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上映于1987年。并于1988年,获得西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是国内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奖的作品。这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而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在电影《红高粱》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莫言的这部小说。
电影上映后,随着一首《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红遍中国,莫言的《红高粱》才算彻底被观众熟知。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这之前,相继摄影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这两部作品,都有着很明显的张艺谋影像风格。(其中《一个和八个》是被公认的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而在《红高粱》电影里,张艺谋可以说是把他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发挥到了极致。
影片的色彩浓重而奔放,铺天盖地的红色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从九儿的红嫁衣,红花轿,红色高粱酒;到后面豆官的红色肚兜,抗日烈士们的红色鲜血,以及最后完全被红色滤镜渲染的余占鳌。
张艺谋试图通过这大片的红,把东北高密那群血性儿女的内心世界无限外化出来,他的手法无疑是夸张的,但同时也是革命性的。
他用色彩和镜头,淡化了电影的故事性,集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影片主题。
但经典的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无一不经典。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先忽略张艺谋的影像风格,去分析影片其他的经典部分。
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是《红高粱》电影的灵魂。
在莫言的原著小说中,高密东北乡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透过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高密这个土地,滋生出来的是一种极为矛盾的民风文化。
尤其是后面那两句“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可以说在影片人物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九儿
她是影片画外音口中的“奶奶”。和菊豆一样,九儿也是可以买卖的“货物”。只不过卖她的,却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十八里坡烧酒锅掌柜李大头,年纪五十多岁,是个“流白脓,淌黄水”的麻风病人。他仅用一匹黑骡子,就从九儿父亲手里把她“买”过来做了老婆。
九儿面对自己的命运,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刚强与率性。
她先是在出嫁途中,把剪刀藏在身上,誓死捍卫命运的自主权。又在回门时,面对父亲的“循循善诱”,毫不犹豫地掀翻了饭桌,同他决裂,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父权。
另外,在李大头死后,九儿打破了世俗对女人的偏见,挑起了十八里坡烧酒锅的大梁。
而且,当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刘罗汉,被日军活活折磨死时;九儿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态度和行为,也展现出她超越性别的勇气与决心。
但同时,九儿也有离经叛道,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龌龊”与“肮脏”的一面。
在迎亲途中,九儿那双穿着红色绣花鞋象征性暗示的脚,时不时会伸出轿子外,这是一种边缘性的试探。
在张艺谋的镜头语言里,他毫不避讳性欲望,甚至还刻意的将这种欲望外化出来。如果说九儿的脚是试探,那么不断给予特写的余占鳌黑黝黝、汗津津且富有力量的背脊则就是欲望的诱惑。
看到这样的余占鳌,再想到自己即将要嫁的李大头,九儿内心是失落的。
所以才会在劫匪出现时,露出那不合时宜的笑容。在她心里,被劫匪劫走,甚至劫色,都比嫁给李大头这个麻风病人要强得多。但真要去高粱地时,她又迟疑了。
网上很多评论都说九儿的二次回头,是为了故意引诱余占鳌去救自己,很显然是错误的。
