毛主席延安合影
但是,这些话并没有让贺子珍改变主意。她毅然决然前往西安,并在那里等待去往苏联的飞机。离开西安前,毛主席曾给贺子珍写信,让警卫员送过去,并将她接回来。
但贺子珍不但拒绝回延安,还在一方白手绢上写下诀别信,让警卫员带给毛主席。看到诀别信后,毛主席的心情可想而知。而这方将他们二人分开的白手绢,也被毛主席一直珍藏在一个铁箱子里。不知道毛主席在想念贺子珍时,有没有拿出来看看那封让人伤心的诀别信。
多年后,贺子珍回国,毛主席曾托女儿李敏,带给贺子珍一方男用真丝旧手绢。贺子珍去世后,李敏在她留下的箱子里,发现了那条保存完好的白手绢。
1938年到达苏联后,贺子珍并没有如愿将身体里的弹片取出来。医生告诉她:“那些弹片早已长进了你的肉里,将伴随你终身!”这也成为她为革命战斗的标记。
贺子珍去苏联前夕在兰州的留影
也是在这一年,贺子珍生下了毛主席的儿子瓦柳。儿子的到来,给独在异乡的贺子珍多少带来一些慰藉。不幸的是,瓦柳六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感染流感不幸病逝,这给贺子珍带来沉重一击。
也许是因为过于伤心,贺子珍越发想念远在国内的毛主席,她想了解毛主席的近况,想知道毛主席过得好不好。一天,她来到读报室听读报员读报。但没想到,接下来的一条信息,犹如一颗炸弹,瞬间将她炸懵:
塔斯社的记者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双方在窑洞里谈了很久,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江青,踏着月色在窑洞外送行。
什么,他结婚了?他真的结婚了吗?贺子珍呆呆地坐在原地,一句话也不说。遭遇双重打击的贺子珍,此后开始变得精神恍惚,学习时经常走神,无法击中注意力。
同时,她开始不断责怪自己。责怪自己太大意,没有小心西伯利亚的寒流,让孩子染病;责备自己不懂事,没有给孩子做好保暖;也责备自己太固执。
贺子珍
看着她陷入无尽的痛苦,有人安慰她:“或许是报纸上的消息有误呢?这也说不准的。”贺子珍这才稍稍放宽了心。
但很快,毛主席让前来治病的周总理捎来的一封信,打破了贺子珍最后的希望。
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贺子珍同志”,这让她的心颤了一下。以前,毛主席都是叫她“子珍”。这里面代表的意思,贺子珍猜到了。但她还是忍着眼泪接着往下读:
“……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看到最后一句,贺子珍终于确定了,这是一封分手信,他们的夫妻关系就此终结。此时的她,应该很后悔自己两年前写下的那封诀别信吧。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之后一段时间,贺子珍身体迅速衰弱。她经常彻夜失眠,这个情况跟随了她很长时间。后来她甚至打破了自己来苏联后,养成的早睡早起的习惯,上午第一节课都不上了。
贺子珍与毛主席合影
学习期间满后,她没有和其他人一起回国,而是继续留在苏联。为了忘记痛苦,她更加努力的工作、学习,甚至学起了自己之前反感的跳舞,还去烫了头发。
消息传回国内后,与她相爱十年的毛主席当然理解她的痛苦。为了帮助她走出来,毛主席将4岁的女儿李敏送往苏联陪伴她。
李敏的到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贺子珍的心情。但是,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并不好过。为了养活女儿李敏以及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她经常都是彻夜织袜子,白天还要洗衣服,周末甚至去伐木。
即便如此,生活条件依旧艰苦。贺子珍回国后曾给毛主席写信称:“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要苦。”在苏联,他们有时候连吃的都没有,冬天家里还会结冰。
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贺子珍本就苦闷的情绪更加严重,脾气因此变得暴躁。孔冬梅回忆说:“外婆曾经有过一些过激行为。会因为一些诸如回家晚了这样的小事,打骂李敏。”
年幼的李敏挨打时会发出哭喊,而这也让其他人觉得贺子珍精神有问题,甚至将她送进精神病院。
李敏小时候
纪念堂震撼一回眸
1947年,贺子珍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从苏联的精神病院出来,带着李敏他们回到国内,并在哈尔滨总工会工作。后来,辽沈战役胜利后,贺子珍又带着李敏和毛岸青来到沈阳,与自己的妹妹贺怡相会。
多年未见,姐妹俩人抱头痛哭,百感交集。交谈中,贺怡告诉贺子珍:“毛主席这些年对我们家多有关照。母亲去世前,毛主席就留心照顾。去世后,毛主席还把母亲安葬了。
后来,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挖了母亲的坟,共产党收复延安后,毛主席自己拿出10块银元,让人把母亲重新埋起来,还立了一块碑。”
