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蒙古国特派记者 霍文 余纯纯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周輖】乌兰巴托的周末,早晨8点多钟,《环球时报》驻蒙古国记者打开电视机,至少3家当地电视台正播放中国电视剧:NTV电视台《家和万事兴》5集连播;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李小龙传奇》5集连播;TV6电视台《我的岳父会武术》3集连播。为了看中国影视剧,一些原本爱睡懒觉的蒙古国朋友不得不咬牙起床做“追”剧一族。可以说,蒙古国电视剧市场已从早些年的“美粉”时代、“韩粉”时代到了今天的“中国热”时代,当地民众夸这些中国剧贴近生活,剧中年轻人的奋斗,甚至是婆媳关系都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同样,驻在埃及的记者也听当地人说中国电视剧接地气,就像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中国的窗口。
“乌漂”:看完《北京青年》很感慨
上世纪90年代,蒙古国著名翻译家包勒德巴特尔就为《还珠格格》等中国影视剧做过翻译。近日,在苏赫巴托广场的书市上,《环球时报》记者遇到被称为“蒙古国翻译中国影视剧第一人”的包勒德巴特尔,当时正在展示由他翻译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聊起翻译电视剧的话题,包勒德巴特尔说,近30年来他翻译过的中国电视剧超过1500集,为此还获得过蒙古国翻译界奖项“睿智顾实”奖。包勒德巴特尔早些年多是翻译古装、武打和言情剧。近些年,他的爱徒却道尔吉已经是蒙古国第二代翻译中国电视剧的代表人物。1990出生的却道尔吉不善言辞,但极具内秀,他本来大学学的会计专业,毕业工作两年后才开始学中文。靠着天赋和刻苦,他现在已是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的金牌翻译。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蒙期间,中方宣布今后五年将向蒙方免费提供25部中国优秀影视剧作品。据了解,中国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卫视频道2015年在乌兰巴托建立译制工作室,2016年成立译制中心,目前成功译制36部、1603集中国优秀电视剧和4部电影,已播出30部、1346集电视剧和2部电影。
2015年译制中心刚一成立却道尔吉就前来应聘,几乎全部参与了25部中国电视剧的翻译工作。译制中心有配音演员12人,7男5女,其中有一对夫妇。妻子叫布尔根,被称作“海清专业户”,就是有海清出演的角色都是由她来配,比如《小别离》《王贵与安娜》等。谈到配音时的体会,学电影表演专业的布尔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和以前在俄剧和韩剧里解说式配音不同,中国电视剧的配音要对准口型,要根据剧情跟着哭跟着笑,把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出来,就像自己在表演,很有挑战性。这让我的配音水平提高很快,观众也很喜欢如此专业的配音,感觉剧中的演员就是在说蒙语,这也是中国电视剧在蒙古国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2015年就来译制中心工作的布尔根,不仅参与了所有中国电视剧的配音,而且其中十几部剧配的还是女一号。布尔根说:“中国电视剧中体现的人间情感和喜怒哀乐,使我充分感受到配音演员的真正意义。通过影视剧加强蒙中两国文化交流是很直接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蒙古国民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我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去年,她把做主持人的丈夫巴特呼斯楞也介绍到中心做配音工作,小伙子多才多艺,很快就进入角色。他们在多部戏中配夫妻或恋人角色,尤其是当剧中有吻戏时,比别人又多一份自然和默契。他们有两个儿子,9岁的大儿子已开始在学校选学中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参与了《生活启示录》等7部中国优秀影视剧的喀尔喀蒙古语译制和落地播出工作。为提高中国影视作品的蒙语译配质量和效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MNB)展开了深度合作,采取境外本土制作模式,由国际台影视译制中心与MNB影视剧译制中心在乌兰巴托合作开展影视配音和制作工作,2017年6月全部完成,并陆续在该台播出。
《生活启示录》2017年7月开始在MNB“中国剧场”和网络电视平台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当地电视观众的追捧。蒙古国家公共广播电视台台长宁吉嘉木兹说,《生活启示录》在蒙古国家电视台各项节目收视排名遥遥领先,不仅创下该台近期收视新高,也高居该台播出的外国影视剧收视榜首。根据蒙方提供的收视统计,该剧创造了5.93%的收视率和23.72%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同期播出的韩剧、俄剧和蒙古国自制电视剧。蒙古国总人口只有约330万,但2016年度的一项收视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电视剧《大丈夫》收看人数当年达到55万人次,刷新了此前译制外国剧在蒙古国的收视纪录。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在蒙古国,中国电视剧《父母爱情》重播了近十次。这样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更受蒙古国观众的喜爱。在蒙古国的中国影视剧迷在社交网络上专门组了一个群分享心得,30岁的钢楚龙是其中的一位。钢楚龙出生于蒙古国东方省达希巴勒巴尔县,从蒙古国立大学毕业后留在乌兰巴托生活,收看中国电视剧成了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2016年无意中看到电视中播放的《北京青年》,一下子就被北京青年人的励志故事和电视剧精良的制作吸引,从此开始爱上中国电视剧。这部剧他前后看过3遍,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中国影视剧。剧中一些人物的现实生活让钢楚龙感同身受,他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也对他的人生观产生影响。钢楚龙说:“这部剧讲述的北京年轻人的生活与我的生活有相似的地方。我2012年从蒙古国立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由于矿业不景气,用本专业找工作很难,作为一名外省漂泊在乌兰巴托的青年人,我不得不干与专业无关的建筑业,维持生计。但是《北京青年》这部电视剧让我相信,想要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它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埃及人”网日前报道称,中国网剧《班长“殿下”》阿拉伯语字幕版在YouTube视频网站埃及地区的观看趋势榜中名列第31位,成为第一部进入该榜单的中国电视剧。看到消息后,《环球时报》记者上网一查,该剧一个月的播放量超过700万次,发布者We TV Arabic频道今年4月3日才注册上线,发布的8部阿文字幕版中国电视剧大多是《班长“殿下”》这样的青春校园类题材,截至目前播放量超过3500万次。“追”剧的埃及网友有的在评论区讨论哪个主角最帅、剧情如何发展、中国校园如何漂亮、青年人如何有朝气,还有的留言希望快点播新剧集。
