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的一部日剧叫《离婚活动》,网友把它称为拆CP大剧,剧中每一对夫妻都在准备离婚。
男女主这对本质还是先婚后爱套路,负责探索甜虐部分,比起这个,男主父母身上的离婚话题更有嚼头,拍出了现实生活细节。
这个妈妈「很敢」离婚。
她当着儿子儿媳的面拿出离婚协议坐等丈夫签字,她思想很清醒,大半辈子为别人而活,剩下的时间想为自己活着。
但话一出口便遭到了儿子的反对:你年纪不小了,你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赚钱不容易,你要让爸一直保护你。
丈夫对这种想法更是表现出了极度嘲讽,前五集剧情,这位的情绪表现都是极端失控的。
*他是怎么做到每一个表情都让人生气的?
我们可以看到,儿子一开始的想法深受父亲影响,这个爹「直男癌」了大半辈子,永远在用命令的语气和妻子说话,咳一口痰后大呼小叫。我创造了家庭收入,所以我可以傲慢,女人必须听我的。
这是思想顽疾,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小。
他会和醉酒醉得一塌糊涂的同类友人点评妻子的行为,也会和儿子说这是自己一辈子的耻辱。
妻子提出离婚到离家出走,他一直在情绪霸凌。更多时候,摧毁一个妻子「家庭自信」的往往是看不到尽头的冷漠。
看丈夫迟迟不签字,她态度开始变得强硬,这件事没有回旋空间。
对比直男老公的情绪霸凌和她坚持提离婚的勇气,剧情看得很解气。日剧总是在波澜不惊中传递力量,剧中两位妈妈都可圈可点,当女主问自己妈为什么和爸爸结婚时,她的回答是“因为当初对方说结婚后也可以让我做我喜欢的事。”
只是真正进入婚姻后,三十年的琐碎在慢慢对抗这种「人间清醒」。
中老年婚姻问题很少被搬到开放空间里讨论,中老年女性对伴侣的满意度、离婚诉求常常带有隐秘感。看《离婚活动》会发现,追求自我,重新开始从来都和年龄无关。
#中老年女性的情感被忽略#
社会和家庭很少关注中老年人的情感动向,比起年轻一代离婚,银发一代闹离婚大概率会被说古怪。
很多子女对父母这辈的婚姻状态认知是空白的,就算感情不好,到了这个年纪日子怎么过都是过。
但,有数据说2013年韩国老人离婚率已经超过了年轻人,当然我们国内也呈上升趋势,2010年国内60岁+老人离婚率与80年代相比增长了一倍。
中老年人离婚,大多也是由女性提出。
影视作品对中老年的情感版块一向着墨不多,前面《小舍得》里南叔和蔡阿姨半路夫妻,蔡阿姨到最后想离婚,已经算篇幅较多。常态情况是他们围着厨房,儿女和孙子转,他们的情感拉扯也往往围绕下一代展开,更多的是描绘亲子关系,《都挺好》里苏大强的黄昏恋,在世俗眼中总是蒙上一层耻感。
另外,还有很多作品对外传达的也是大团圆与美满,丈夫和妻子到年老仍相亲相爱。
但有个不得不戳破的真相是,很可能父母之间并没有爱。
那个在镜头面前被嘲笑要找假靳东的阿姨,说自己这辈子没有拥有过爱情,没人知道她情感缺乏。
之前韩剧《是一家人》里的母亲,召集儿女过来郑重宣布的也是自己要卒婚。
她受够了冷漠的丈夫和永远干不完的家庭琐事,这是憋屈了几十年的爆发。
那个年代,相亲认识,媒妁之言,两个还没有接触多久的人迅速进入婚姻,很多女性还没尝过爱情的甜就直接进入了百无聊赖的程序重复里,守着一个可能并不尊重自己的男人。
这样的两个人,思想上不能说毫不相干,至少是严重不匹配。
《离婚活动》里,妈妈听了一辈子的“赶快做饭”、“我要喝茶”、“那个拿来”,也为了丈夫和孩子,割舍掉了很多“喜欢”。日剧的手法很细腻,这位妈妈明明不喜欢吃甜蛋卷,却因为迁就丈夫的喜好做了半辈子甜味儿的,“自己喜欢的是咸味儿”成了一直没说出口的秘密。
当丈夫扬言很了解妻子,说她一定会不能自理灰溜溜跑回家,倒是他自己看上去比较灰溜溜,他并不理解妻子,一个人生活,可能是她这二十年最快乐的时候。
#都到了中老年,还有必要折腾吗?#
银发一代离婚并不体面,是一部分人的共识。
中老年女性即便对现状不满意,也多半会被动选择,能像剧中妈妈这样强硬的绝对算是老年人里的先锋派。现实是,45岁~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婚姻不和谐,基本上冷处理,然后在因为琐碎积累起来的失望中,慢慢接受现实,隐忍走完后半程。