从九儿被劫到被救,她态度一直都这么随意就可以看出,其根本不在意被劫。回头,仅仅是对余占鳌的长相好奇,以及为自己不能嫁这样的人而遗憾。
九儿是大胆和直白的,从始至终,她都没有掩饰过自己欲望。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十八里坡,盖上红盖头的九儿,还会第三次回头的原因。
张艺谋通过这“回头”,多次强调这两人之间微妙的欲望。所以,当看到他们两个人在高粱地野合时,观众一点都不意外。
2.余占鳌
他是画外音口中的“爷爷”。
在九儿成亲那天,余占鳌是抬她的轿夫。面对偷看自己的新娘,余占鳌显示出了他流氓的一面,不断地用言语去调戏九儿。
后面遇到假冒秃三炮的劫匪抢劫,在九儿被挟持走向高粱地时的两次回头中,他们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而余占鳌对她产生了原始的性欲望。
他先是试探性的摸脚,最后直接在青杀口“抢亲”,完成了两人既“圣洁又龌龊”的一次野合。
在李大头死后,余占鳌曾两次来到十八里坡的烧酒锅。第一次是纯属耍流氓,绘声绘色地跟烧酒锅伙计们炫耀他跟新掌柜九儿的“野合”。
第二次是来宣示主权,先是恶作剧般撒了一泡尿到新酿的高粱酒里,然后又当着伙计们的面,直接把九儿“扛”走了,可以说是很混蛋了。
但就这样一个“混不吝”的,却也有血性的一面。
当秃三炮把九儿绑走,余占鳌以为自己女人被土匪祸害时。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了秃三炮据点,想要杀死对方来替九儿报仇。得知秃三炮只是要了三千大洋,并未染指九儿时,余占鳌又很爽快地把人放了。
另外就是刘罗汉的死;即便知道去炸日本人的汽车会凶多吉少,但为了报仇,也为了心中的民族大义,余占鳌和烧酒锅的伙计们毅然决然的冲上去了。
九儿和余占鳌这两个角色,可以说是电影里最纯粹,也最真实的灵魂人物。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敢爱,也敢恨。
3.刘罗汉
在人物个性都显得十分鲜明的《红高粱》里,刘罗汉这个角色看起来有点过于平淡。但实际,他却是少有的“狠角色”。
电影中,刘罗汉喜欢九儿,所以才会在她睡在院子时,用高粱酒“画圈”消毒。会在九儿被绑架时,到处筹钱。如果仔细看电影,就能发现李大头死后,烧酒锅伙计第二天收拾行李要走时,在一旁抽水烟的刘罗汉身边并没有行李,这说明他压根就没想过离开。
另外,对于电影里一大疑问,李大头究竟是被谁杀死的。我想凶手并不是“我”口中的大家都认为的我爷爷余占鳌,而是刘罗汉。
首先是伙计们说的“大门二门锁未动,房间钱财也未动”,这就说明是熟人作案。
另外,就是余占鳌挟持秃三炮,后来却把他放了;对穷凶极恶,又致九儿于险境的土匪尚且不会下杀手,何况是九儿名面上的丈夫。
最后就是镜头语言,在九儿的新婚之夜,镜头特意给了刘罗汉点灯熬油抽水烟的模样,随着九儿一声尖叫,他才熄灯睡觉。这无形中,就是在暗示刘罗汉对九儿不一样的态度。
综上可以推断出,刘罗汉才是杀死李大头的人。
如果没有余占鳌的强行介入,他和九儿在一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最后看到九儿选择了余占鳌,刘罗汉自知没有机会,在高粱酒“十八里红”酿成的夜晚,离开了十八里坡。
那一晚,是刘罗汉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称九儿为“九儿”,而非掌柜的。
最后他会选择成为八路,也是预料之中。面对日军的剥皮酷刑,刘罗汉只是破口大骂,从未求饶。
在刘罗汉的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洒脱和血性。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拿的起,也放得下。在民族大义面前,无畏生死。
4.秃三炮、胡二
这两个人物是电影中反差最大的,在日军没进入青杀口时,秃三炮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一方土匪恶霸。而胡二,就是为虎作伥的爪牙。
但谁成想,这两人最后却成了抗日英雄。
乍一看,好似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从电影的一些细节处,也不难发现这设定的合理性。
在余占鳌挟持秃三炮试图为九儿报仇时,在放手后却被三炮反挟持。若是换其他土匪,余占鳌肯定没命了。但秃三炮念其之前并未对他下杀手,于是也选择了放余占鳌一马。
从这就可以看出,秃三炮并非平常的土匪。他有原则,也有道义,更有血性。说他是“绿林好汉”都不为过,只有这样的土匪,才会在面临家国破灭时,挺身而出。
《红高粱》中的人物,在张艺谋的镜头里,被塑造的各有特点,但都激情而又张扬,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是这片土地的英雄儿女,迸发着最原始的爱恨情仇。
正因为有了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整部电影看下来才那么“有劲”,有力量。
独特的叙事模式,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
着重分析完了人物,我们再来看一下电影的叙事方式。
这部电影,除了以时间线索叙事为主外,又另外加了一条画外音“我”。实际这样的叙事模式并不少见,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画外音是狱友瑞德。而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画外音是成年后的马小军。
