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国庆档小长假几部电影,三部电影,近10个故事,各有各的精彩。
《我和我的祖国》,真惊喜;《中国机长》,真刺激……
但给梗主印象最深的,还是《白昼流星》中内蒙的景色——
苍茫浑厚草原,人融于天地之间。
内蒙的外景,给《白昼流星》助力不少。
这让梗主想起,今年热播的另一个发生在内蒙的感人故事——
《国家孩子》
1960年,上海保育院。
因为天灾人祸,社会上的孤儿越来越多,孤儿无处可去,就都被送到了保育院中生活。
据上海民政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1958年共收容婴幼儿1770人入院,1959年收婴3525人。1960年1至3月,共有弃婴5277人入院。
这些孤儿,有上海本地的,也有许多来自上海周边地带的。
其中幸运的,能够留下自己的名字;
更多的是只能靠编号来确认。
他们,被称为“上海孤儿”。
本来物资就匮乏,现在福利机构面对如此大基数的重压,更是难以做到救助每一个孤儿。
其中许多因为营养不良早夭,营养不良。
周总理找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商量之后达成共识,把这些孩子送到内蒙,由内蒙的父亲母亲抚养长大!
这,就是国家孩子。
9月29日,《国家孩子》播出的第三天,在勋章和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主席为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老人——四子王旗的都贵玛老人,授予了“人民楷模”的荣誉称号。
其中,《国家孩子》的主角之一乌兰琪琪格,就是由都贵玛老人为原型改编而来。
没有大派演员,不是讨喜的题材,并不能阻挡一部好剧凭借着口碑逐渐发酵。
在豆瓣,《国家孩子》拿到了7.8分。
收视率一直在第一居高不下,最高时更是突破了2。
这对于一个年代献礼剧来说,成绩很好了。
能有这么好的质量,除了有好的题材支撑,也离不开主创们的辛勤创作。
演员一眼望过去,基本没有熟脸。
但其实梗主深扒之后发现,个个演员都不简单。
先说上面饰演乌兰琪琪格原型的熊睿玲。
她的上一部剧,你大概率就看过——
《破冰行动》
她在破冰行动中,饰演的那个角色,戏份可谓是非常少,但给整部剧留下了最重最痛的一个泪点。
她就是马云波的妻子于慧。
她和马云波的爱情,是全剧中为数不多让梗主泪目的地方,最后她独自一人缓缓走向大海的场景,不出意料的刷了屏。
就是这样一个四川汉族演员,演起内蒙额吉来,居然做到了从扮相到演技的不出戏。
这个精致的南方女性,在开机的前一个月,就来到内蒙提前适应环境,学习蒙语。
其他几名演员,大多也都是从军旅题材中磨练出来的,才得以能够承受长时间在草原上的拍摄。
比如,《猎毒人》、《特种兵系列》等等。
其实,成年演员说了这么多,《国家孩子》中,最让人惊艳的,是“孩子们”的演技。
梗主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剧,并决定把它看完,就是因为其中一小段孩子们的演技。
饰演朝鲁的小演员,情绪把握得细腻到位。
饰演谢若水童年的小演员的基本功也很扎实,没有刻意感,显得十分自然灵气。
最让梗主印象深刻的,还是里面的哑巴妹妹的演技。
她的表演,竟然让梗主完全看不出表演痕迹,隔着屏幕似乎感觉似乎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她可能的形象。
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靠小演员的眼神。
对于孩童的倔强,对于亲情的渴望,都通过一双眼睛流露了出来,没有一句台词,但非常打动人。
作为一部聚焦一代人成长的年代剧,关于那个年代的教育,剧中的三观也非常值得现在人学习。
其中有一个情节梗主印象深刻。
有一次,妹妹把学医的名额让给了阿藤花,之前阿藤花就一直想要这个名额,并且让哥哥去跟妹妹求过请。
妹妹让出了名额,但是一直躲着哥哥,觉得哥哥不喜欢自己了。
哥哥一直想找妹妹解释,但苦于连妹妹的面都见不着一面。
没办法,哥哥回家后,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父亲,父亲教育哥哥:
既然你是去认错,又何必因为别人不见你而不去赎你的罪责呢?你如果只是想要请求别人的原谅 ,从而使自己心里舒坦一会儿,那你就是罪上加罪。
父亲的这段话,直接揭开了问题的表面,直接说出了真正困扰哥哥的问题。
你要找到妹妹道歉,到底是出于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还是真的想要跟妹妹道歉?
这通话的思想深度,不可谓不高,即便放在现在,很多家长教育中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很多剧都喜欢玩强情节来制造冲突营造话题的大环境之下,《国家孩子》中没有那种强烈反转的剧情,更多的是生活化的感动。
没有一味赞颂无私大爱,而是以生活的质感征服观众。
《国家孩子》给了梗主从《父母爱情》之后就没有的一种感觉,生活化的对白。
大量展现原生态的草原生存环境的实景拍摄,也是本文最开始提到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没有抠图,没有配音,一切都以真实为出发点。
剧组里,不管是小演员还是成年演员,都在苍茫浑厚的大环境之下,贡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高光演技。
《国家孩子》已经在前两天全部播完。
他们的故事在电视上完结了,但就像制片人所说,这段历史以及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不应该被大众所遗忘。
这么好的作品,不该只有400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