近几年,一系列制作精良的中国电视剧陆续在埃播出,成为当地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埃及国家电视台第二频道“中国剧场”曾播出过阿语配音电视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和《媳妇的美好时代》,分别创下2.8%和3.2%的收视率。2016年,配音版《父母爱情》收视率达到3.8%。
配音版《欢乐颂》“五美”今年1月登上埃及电视荧屏后就大受欢迎。该剧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埃及本土团队Vibration工作室合作,前后耗时4个月译制完成。Vibration工作室是目前埃及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广播节目制作平台,已完成数十部中国电视剧、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的译制工作。该工作室负责人阿什拉夫·哈米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译制过程也是再创作的过程。我们会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的表达,让语言更加本地化,这其中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埃及人完成。”据他介绍,由于中阿两种语言讲话口型、表达习惯、句式长短都不同,想让看剧的观众“不跳戏”,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人物台词的呈现绝不是简单的翻译,主创团队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剧情、设计表达,为其中一句话的发音,甚至要列出十几个意思相近的阿拉伯语词汇,再从中选择最优的一个,以便让语音表达更贴合人物的脸部表情和动作神态。
配音演员杜阿·里亚德为《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配音。尽管推敲合适的表达让杜阿花了不少心血,但在体会人物感情方面,她显得自信不少。杜阿告诉记者:“中国人的生活其实跟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些剧中的场景常常让我产生共鸣,也为我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提供帮助。”她表示,中国电视剧里描述的婆媳关系、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等内容,在埃及也有类似的现象,“大家都对这些充满生活元素的故事很感兴趣,它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生活相似、情感相通,让埃及观众更喜欢现代题材的中国电视剧。阿什拉夫介绍称,根据回访数据,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家庭社会伦理剧更受欢迎。埃及国家新闻委员会秘书长易卜拉欣·艾勒伊拉基表示,埃中两国民众在文化和情感上有诸多交汇点,这使得中国影视作品的剧情很容易让埃及观众产生共鸣,中国故事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
另一方面,埃及和阿拉伯国家观众也渴望通过现代题材的电视剧来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艾因夏姆斯大学大二学生郝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只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看了中国的电视剧我才知道,中国不仅有功夫、太极和大熊猫,还有快速的发展和便捷的现代化生活。”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秘书长阿卜杜勒·苏莱曼认为,“中国电视剧对阿拉伯国家民众而言,如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这将进一步促进阿中文化交流。”
未来合作译制会更有针对性
蒙古国著名导演巴特其其格对过去4年参与中国影视剧译制工作有着切身的感受,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的电视剧从剧本、拍摄到演员表演都很专业。配过这么多部剧,我对《平凡的世界》和《鸡毛飞上天》印象最深,剧情自然不夸张,贴近生活。都是通过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反映中国的发展,充分印证国家由个人组成,然后再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她的话,也再次道出越来越多蒙古国民众喜欢中国电视剧的原因。“乌漂”钢楚龙3年来“追”了近20部中国电视剧,其中包括《北京爱情故事》《相爱十年》等,他认为:“我以前看韩剧,感觉题材千篇一律。中国电视剧的题材大多是清新的、现实的、积极的、幽默的,给我的生活带来欢乐,也给我不少启迪。”
中国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制中心负责人阿古拉告诉记者,今年9月,在庆祝中蒙建交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期间,译制中心将再次向蒙古国电视台赠送几部刚译制完成的中国电视剧。届时,蒙古国会掀起新一轮中国电视剧的收视高潮。
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也希望通过中国电视剧了解中国。近年来,由四达时代集团推广传播的中国优秀国产影视节目遍及非洲30多个国家,《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作品在非洲大陆热播。《环球时报》记者6月底赴突尼斯采访第二十届阿拉伯广播电视节时看到,由4家中国参展单位组成的中国联合展台集中推介1200小时的影视节目,其中包括《都挺好》等电视剧。据杭州九样传媒文化有限公司COO鲍晓潘介绍,已有近40家阿拉伯国家的电视台及平台向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就引进中国电视剧及相关节目保持沟通,为渴望了解当代中国的阿拉伯国家观众提供优质内容。此前中国电视剧出海,大多是中方单位选择合适题材和内容,完成整部电视剧译制后再向海外平台推广落地。如今,在越来越多外方平台有意愿合作的氛围下,中方也尝试改变思路,仅提供外语包装的宣传片,供合作方参考选择,给予市场机制更多的发展空间,也让电视剧的译制更有效率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