那些先提出离婚的女性往往还要被指责不会给儿女积福,“一大把年纪还折腾这个,蛮丢人的,传出去是个笑话”。像剧中那位爸爸就反复强调离婚等于尊严被践踏,但没人想过中老年女性对爱与关怀的渴求。
以及她们到了60岁,仍然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有没有必要折腾。首先,「想做自己」这件事与年龄无关,收场也没有那么不堪。
《婚姻生活》里那位银发老太的独白,就说生活抹杀掉了很多可能,她想要改变现状。
去年英国BBC拍过一部短剧《我们》,讲的也是一对中老年夫妻准备离婚。
这对老夫妻结婚20多年,有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儿子,物质条件优渥,只差安静享福度晚年。
但幸不幸福如人饮水,有一天妻子提出分开,语气沉静而笃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往往消弭了不甘和怨恨。
他们没有撕,也没有很多戏剧化的成分,就一直和谐地探讨妻子想要独自生活的动机。她说每一个夜晚都很空虚,觉得每一天都如出一辙。她爱好文艺,和丈夫从生活习惯到价值观都截然不同,儿子终于独立成人了,她想脱离,想做自己。丈夫从一开始很迷惑,到最后也理解了她,支持她去追求自己年轻时待完成的人生。
他们最后拥抱道别,说的是“人生会继续,生活会更好”。
另外,社会老年化是趋势,独立不是中青年女性的口号,中老年女性也要更加独立,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就像《离婚活动》妈妈所说,现在是百岁时代,我还有40年的时间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的确,把年龄放在人生进度条上去看,是不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足够支撑做自己的勇气?
她出走,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后最开心的是称谓的转变,大家终于不再叫她谁的太太或者谁的妈妈,她就是她自己。
大部分中老年女性在家庭中需要扮演老妈子的角色,像《小谢尔顿》里的外婆并不多见。
毕竟这种老来俏的类型,人到晚年享受一个人的快乐,很多观念和我们年轻人接轨。但她们的兴趣和观念一开始都不大会被主流认可,大家觉得这是老年人的离经叛道。之前那个自驾出游的老阿姨,舆论评价也很两极。
但事实证明,“老来俏”也没什么不好,中老年女性也有做自己,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让自己的一辈子囿于一地鸡毛,苟延残喘的婚姻里。
不开心为什么要“算了”呢?
我认识一位“老来俏”奶奶,现在一个人打理自己的生活,她喜欢在App上唱歌,玩抖音比年轻人还熟练,经常和同城的大爷大妈们面基,一个人生活倒也悠哉,你要问她晚年生活质量降低了吗?并没有。
我觉得活成她这样,老有所乐,有自己的追求,经济和精神上又不依赖于别人,又有谁会真正惧怕老去?
她一个人也有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呀。
父母当真决定“一个人过”,年轻一代更没必要想不通,也大可不必「为他们好」劝和。
前几天景甜父母协议离婚刚上过热搜,她说自己从小就看到父母吵架,你一句我一句回来回去,他们过得并不幸福,永远在闹矛盾,终于在疫情结束后,母亲给她发来了离婚证,问等到她30多岁再离婚,还恨不恨自己。
景甜三观很正,她觉得大家都会难过,但可能分开,大家会有更好的生活。
年轻人对父母独自生活的选择,首先知情,而后理解。
问清他们要离婚的原因后,知道不可能有余地,那与其不幸福地将就,不如支持他们的决定。当一对中老年夫妻没有多余情绪地说出“要离婚”的时候,往往是来真的。
很多父母下定决心“各过各的”,反而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