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用在隆裕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很多朋友受电影的影响,认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非常漂亮,实则不然。隆裕的姿色并不出众,甚至,能与“丑女”划等号。
且看英国传教士赫德兰撰写的《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其中,就非常明确地表示了,隆裕皇后的长相非常一般,与“美”相距甚远。虽然,她的面相比较和蔼,但这个女人时常表现得非常沮丧。她的身形十分不标准,骨骼突出,且有驼背的倾向。隆裕皇后的牙齿很糟糕,满嘴都是蛀牙。不过,她的气质却比较好,待人和善,从不表现得傲气凌人。
身为继慈禧之后的下一位后宫之主,隆裕的政治能力显然不如自己的前辈。不过,在那个思想普遍守旧的年代,能做到“开眼看世界”已非常不容易了。
在女官德龄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庆亲王的四格格(隆裕)曾问隆裕这些问题:“你真的是在西方长大的吗?听别人说如果人喝了外国的水,就会忘记自己的故乡。你为什么会说外国人的话呢?是因为你喝了那些水吗?外国也有皇帝吗?中国的太后不是世界的女皇吗?”
隆裕听到这些古怪的问题后,回答道:“你们真是太无知了,据我所知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有一位统治者,而一些国家则是共和政体,就像对我们很好的美国一样。可惜的是现在有机会前往美国的中国人大多是些平民百姓,或许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人就是这个样子。我最希望的是满清的贵族能前往美国,让美国人搞清楚中国人的样子。”
隆裕偶尔还会对德龄提起,她经常在闲时阅读一些其他国家的史料。当然,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了转译的,因为,隆裕并不会外语。
从德龄的回忆录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位末代皇太后不但知书达理,而且对外国的历史和政治也有一定掌握。虽然她的认识仅限于书本,但相比于同时期的中国女性,隆裕足可称得上是博览群书。
其实,从隆裕嫁入紫禁城的那一天开始,她的悲剧人生就已经注定了。
不同于其他清朝皇后,隆裕大婚时是从纸做的太和门中进宫的。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光绪的大婚典礼被定于光绪十五年二月26日。正当所有宫人为皇帝操办婚事时,一桩令人匪夷所思的灾难发生了。当月16日晚,皇宫突然走水,大和门付之一炬。尽管在火灾发生时,九城水龙尽全力抢救,遗憾的是大火还是无情地焚毁了太和门。
满清大臣翁同龢目睹了这场惨烈的大火,并将这件事写在了日记中:“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这起事件让慈禧太后颇为不悦,按照宫廷的制度,皇帝大婚之日,皇后必须走午门——太和门——内宫的路线,几百年来这个惯例一直被沿用,从未出现过特例。然而如今太和门已成废墟,显然皇后已不可能通过第二道朝门。这起灾难是否预示了什么呢?慈禧不得而知,只是觉得此事颇为不吉。
既然毁坏了,就要重新修整。
可太和门毕竟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宅门,修起来很耗时间。眼看着光绪皇帝的婚期将至,工匠们很难在十天以内修好太和门。如果因为这道门而推迟了皇帝的婚期,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清朝开国以来从未发生过皇帝修改婚期的情况。如果因此而更改光绪的婚期,显然是一件更不吉利的事。
没办法,皇帝的婚期延误不得,皇后进宫走太和门的流程也必不可少。慈禧只能让工匠用纸扎出个太和门临时充数,在大婚当天让隆裕的轿子穿过纸扎的大门,总算没违背祖宗的礼数。就这样,隆裕坐着轿子穿过了摇摇欲坠的纸扎宫门,来到了风雨飘摇的紫禁城。
关于隆裕太后,大家最好奇的想必就是她与光绪、珍妃之间的恩怨纠葛。平心而论,这个女人的婚姻生活十分悲惨,笔者且为大家呈上关于隆裕婚后生活的二三事。
众所周知,光绪偏爱珍妃,所以珍妃仗着皇帝的宠幸十分骄纵。某天,珍妃见光绪身上的龙袍光鲜亮丽,竟想穿在自己身上试试。光绪的心性比较古怪,见爱人想穿龙袍,二话没说就将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显然,这种让女人穿龙袍的行为,在除武周朝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能被容忍的。
连站在权力最巅峰的慈禧都没做过这种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何况是珍妃呢?慈禧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将一对小夫妻叫到后宫,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挨了骂,两人的心里自然不舒服,光绪和珍妃想当然地认为此事是隆裕告密,所以,开始对隆裕恶言相向。
隆裕生性善良,怎会无端告密呢?
