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嫦娥奔月 》已有近百年历史,是 梅兰芳 先生1915年创作的第一部古装歌舞剧,对奠定梅派京剧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作用。本剧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民间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梅兰芳将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与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实现了古典文学内容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时在1915年农历七月七夕,梅兰芳演毕应节戏《天河配》,邀请众宾朋共赴饭馆就餐。席间,名士李释戡先生说:“眼看要到中秋了,我们有一个现成而又理想的嫦娥在此(指梅兰芳),大可以编一出中秋佳节的应节新戏。”大家一致赞同。性急的齐如山先生立即接着说:“我们要干就得认真地干,现在离中秋只有40天,不过嫦娥的资料太少,要大家多出出主意。”李先生说:“书上的嫦娥故事,最早只有《淮南子》和《搜神记》里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我们不妨让嫦娥当作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丈夫的灵药,等后羿向她讨要葫芦里的仙丹,她拿不出来,于是后羿怒打她,她就逃入月宫,但是进月宫后嫦娥要有几个歌舞场面,才能吸引人。”哪知第二天,齐先生便草草打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由李先生担任编剧,大家再斟酌修改,剧名就定为《嫦娥奔月》。随后,大家议论进入月宫后的嫦娥该是怎样打扮。经过商讨,认为可以古画中的仕女装饰,作为这出古装戏的蓝本。在服装和头饰解决以后,开始排出演员表:梅兰芳自饰嫦娥、李寿山饰后羿、俞振庭饰吴刚、谢宝云饰王母、李敬山饰兔儿爷、曹二庚饰兔儿奶奶,并由路三宝、姚玉芙、朱桂芳、王丽卿饰四仙姑。角色确定,通过彩排,于当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吉祥园正式上演。
梅兰芳初上场,仍按传统戏中的青衣打扮,穿帔衣,梳大头,当丈夫后羿向嫦娥索要王母赏赐的仙丹灵药,嫦娥已经偷食,只好支吾应付。后羿不由大怒,痛责嫦娥,嫦娥无奈只得逃走,梅兰芳先闷帘唱西皮导板:“凌霄驭气出凡尘”,上场接唱快板跑圆场,后羿紧追不舍,嫦娥奔到天上月宫,赶忙跳入桂府宫门,受到在此看守的吴刚迎接,后羿用箭射之无效,终于回归人间。
梅兰芳再次上场,即着新制作的古代仕女装饰。此时嫦娥已是月宫仙子,梅兰芳手抱花镰,镰后挂了一个花篮,冉冉前行,表明嫦娥已奉王母娘娘之命,采撷百花,酿成仙酒,以祝中秋佳节。梅兰芳将花篮放在台中心,起始表演“花镰舞”。他用6句西皮慢板,表现嫦娥采花的过程:有的花鲜妍明艳,有的花将要盈盈垂地,有的花高接云端,须用花镰杆伸上,做出高攀花枝采花之姿。梅兰芳随唱随舞,十分扣人心弦。
嗣后,嫦娥与众仙在广寒宫设宴,庆祝一年一度的佳节来临,宴毕,众仙散去,欢乐的景象顿然消失,嫦娥更衣遥望下界,只见下界芸芸众生庆贺团圆,她不禁感到广寒宫的寂寞清冷,竟然动了凡心。梅兰芳此处安排了一段“袖舞”,咏唱的是南梆子,眼前闪现的是人间夫妻,鲜瓜旨酒庆佳节,或是一家并坐共欢笑,兴高采烈,融洽无间,怎似广寒宫的清寒,有谁知晓?梅兰芳歌舞之后,不觉悲从中来,走近台前,再念两句,点出题旨:“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诗)遂徐徐离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