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的日子。90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融媒体中心出品的八集系列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将于近日在CCTV-7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和SMG纪实人文频道复播。与此同时,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新书《亚太战争审判全纪实》和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音像出版物,也于近日面世。
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首播于一年前,是全球第一部全景式聚焦二战后各同盟国对日本BC(乙丙)级战犯审判的大型纪录片,填补该领域的影像空白。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以来,这支上海的纪录片与学术团队已先后推出了《东京审判》第一季、第二季与《亚太战争审判》及其多门类出版物,并计划推进“中国审判”的拍摄调研。
从《东京审判》拍到《亚太战争审判》,再到同题多门类出版物面世、后续项目持续推进,这支上海团队不断深挖史料。他们追踪“战争审判”、记录真相、用史实说话、以理服人,只因为历史不可忘却。
纪录片拥有“唯一”的历史价值,新书进一步补充史料背后
“迄今为止,反映日军暴行的纪录片俯拾皆是;围绕日本A(甲)级战犯的‘东京审判’史料、影像也已深入人心。但由于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成果不足,全景式反映东京审判以外亚太地区审判的纪录片,本片是唯一一部。”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高度认可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
一些数据可以佐证纪录片的珍贵与不可复制性。整个摄制过程中,团队跨越了四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近九万公里,从29所世界级档案馆里挖掘出大量珍贵历史影像、音档和资料,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与世人见面。摄制组还采访了近50位国际专家学者、40多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及其后人,包括对多位百岁老人进行了抢救式采访。由于题材特殊,《亚太战争审判》在海外的拍摄全程处于当地相关部门的监控范围,一些海外采访对象也是第一次直面中国媒体的镜头。
无论是“空前”的开拓性挖掘,还是“绝后”的抢救式人物采访,都为纪录片奠定了极其重要乃至“唯一”的历史价值。此番首发的《亚太战争审判全纪实》一书,建立在八集纪录片的扎实创作基础上。书中不仅囊括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挖掘的大量独家或罕见的历史影像、文献、证据,展示二战时不为人知的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人民营救和保护同盟国军人的感人往事;还借主创团队的导演手记,补充了丰富的“史料背后”。同时,书中嵌入相关视频的二维码,读者扫码便可观看纪录片相应片段,提升阅读交互性。
比如纪录片第二集《活着回家》,曾找到了在当代为“里斯本丸”沉船现身说法的最好人选——该事件唯一幸存者、百岁老人丹尼斯·莫利。今年1月,老人与世长辞。这一集的导演王静雯,在书中回顾了团队在2019年初联络到莫利的曲折过程。读者与观众得以知道,一部历史纪录片背后与时间赛跑的紧迫。
再以纪录片第四集、聚焦澳大利亚审判的《魂断异乡》为例。按预设框架,该集内容由澳大利亚档案馆文献与当地专家、当事者后人的采访串联而成。但分集导演俞洁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注意到,当时在拉包尔服苦役的中国军民中居然有57名“八百壮士”。这一发现,激发了她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她带着小分队奔赴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书中的导演手记,以第一人称记录下了拍摄时经历的气候、交通、人身安全等重重艰难。“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很难想象,70多年前战俘们是怎样捱过那三年的。”读完这样的文字再看纪录片中的画面,那些长眠于水下的飞机残骸、战俘们修建的蜿蜒坑道等真切的战时遗迹,会更让观众明晰,日军侵华战争的危害:再远的偏乡也成不了免灾的避风港。
收获国际社会高度肯定,海派纪录片的城市土壤引人关注
早在一年前,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在东方卫视、纪实人文频道、上海外语频道等首播,即收获广泛关注。其中,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之女梅小侃第一时间用“震撼”两字表达了她的观感。作为长期关注东京审判研究的行家,梅小侃的第一感具有指标意义。此后,随着该片陆续登陆俄罗斯SPB TV、美国Sinovision等平台,片中具有的国际视野、以理服人的阐述迅速收获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今年5月,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一举摘得有着“美国电视界奥斯卡”之称的泰利奖电视系列片历史类金奖。在程兆奇看来,《亚太战争审判》的推出与获奖,证明国际社会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日军实施暴行的一致谴责,同时也肯定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在二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当年罪行、美化侵华战争的极有力驳斥。他认为,国际化视野与客观理性的阐述,是这部上海出品纪录片可贵的创作精神。
值得一书的是,从《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相关领域的纪录片都出自同一拨创作者——由总导演陈亦楠领衔的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80后团队。相对于厚重历史,这支年轻的团队何以在学术成果尚匮乏的背景下,拍成国际社会有口皆碑的纪录片?陈亦楠介绍了他们一边拜访程兆奇教授,一边所做的调研工作:浏览散落在世界各地相关的庭审影像资料,相当于900部电影时长;查阅2000万字各种语言的庭审记录;辨认1.5万张战犯、庭审人员和参与者的照片;翻阅160本不同语言的相关学术著作,涉及英语、法语、俄语、荷兰语、日语、马来语,其中很多在亚马逊网站上还是孤本……
这番表述中不难看出,《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出自上海,绝非偶然。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位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位于上海师范大学。陈亦楠团队原本出自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学术优势、外语优势、国际交流优势等一应俱全。扎根深厚的城市土壤,上海的纪录片团队得以还原一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并不断在国际上提升该系列纪录片的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王彦
编辑:徐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