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宁波“郑氏十七房”——寻找江南的明清遗风
中国的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个低调奢华的大家族,他们或是商帮一族,富甲一方;或是书香门第,温文尔雅;或是世家大族,权倾朝野。这些留名青史的家族势力往往都会在故乡落成府邸,世代在此生活。山西有晋商乔致庸的乔家大院,云南大理有滇派商帮的张家花园,北京皇城根下的世家大族更是数不胜数了,个个拎出来都是能写一本时代风云小说的人物。江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王侯将相留下的世家大族,周朝的时候在陕西华县郑国立为王侯的郑姓族人在五代十国的时候为避战乱,举族迁徙到如今的宁波市镇海区蟹浦,如今这里居住着近三百余户的郑姓居民,明清时期修缮的宅院也完好地保存至今,成为考究世家大族的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大有力证据,更是研究氏族宗派的一本活典籍。今天我们就去往宁波市的郑氏十七房,一探江南大族的明清古风。
宁波的郑氏十七房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时候,赐予郑氏后代贝朗和林举的官位之后,分了十七座房子而得名的,郑氏后代在这十七座房子里世代生活,如今已经有三百余户近一千一百位郑氏后人了。这个世家大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宁波市非常著名的一处人文景点,也是了解宗族文化和古风遗俗的重要参考。如今来到郑氏十七房,已经远远不止当初皇帝下令赐予郑氏的十七房了,而是有很多后来修建的房屋,但是最早的十七房完好地保存在那里,细细算来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很多人都喜欢寻访明清时期的大家大院,宁波的郑氏十七房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我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又欣喜的内心,驾车来到了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的蟹浦,这里是不同于乌镇、平遥等地方那么大,而是只属于一个小型的村落,但是风情和景色绝对不逊于这些热门的旅游古城。这里的正门是一个仿古建筑的大门口,面前的小广场有一个十几平米的路障,左右各有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镇守。三个门洞有电子查票处,只有拿着带磁的正版门票通过验票机才能进入景区。从郑氏十七房的正门进入,就能看到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青瓦白墙的江南小楼。随着漫长岁月里的风吹日晒,这些白楼已经变得辩驳发黑,有些青黑色瓦片的屋檐上都长着碧绿色的青苔和藓类植物了,这些景色看起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破败和看起来幽香水墨画中的那种典雅和清丽。这些青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之间有一条条纵横交错却又整齐雅致的小路。这些小路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经过多年的踩踏已经变得青黑发亮,圆润的边缘之间长着青苔和黑色的淤泥,这就是江南的常态,春日里的天气总是湿漉漉的,小路上也是湿润的状态。沿着郑氏十七房的小路漫步,就像穿越回了明清时期的江南,细雨朦胧,小路悠长又寂寥,这里就是魂牵梦绕的江南画卷,就是天青色和烟雨的交响乐。
郑氏十七房的江南风景堪称一绝,但是这些明清之际遗留下来的民居才是我国传统江南地区民间建筑的集大成之作。这里的每幢小楼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聚集在一起的聚落,而是以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形式组合起来的独栋小楼。这些小楼外部构造和内部结构全部是精心打造出来的。每幢小楼都有正门、偏门、后门、串堂门和栅门,井井有条但又四通八达,人如果不是熟悉这里的结构,就会像进入了一个迷宫一样,完全找不到东南西北。这些纷繁复杂的门都是相通的,可以从一户人家穿到另一户人家,既保证了通行的方便,又能非常好的保户各家的隐私。十七房里的建筑群在沿街的房檐都非常宽大,这样每家每户的房檐连接起来,就可以完全把纵横交错的小路的上空遮盖起来,这样行人在这里穿行就不会淋雨,想来在烟雨朦胧的多雨江南,这一建筑特色真的很有人情味儿。郑氏十七房每幢小楼都是雕刻的盛宴,在门楣、窗棂、廊柱等一些非承重的建筑结构的地方都会精细地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图纹样式,花纹精细到团融花纹的花瓣都能看清脉络,鸟兽鱼虫的羽毛、爪牙仿佛都有光芒。而在建筑内部一些承重的构建上都是采用承重能力非常强的石头,比如承重柱上的石刻就是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创造出一种恢弘壮丽,不拘一格的雕刻风格。不论是精细的木雕还是粗犷的石雕,郑氏十七房的建筑艺术堪称教科书式的精美。
十七房的三大特点是区别与别的古城和聚落的典型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村子里到处林立着旗杆,整个宁波市都能看到这些旗杆,具体是用作什么用途现在还不太明确,依旧有待考证。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就是宁波市三年大旱无雨,十七房的河水和小溪也不会干涸,这有赖于村子里发达的水系和供排水系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十七房周围萦绕的河流不枯竭,家家户户还有埠头,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在郑氏十七房展现地淋漓尽致。到处都是杨柳依依倒映在河面上的场景,每家每户的流水潺潺与小河蜿蜒相通,形成这种在别的地方根本不会出现的奇观。
这些伫立在河畔的江南名居,见证着世家大族的兴衰往事,在烟雨朦胧的青色之中,传唱着一首动听又清雅的江南民歌。推开一扇雕花木窗,有多少对镜贴花黄的少女的春闺梦里人,置身十七房幽深的长廊之中,徘徊在浙东郑氏家族的诗情画意之中。这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江南文化的传承和不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