她蒙受了奇耻大辱,却只是淡淡地对丈夫说了一句:“皇上还是多考虑国家大事吧。”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光绪非但没有领情,反而变本加厉地辱骂隆裕,认为是这个女人处处给自己和珍妃下绊子,甚至当众责打了可怜的隆裕皇后。经过这件事,隆裕心中的委屈无处宣泄,一病不起,卧床多日。
戊戌变法后,光绪被老佛爷软禁起来。身为皇后的隆裕,为了照料丈夫住进了瀛台。此时的光绪百无聊赖,心中的愤怒无从发泄,而隆裕恰好成了他的出气筒。每天隆裕来到光绪身边,忍受着他无休止的痛骂。
某天,隆裕心情不悦,反驳了光绪几句。没想到,手无缚鸡之力的光绪竟暴起而伤人,他扯着隆裕的头发将她摔倒在地,然后,把她的脑袋朝地砖上磕。身为一代皇后,能遭到如此“家庭暴力”,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很多朋友觉得,既然隆裕与光绪之间的光绪不和睦,想必她与姑母慈禧的关系不错。
实则不然。
根据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慈禧给予隆裕的特权十分有限。
按理说,皇后有六宫之权,能管制嫔妃。然而,隆裕根本没有这些权力,处处都要看其他人的脸色。每天她除了要向两宫请安之外,就只剩闭宫自守了。
隆裕生性节俭,又因她极不得宠,所以每月的收入非常有限。按理说每个月皇后都能拿到一笔例银,可隆裕将这笔钱孝敬给慈禧后就所剩不多了,所以她根本没有余钱打赏宫女太监。
1891年,光绪的父亲染病离世,若按惯例隆裕皇后理应出面。然而,隆裕却称病不去。因为,她手中连打赏门丁的钱都没有,根本没脸面出门。
光绪与慈禧双双离世后,隆裕余生的使命就只剩一个——为满清王朝送葬。
1908年末,宣统皇帝登基,隆裕也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这一时期的朝政均由载沣打理,所以隆裕根本没机会像前辈慈禧一样跻身统治阶层。
按理说,隆裕总算是熬成了后宫之主,以她的地位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手中没有实权,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总不成问题。
然而,此时正值多事之秋,反清革命在全国各地如星火般崛起,载沣又出台了皇族内阁政策,让革命党与皇族的矛盾变得无以复加。没过多久,武昌起义爆发,载沣不得不启用袁世凯并解散内阁。
等到袁世凯上台后,又施展权谋排挤载沣,夺取了全部军国实权。南北议和顺理成章地进行了,双方拟定了合约,宣统皇帝退位,建立共和制国家,优待满清皇族。
作为名义上的皇太后,隆裕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边是张牙舞爪打算与革命党拼命的满蒙贵族,一边是翘首叫嚣的袁世凯鹰犬,一个女人能做的着实有限。不同于她的前辈慈禧太后,她手中没有钱粮,没有士兵,没有政权。
所以,她能做出的选择只剩一个,那就是退位。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是残忍的。这个女人没有做过任何断送祖宗基业的事,却要背负葬送大清三百年江山的恶名。面对这种情况,隆裕除了低头痛哭还能做什么?
据溥仪回忆:隆裕痛哭时袁世凯也在场,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同样在失声痛哭。然而,在背地里正是这位忠臣在不遗余力地逼宫。一切的一切,逼着隆裕在《退位诏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自努尔哈赤建立大统以来,清统已传续了二百六十八年。隆裕觉得自己是清朝的罪人,这个心结始终难以解开。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我给太后请安时,总会发现她在抹眼泪。”
1913年二月,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因病与世长辞,终年四十六岁。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
太后的棺材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或许,在她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会回忆起入宫的那一天,她的喜轿穿过的那道由朽木和烂纸做成的,表面光鲜却摇摇欲坠的太和门……
参考资料:
【《清史稿》《我的前半生》、《光绪朝东华录》、《德龄公主回忆录》、《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