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骨大卡们在MOIN 《八角亭谜雾》实际上把功力用在后劲上,结局篇相当于“雾剧场”的金字招牌。
这个剧真正开始下猛药是在第八集,“玄珍被杀”主线命案的所有疑点复盘到位,至少不再看谁都像凶手,结果反转后又有反转:被害主角竟然是个恶人,害她的既不是田老师,也不是我一口咬定的周亚梅(吴越饰),而是出场后毫无存在感的丁团长。
更猛的是,紧接着爆出了让人大受震撼的话题,丁团长男扮女装行凶,这个反转尺度让我emo了。
*两位老师都贡献了本剧演技高光
emo的还有这部剧的后劲,虽然凶手被抓,主角获得救赎,喜提大团圆结局,但案例本身还有太多反思空间。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它的重点不在于找凶手的漫漫抽丝剥茧,而在于找凶手过程中,每个人的伤疤和秘密就这么直戳戳被捅开。
#原生家庭之痛,“痛”出了新高度#
玄珍之死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起全员悲剧。
悲剧的来源都指向原生家庭,剧中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受到成长与教育环境的影响。
玄家是单亲家庭,只有母亲拉扯四个孩子长大,长兄如父,玄梁(祖峰饰)早早成为顶梁柱,照顾三个妹妹。
他属于付出型人格,但问题在于用力过猛,把自己框在传统强势父亲的角色中。妹妹们18岁了,他还要每天接送上下学,生活管理面面俱到。
因为不可描述的私事耽误接妹妹,导致妹妹遇害,这成了压在他心头19年的刺。
所以当女儿的长相越来越像死去的妹妹时,他开始变得神神叨叨,并且把控制欲延续到女儿身上,一旦找不着对方就双叒叕报警处理,随时随地情绪失控,就蛮窒息的。
念玫故作乖张,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也是对这种情感操控的反抗。
他甚至开始绑架家里人,导致所有人都过不了安生日子,整个家庭氛围无比压抑,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看到最直观的事实就是:这个家没一个正常人。
玄梁的神经质来源于心理创伤,本能应激反应就是变得自私、自我麻痹,不肯放过自己。这种时候,其实唯一的解脱方式是给自己松绑。
玄珍,多子女家庭的老幺,一直享受着被长辈偏爱的红利,再加上模样长得好,她在学校也是人气王。从前面的叙事铺垫里,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这是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乖乖女,长辈疼同学爱。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玄珍的真面目被撕开。
她很会伪装,在家长和同学面前表现温顺,但转头对着亲姐姐就面目全非,典型天使与恶魔的一体两面。
头顶光环对玄珍来说并不是好事,那些溺爱与无条件偏袒,造就了她极度自私和善妒的人格。李玫瑾老师曾在讲座里提过孩子的自私养成,就是从小脑子里没有「别人」的意识,她只用管理自己,自己的感受最大,这种孩子往往也很难体会别人的痛苦。
她一开始还只是恃宠而骄,希望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她恶魔的一面,让我想到了《顶楼》里的恩星,这两位都一样,越往后这种优越感和嫉妒心理越扭曲。
她觉得长相不如她的玄珠不配得到男同学的喜爱;
当玄珠去学昆曲,她立马也要去,听到丁团长说自己是好苗子,那叫一个得意,甚至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关注。
更可怕的是当她看到姐姐躲在衣柜里哭,她面目狰狞地叫姐姐不要出来,把嫉妒拧成了一股狠劲。
玄珍有野心,她把想要的都写在脸上,享受那种「好评如潮」 的虚无快感。
剧中有一些细节,玄珍喜欢在饭桌上说漂亮话讨哥哥欢心、下雨天也要死等哥哥来接、特别自然地挽起丁团长的手让对方表扬自己......我觉得除了虚荣,或多或少也说明她极度渴望父爱,这种渴望扭曲成“希望得到熟龄男性的认同与关注”。
而她跋扈又虚荣的个性,就像长在她身上的刺,最终还是反噬了自己。
玄珠则刚好相反。
实际上郝蕾的出场人设并不讨喜,并且剧情铺陈有意无意把凶手人选指向她。但看到最后你才会发现所有人都欠她一句道歉。
玄珠从小被打压为「妹妹的反面」,除了成绩好什么都差点意思,不漂亮,性格木讷内向,在那个时候,不懂得伸手和表达的孩子没有糖吃,从小到大她都是被忽视的那一个。
长得不好看的人连呼吸都是错的,明明是玄珍嫉妒心爆棚无理取闹,到了哥姐这里倒成了她欺负妹妹。
家里人愚钝,再加上一直受到冷遇,她早就没有为自己辩解的耐心,并且试图用自残来结束这种生活。
也许是少年时期并不愉快的懵懂回忆,让她对爱情也放低了期待,人到中年的她情感世界一片贫瘠;长期得不到家人的爱与关注,被误解被责备的永远是她,那种情感欠缺需要用长时间自愈,所以我们看到的成年玄珠,一直以冷漠示人。郝蕾把玄珠那种淡漠和疏离的气质拿捏得太准确了。
有人可能会在玄珠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得自己一点也不重要」,是这类人格不健全的孩子最大的后遗症。
而案件的真凶丁团长,同样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尺度只有更狠。
他的悲剧性在于失控,从受害者一步步走向施害者,没有克服家庭带给自己的灾难。这个角色有太多层悲哀,在那个谈“异装癖”和“取向问题”色变的年代,他一直被打成异类,长期遭受最亲的人嘲弄,被喊“二刈子”(不男不女)。
丁团长也生在多子女家庭,父母的爱严重分配不均。
他在家暴环境中成长起来,家人的暴力沟通、社会的不理解导致了他内心的阴暗面,偏执和暴力,也成了他发泄情绪的手段。
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丁团长哪怕有一丁点机会做自己,社会和家庭舆论环境更松散,是不是就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他的选择会不会不一样?