听到这里,贺子珍情绪激动,再次哭了起来。她想给毛主席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并非他第一次给毛主席写信,但却是第一次向普通人一样,叫毛主席为“主席”:
“主席,我已经回到中国来了。身体不大好,还在休养,并参加了一些工作。我离开中国九年,对国内现在的情况不大了解,我要通过工作来了解情况。我在苏德战争期间,生活很苦……不过,这已经过去了。现在我要好好工作,我正在学习工会工作……我很感谢您对我的妹妹和母亲的照顾,代我尽了姐姐和女儿的责任,我将终身铭记在心。”
贺子珍与妹妹贺怡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给贺子珍回信,只给女儿李敏回了一封信。而贺子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也想通了,她想开始新生活。
孔冬梅回忆称:“妈妈说,外婆那个时候曾向老战友透露了两个愿望,第一,不要因为他曾是第一夫人,就把她‘禁’起来;第二,希望见外公一面,仅仅是说句话,握个手就满足了。”但这个愿望直到12年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毛主席在庐山秘密会面贺子珍。不知情的贺子珍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刹,眼泪不住的流。当毛主席问道:“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哽咽难耐:“是我不好,那个时候太不懂事了。”毛主席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气。
分别22年,贺子珍虽然吃了很多苦,但没有半分怨言,她依旧时刻关心着毛主席。看着主席,她缓缓叮嘱到:“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这样的人”毛主席点了点头:“我会注意的,放心吧。”
孔冬梅
此次见面,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相见。但贺子珍对毛主席的思念却并未减少。曾经接待过她的庐山招待所所长彭毓炎对孔冬梅说:“你外婆对你外公的感情很深呀!她曾晚上不睡觉,不断用手抚摸报纸上你外公的脸……”
另外,毛主席的声音对贺子珍刺激也很大。1954年,她偶然间听到录音机里毛主席宣读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后,奔溃大哭。一遍又一遍地听这段声音,直到第二天早上收音机烧坏。而她自己呆坐在椅子上,早已神志不清。
得知这个消息后,毛主席多次心痛落泪,他给女儿李敏写信说道:“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
1976年,毛主席病逝,弥留之际,他曾给赶来看他的女儿李敏,用手比划了一个圆。对此,李敏曾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有人说这个圆可能是桂圆的意思,贺子珍的小名就叫桂圆,毛主席当时可能是想见贺子珍。也有人猜测,毛主席的意思可能是说一家团圆。但无论什么意思,毛主席对贺子珍的感情无疑都是深厚的,毕竟他们不仅仅做过夫妻,还是同生共死的革命战友。
贺子珍晚年
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贺子珍连续两天没有睡觉,在国人悲痛大哭的时候,她显得很冷静,没有流一滴泪。或许在她看来,毛主席并没有去世,他只是睡着了。
因此,她曾在半夜两点的时候,跑去找侄女贺小平,不断向她发问:“没有听说主席病了呀,他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没过多久,她似乎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情绪瞬间爆发,连着哭了好几天,情绪非常低落。孔令华的妹妹回忆称:“那段时间,贺子珍妈妈不分昼夜的往我家打电话,她向我抱怨,李敏和哥哥没有照顾好爸爸毛主席……”
1979年9月,贺子珍被接到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去之前,家人害怕她情绪激动伤身体,反复叮嘱她:“不要太激动,不要太伤心。”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后,贺子珍显得比较平静,并没有像大家担心的那样嚎啕大哭。
但是,她所有的感情却在那一刻全部迸发出来。有人抓拍到她走出纪念堂时的一个回眸。
那个回眸,包含了她当时所有的感情,孔冬梅回忆说:“看到那张照片,我非常震撼!”
后来,贺子珍一病不起,1984年,她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