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紫荆
责编:雨山前
韩国谍战电影《暗杀》上映后,成为韩国观影人次最多的电影之一,并且打破多项纪录,同时在柏林电影节获得很高评价,着实成为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佳作。那么这部以暗杀作为主题的电影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1、“以小见大”的切入视角
影片以1933年的上海和被日本占领朝鲜京城为故事背景,三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组成暗杀小组,去刺杀日本军官和一个亲日商人。
这是抗战时期无数个暗杀任务中并不起眼的一个。正如片中全智贤所言:“一个人两个人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告诉了大家还有人坚持着。”
之后影片中不断穿插一些历史细节,大大地增加了剧情上的历史质感。折射出当时的韩国抗战不团结,派系众多而分散了力量,双面间谍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中有些人直至抗战胜利后依然能在警界担当要职,还自封战争英雄,并在法庭上被判无罪。这些细节无疑能为影片本身增加可信度和真实感。
事实上,韩国谍战电影之前非常青睐南北朝鲜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题材。
诸如影片《隐秘而伟大》、《柏林》和《生死谍变》等,都是在宏大的背景下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
这些特工的信念和个人情感交织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其虽然渺小但是真实的特点。
2、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剧情
影片由六次暗杀任务串联而成,李政宰饰演的廉锡镇是第一个暗杀任务的执行者,最终任务失败被捕并且失去了一根手指。廉锡镇再次出现是在上海。
为了暗杀亲日派官员,他以临时政府警务局队长的身份找到了独立军狙击手安沃允、爆破专家黄德三、新兴武官学校毕业生“速射炮”秋尚沃三人,安排他们组成了暗杀小队。
然而廉锡镇组织暗杀小组刺杀日本高官和亲日派要员的同时,却又同时作为间谍将任务透露给日本人,并雇佣“猎人”暗杀三个自己派出的暗杀小组成员。
临时政府特工组因暗杀任务失败开始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发出了如果发现廉锡镇叛变就地处决的暗杀命令。最后一次暗杀则是在十六年后,当廉锡镇被判无罪后,安沃允和昔日战友一起执行了当年的暗杀任务。
影片的开始,由于当年的英勇事迹,早已成为了特工里的传说人物的廉锡镇收到命令,组建一个暗杀小组进行暗杀。
一般的谍战片或者暗杀阴谋的故事片,大部分也就止步于此了,剧情可以沿着该主线,加入一些艰难险阻,继续发展到高潮阶段,最后进行圆满或悲剧收尾。
而在这部电影中,其中暗杀行动的回顾与当下暗杀行动的密谋,都只是一段引子。随着情节的发展,廉锡镇的双重间谍身份渐渐浮出水面,原本单纯的暗杀任务也变得扑朔迷离。
影片的复杂性,将从这里无限发散。而一切的导火索,都是从“失去一根手指的廉锡镇”的双重身份所引起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影片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一步步抽丝剥茧,揭开人物的身份和真实的内心,这也是谍战片的典型叙事方式。
然而注重细节的韩国导演,不会只依赖于故事主体,还通过各种特写推进情节的发展。比如片中男主角赠与女主角的姜黄色围巾,除了作为女主角安沃允暗沉的服装搭配中的亮色,还是推进剧情的重要道具。
3、丰满的人物形象
影片过半,陆续呈现出三个人物:双面特工廉锡镇、暗杀小队长安沃允、赏金杀手夏威夷·皮斯托。
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三位来自同一个国家的男人和女人,因为国家的丧失,需要用夺人性命,甚至舍己性命的方式,去夺取属于自己和国家的生存权利。
几个角色的立场和价值观完全不同,令人物性格在对比中十分的鲜明。
编剧为三个人物都设立了有意思的双重身份。
独立军狙击手安沃允在双胞胎姐姐被父亲杀害后,选择假扮成被亲日富商父亲养在身边的姐姐美津子;独立军成员廉锡镇为了生存选择作为间谍为日本政府效命;而夏威夷原本是杀父联盟的成员,在任务失败后成为了赏金猎人。
正是这样的双重选择,让每个人物的内心都变得丰富复杂起来,让观众对他们更是充满了同情与怜惜。
当然,在谍战剧中几乎都无可避免会涉及多重身份,特工为了隐藏自己都需要伪装。所以人物设定的亮点就在于他们的身份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意。
像《暗杀》中的酒吧老板娘就是典型的地下工作者的身份,而《隐秘而伟大》中以傻子、吉他手这些身份来完成间谍任务,运用对立更加明显的身份更加容易激化矛盾冲突。
4、商业元素的巧妙运用
在电影《暗杀》中,导演成功将故事中的各类商业元素进行拼接。
从开头的寻找杀手,到中间的执行任务,再到另一组杀手的介入,最后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其中你能够看到任何商业大片的元素,飙车、火拼、英雄主义、末日狂奔,电影把好莱坞元素注入了属于自己国家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大义凛然的同时,也不失商业片应有的刺激与大气。
《暗杀》很多时候都在“破”。
它破除了对于战争的正面表达,只用一个旁枝末节的暗杀小故事作为主体;它破掉了小故事当中的正邪对立和黑白两分,设计了职业杀手、双重间谍,看似正义但为了钱什么都能做的扭曲而复杂的人;它甚至破掉了最小的堡垒——家庭。
双胞胎变成仇敌的设定其实非常烂俗,但在商业片中非常有效,父亲亲手杀死女儿,又被另一个女儿追杀,这本身的戏剧效果和人性困境就会自然而然地盖过要表达的“意义”;最终,它又在结尾破掉了“法治规则”,全智贤和伙伴最终杀掉被判无罪的前警察局长的场景,几乎像是西部片中的私刑片段,让个人的复仇超越了法律审判。
一次次的破,最终立起了一部规矩、及格的商业片。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场景选择了婚礼现场。
全智贤身穿白色婚纱将手枪藏在捧花中的创意都使影片更加具有戏剧性。
染血的婚纱将圣洁和血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起《杀死比尔》中那个绝望的新娘,这种视觉和情感上的强烈冲击无疑会为影片的娱乐性加分。
影片除了大量使用好莱坞式的情节外,在演员班底上也下足了功夫。主演实力和人气并具,连配角都启用了老戏骨来搭戏。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30年代的故事,但看完后并不觉得老旧。
面对这样沉重的题材,导演依然在细节上尽量展现幽默,他想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紧张悬疑,时不时甩出来的笑料,炫技的动作,崔东勋将抗日元素与商业性完美结合,多条暗杀主线和角色黑白面的转换,让观众大呼过瘾却没有感到过分煽情。
导演在接受采访中说,“爱国情意的表达不是让观众感觉一定要爱国,而是自然而然让他们产生爱国之情。”沉重,却不沉闷。
这部主旋律电影因为具有恰到好处的娱乐性,也就是当下所崇尚的“接地气”风格而被广大影迷所接受。
相比较而言,我国也有较为优秀的谍战电影,比如《风声》。如果说《风声》是一部纯粹的心里暗战,那么《暗杀》就是一部明刀明枪的“暗战”。
《暗杀》的缺点也不是没有,前段太零碎,故事的情绪不够高,中段最佳,但尾段收尾太长,气势未能接上。不过,这部电影在如今的同类题材里,称得上是佼佼者。
谍战片因为独特的背景容易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也容易宣传爱国精神,因此,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在谍战片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语谍者”,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