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雾都孤儿》,这部由英国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小说,一经发行便受到当时读者欢迎。
在其后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雾都孤儿》这部作品先后被改变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即使是今天,它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观众和读者们的喜爱。
- 单就根据《雾都孤儿》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而言,从默剧时代至今大约有六部左右。虽然在数量上不能算多,但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值得观众反复回味。
而这其中最特别的一部恐怕非1968年由卡罗尔·里德执导的那一版莫属。
这一版《雾都孤儿》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全片采用了音乐剧的形式,将大段对白和人物心理的变化通过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剧中通过演员们各种不同情感的独唱或合唱,让作品剧情的整体基调显得更加轻松欢快。这样不但使原著中原本略显压抑、残酷的剧情变得更有活力,还使观众们的观影感更加舒适和放松。尤其对儿童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正这部电影独特且成功的地方。
虽然部分剧情改动较大,但音乐剧电影《雾都孤儿》剧情的整体脉络仍是贴合原著的。
影片讲述了在19世纪初的英国,孤儿奥利弗.崔斯特因为想多要一碗粥而被赶出乡村济贫院,后历经一系列磨难,最终与亲人相认,获得新生的故事。
这部音乐剧影片反映的时代背景鲜明,涉及人物众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后底层人民贫困、无助的生活,对当时社会的不平衡具有很强的批判。
其中很多剧情和细节,在今天看来仍带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值得我们仔细观看和揣磨。
影片强烈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救济”政策的伪善
电影开篇展示的主人公奥利弗所住的济贫院是一个集肮脏、压抑、虚伪于一体的“人间地狱”。
在这里,孩子们每日做着辛苦的劳动却只能换来很少的稀粥做口粮。而以管事班布尔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绅士”老爷们却总以“节食”来标榜着“道德高尚”,甚至连多吃一口稀粥在他们看来都是罪恶,可他们自己却一个个吃的脑满肠肥。
这是资本家们典型的虚伪表现,在当时的英国随处可见,因为他们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压榨穷人,从而“养肥”自己。
与充满黑暗和残酷的济贫院相比,影片中“老贼头”费金的“贼窝”,虽然在环境上同样的肮脏和混乱,但却多了那么一丝“温馨”。
这里的孩子们尽管都被迫干着偷盗的丑恶营生,但是心情似乎都格外“快乐”,至少不会担心吃喝问题。费金在心情好时还会给孩子们煎香肠吃。
甚至在传授“犯罪技巧”时,费金不是通过强硬的手段逼着孩子们学,而是采取一些夸张搞笑的“情景模拟”来引诱孩子们走上歧途。
他虽然也压榨孩子们,但是在给予孩子们相应的“回报”上要高很多,因此“贼窝”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凭这一点,费金这个贪婪的“老贼头”反而比那些自称“文明人”的“绅士”们要纯粹得多。
由此看来,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将对贫民的“救济”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话,那么给老百姓带来的不会是福利,只能是严重的“灾难”。而当合法的政府无法解决相关问题时,就会有某些F法组织试着去“解决”。而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平民,都将带来极大的危险。
影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体现“人道关怀”,让人们对“善”保留了一丝希望
虽然在影片《雾都孤儿》中充满了人性的贪婪与罪恶,但主人公奥利弗.崔斯特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无论是受到来自于济贫院管事班布尔先生的欺压,还是“老贼头”费金的哄骗,或是强盗赛克斯的威胁,他都能保持住这颗“初心”不变。
如果说奥利弗代表着不忘初心的执着,那么“女贼”南茜则代表着迷途知返的觉醒。
比起奥利弗,南希的情况似乎更糟糕,不但自幼被费金引入歧途,长大后又遭到强盗赛克斯的控制,甚至不得不助纣为虐。但即便如此,南茜心中依然有一丝渴望重返光明的善良。
虽然她也曾欺骗过奥利弗,让他在逃走后再次身陷贼窝。但是在那颗无法泯灭的善心指引下,南茜为了保护奥利弗,冒着生命危险向他的亲人布朗洛先生报信,最终使奥利弗得以“逃出生天”。而自己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平心而论,虽然这些“善良的光芒”颇为耀眼,但多少有些高于现实。不过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更加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
影片的最后,在强盗赛克斯被击毙,奥利弗获救后,费金的“贼窝”只能是“树倒猢狲散”。当自己辛苦积攒多年的金银财宝掉入淤泥中后,费金一个人神情恍惚,如幽灵般游荡在街头。
在遇到自己昔日“得意门生”道吉尔后,二人曾想重操旧业,不过最后在一句:“事实证明做坏事有报应,我们还是想想别的办法”的唱词中,师徒二人迈着滑稽的步伐走向远方。
- 这与原著大相径庭,但是这样轻松的结局又恰恰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因为它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和涉嫌“种族歧视”的危险(因费金是犹太人,《雾都孤儿》曾一度被抨击为带有反犹色彩的作品)。通过给坏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顺应了整部电影轻松欢快的总体基调,这是很不容易的。
总体来说,虽然音乐剧版的《雾都孤儿》很多剧情显得过于浪漫化,有些地方甚至过于戏谑而忽视了原著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
但影片敢于通过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一部名著,并且能做到老少咸宜,浅显易懂,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直观地了解这部名著,这绝对是成功的。它也因此成为了电影史上一部适合所有人观看的经典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