但和这两部作品不同的是,电影中的“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爷爷”和“奶奶”的后人,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另外,这个故事是留下来的传说,并非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所以,这个画外音除了对影片的剧情发展作补充外,也让电影介于了神秘与真实之间,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
在电影中,画外音一共出现了十二次,影片主要的人物关系、民俗与情节转换,几乎都是通过画外音实现的。像九儿和李大头的关系,颠轿和出嫁三天回门,以及李大头被杀和九儿被秃三炮绑架等,都是通过画外音完成。
另外,影片中的画外音也承担了“预告片”功能。在电影开场,从“我”的口中,观众既知道了九儿是“奶奶”,也知道了轿把式余占鳌后来成为了“我爷爷”。这样设定,无疑增加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同时也深化了故事的戏剧张力与趣味性。
不得不说,张艺谋这样处理很高明。使得整部电影的叙事,显得游刃有余。
富有民族特色的配乐,除了体现民俗奇观外,也是电影情节的重要推动力。
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都有很多民俗元素。像我们上一篇文章菊豆,在那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染布技艺。同时,电影的配乐也曾用到“锣”和童谣。
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酿酒技艺,也可以看到颠轿以及出嫁三天回门的民俗。另外,电影的配乐可以说是相当的具有民族特色。
整部电影,使用了很多陕北民歌和民谣,它们是电影情节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最典型的有二首,第一首是余占鳌独唱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这也是当年电影大火时,最广为流传的歌曲。这首歌,余占鳌在影片里,一共唱了三次。分别对应了不同时期的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也反应了余占鳌同九儿的情感纠葛。
第二首就是《酒神曲》,它一共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刘罗汉带领大家伙酿新酒,酒成后,祭拜酒神。充满了激情与张扬,人物情感是高昂的。
第二次出现就是刘罗汉死后,九儿带领着烧酒锅伙计并余占鳌和儿子豆官儿祭拜刘罗汉。领唱人是余占鳌,因为决定第二天要炸日本人汽车,替刘罗汉报仇,整个曲调的韵味就更像先秦的《大风歌》,是出征之曲,亦是英雄的挽歌。情感在高昂之外,又多了凄凉和悲壮。
以歌颂生命为主题,是电影能被西方评委会认可的重要因素。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歌颂生命。所有一系列的爱恨情仇,都是对生命的礼赞。
影片刻意淡化了故事的发生背景,也淡化了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着重突出了人类作为生命体,最自由的存在形式,和最纯粹的生活态度。
除了男女主角余占鳌和九儿,实际电影还有第三个非人类形式的主角,那就是青杀口自生自长的几百亩红高粱。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红高粱无人种,也无人收。给一点水,就能疯狂生长,具有最顽强也最自由的生命力。它是电影中,人类生命体的外化特征,是人类生命力具象化的载体。
电影除了通过红高粱外化人类生命力,也在影片中通过其他方式,多次体现生命力。
首先就是开场的颠轿,一群壮汉在唢呐声中,一边唱着雄浑的《颠轿歌》,一边左右变换肩膀颠轿。无不体现了原始生命的力量与激情。
其次就是青杀口的那一次抢亲,在仪式感极强的“圆形”圣坛前,两个压抑已久的生命,获得了原始欲望的彻底释放。这次的野合,也暗合了“我父亲”的降临,是生命的诞生。
最后就是余占鳌率领烧酒锅兄弟炸日本人汽车。在“奶奶”与长工们都死了,就剩“我爷爷”和“我父亲”置身在一片血红时,生命经历了毁灭,又得以延续,重新焕发生机。
在十八里坡生活的人,他们的生命力就像他们酿的高粱酒,从里到外,都是烈的,后劲十足。而生命绵延不绝的勃勃生机,也是电影要传递的真正意义。
《红高粱》的很多形式和元素,都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它的内容,却充满了革命性与个性。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生机和恣意。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以最简陋最朴实的模样,获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