看《八角亭》,我会觉得好像在看原生家庭疑难杂症大合集,每个人的人格塑造/行动选择都与家庭“爱的方式”脱不了干系。
纨绔子弟的父母,用物质砸孩子,真正的情感关照一片空白;
小小年纪就成了太妹的木格,跟着单身母亲生活,而那个母亲只顾自己搓麻,等孩子失踪了才干着急。
剧里各组原生家庭矛盾都刻画得挺贴地的,大部分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共情。
当然也大概率会被气到吐血,你会问号脸一百遍:明明大家的相处模式和教育方式都是错的啊?!
比如溺爱型母亲完全不懂得「一碗水端平」;大姐玄敏(温峥嵘饰)属于典型「盲从长辈」的小孩,对两个妹妹的恶斗坐视不管,甚至帮着玄珍打压玄珠,她成年后变得敏感神经质,也和成长氛围有关。
大哥呢,看上去什么都在管但又没完全管。没有抓到家庭问题的本质,然后就这样放任内部矛盾发酵,大家彼此也是零沟通,到最后没法收场。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就像一把最无形却也最锋利的刀,受到伤害的其实也是他们自己。
#这部剧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八角亭》其实更适合全家人一起看,它不是标准悬疑剧,某种程度上跳出了年轻追剧人群。
关注「悬疑之外」,或许才是本剧的终极命题:展示不同家庭的教育之殇,呈现一个巨型的原生家庭问题剖面。并且没有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细声叙事,每个人物的性格、命运与选择就好像开盲盒一样,但无一不与原生家庭紧密相连。
就像郝蕾在后采里说的,原生家庭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实际上都来自于「我们如何从原始的家庭里认知爱这件事」。
这部剧有对照现实的意义,它在复盘悲剧是如何发生的,不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现实中有同样困境的人,又该如何直面问题并解决它。
每一种案例,都有特别明确的方法论,这可能是悲剧反思最大的意义。
如果关联现实,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到以下重点——
❶ 过度溺爱与忽视,都会造成子女的「疤痕体质」。
❷ 对孩子的管理需要张弛有度,控制欲太强只会被反噬,当代父母应该给下一代更多空间做自己。错误示范☟☟
❸ 和孩子保持沟通,及时梳理矛盾,防止孩子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家庭风暴。用李老师的话来讲,教育要趁早,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❹ 多子女家庭,父母的「一碗水端平」特别重要。集中夸赞一个孩子,拉踩另外的孩子,很容易摧毁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庭自信。
之前我们写过莫文蔚的母亲,她就很会洞察子女之间的小心思,并且特别懂防微杜渐,当哥哥获得成就的时候,她会鼓励莫文蔚做自己擅长的事,并且告诉她成功没有定式。
另外,对抗原生家庭问题其实是父母与子女共同的命题,如果已经深受阵痛困扰,也要懂得及时止损,为自己留本。
❶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这本书里就提到了,要敢于说不,自己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❷ 设置自己与原生家庭的界限
比如,剧中的玄珠其实是清醒的,她成年后及时逃离,虽然有点杀伐果决的冷漠,但也是自我掌控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且整个过程并没有显得特别苦情。
❸ 修炼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做自己,避免让原生家庭之痛连环发生。
❹ 原生家庭问题千万,但选择在于自己。比如丁团长就是受害者的反例,他自己选择了一条最不堪的路
❺ 最后就是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
这大概也是剧想表达的,无论有什么过往经历,我们都得留一点摆脱桎梏的勇气和力量。
「原生家庭」在这几年一直是热话题,以往主要聚焦重男轻女,或者用特别多的笔墨刻画毒父母,但这次《八角亭》把老话题扩开了多样性,戳中的群体面实际上更广了。
小众悬疑,也因为社会公众话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其实是好事。
虽然前几集悬疑part惊艳不足冗长有余,但我个人还蛮喜欢这种文艺式悬疑,摇晃的镜头、江南水乡水汽氤氲的质感,容易打出细节氛围。
重要的是在这部剧之后,我们对“悬疑+”题材有了新的期待,下一次又会以悬疑为起点去触礁什么社会话题?
它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