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宝贝儿》上映时,口碑出乎意料地悲惨。小编也不喜欢这部电影,画着杨幂、丑陋的妆容,打着变身的名义,演着没有真正改变的演技。
但不得不说,电影中有一个点特别戳中我。
当你的孩子不那么完美,带有残缺,他是否还能成为你的宝贝,你是否还会不顾所有的付出你的爱。
《宝贝儿》没有把这个设定说的深入人心。
但这部英剧做到了——
《她来了》
又名《家有Rosie》
这是一部BBC的短剧,只有5集,每集20来分钟。
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一部电影的时长。
故事发生在一个四口之家。
西蒙和艾米丽,有一双儿女,听起来幸福美满,但也仅仅只是听起来。
她们的大儿子本,是个阳光开朗、帅气可爱的小正太。
9岁的女儿罗丝,看起来没有什么异常。
实际上,她是一个患有着特殊疾病的孩子:基因有缺失,并患有先天性学习障碍。
从怀罗丝的第5个多月开始,艾米丽就发现她的肚子不再变大了。
一直到生下来才发现,罗丝的大脑比别的孩子都要小。
这样的疾病导致罗丝一直到9岁,别的孩子都走上学校的年龄,她还是无法正常生活。
不会说话,生活也无法自理。
执着的喜欢X,在街上看到这个字母就会拉不住的往上冲。
而且,她还有着特殊的捣蛋行为。
开心了就四处蹦跶。
不开心了就躺在地上不起来。
手边只要是能拿到的东西,她都会砸坏。
把麦片洒在地上,把牛奶倒在头上,吃各种能捡到的东西,抠坏电脑的键盘,用门把手砸坏墙壁...
甚至,偷偷藏屎。
这些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已经成为了西蒙和艾米丽的日常。
他们每天不分昼夜的照顾这个姑娘,也每天焦头烂额的和她斗智斗勇。
他们充满了耐心,也充满了爱意。
不过最开始,并不是这样。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和惊喜。
而罗丝的到来对西蒙和艾米丽来说,无疑是麻烦的存在。
作为已经孕育过一个孩子的母亲,艾米丽很早就发现了罗丝的异常。
从怀孕到出生,她都惴惴不安。
身边的人都在劝她,别担心,不会有事的。
但作为日常照顾孩子的母亲,她的感受异常强烈。
这个孩子不会笑,不会哭,没有任何情绪表达,不会对她的逗闹做出任何回应,也不吃东西...
如果不是她还睁着眼睛,如果不是她还有呼吸,艾米丽都觉得,她像是一个死人。
时间一长,艾米丽也奔溃了,陷入了深深绝望。
她无法接受罗丝存在这样的特殊,无法接受罗丝无法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
她甚至觉得,自己不会再爱这个孩子了。
而这个时候,作为父亲,西蒙更像是置身事外的一个角色。
他每天逃避一样的,在酒吧喝酒,和别的女人暧昧。
回到家,当妻子照顾女儿拒绝温存时,甚至大声的发泄着自己的怒气。
他一点都不在意女儿是不是正常,还能理所应当,又不作出行动的说出“只要爱她不就好了”
可能在我们的既定印象里,一直有着“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这种概念。
但你会发现在这部剧里,并没有去刻意去塑造这些形象。
反而是更贴近生活、让我们看到普通人面对问题的当下反应。
比如艾米丽曾崩溃的说出:如果能重来一切,她不会选择生下罗丝。
而西蒙也说,如果让他在儿子和女儿做出选择,他绝对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儿子。
这样的抱怨听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刺耳,或者不舒服。
但不得不承认,或许这就是真实。
真实是残忍的,却也不是只有残忍。
九年前,这个家庭因为罗丝的到来,沉浸在了阴郁绝望的黑暗里。
而九年后,通过努力,他们终于共同成长了起来。
艾米丽一点点的走出了绝望,对罗丝爱意满满耐心无限。
她想尽一切办法让罗丝吃东西洗澡,她梳头的时候忍不住紧紧搂住她,叫她公主。
而西蒙,也找回了自己的那份责任。
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和妻子共同照顾罗丝。
虽然有时候还是会不耐烦,会被气到跳脚。
但冷静下来,仍旧会给罗丝一个大大的怀抱,宠溺的跟她说这对不起。
而本,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妹妹特殊而带来的麻烦。
甚至会努力去理解妹妹想表达的东西。
这一家人,通过9年的努力,似乎达到了一种和谐。
虽然每天还是会被罗丝给弄得鸡飞狗跳,但他们之间有了十足的默契可以处理好一切。
当然也有了足够的承受力,去面对一切。
这所有的背后,其实还是没有离开过那个字。
是爱。
爱让他们即便再生气在崩溃,仍然在冷静下来后,给制造麻烦的女儿一个拥抱。
爱让他们即使有瞬间的逃离,在酒吧小酌一杯,但最后的话题还是忍不住的说起孩子。
我们都说,孩子无法选择父母。
而一样的道理,父母也无法选择孩子。
只是在胚胎孕育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之间就有了注定而无法割舍的联系。
如果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孩子,你可能会觉得是惊喜是礼物,或者是骄傲。
但如果得到了一个不完美的小孩呢?
没错...
你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最后也得不到什么。
最近有一则新闻,我想大家都有关注。
8岁男童被查出白血病,父亲因为费用太高放弃医治。
他觉得,治疗不仅要承担高额的费用,还有一定的风险。
他们的家庭状况,只是勉强能维持住生活。
所以,他没有能力也没那个勇气去承担治疗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我们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可,我们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
他遇见了一个不完美小孩,而他自己,也没有勇气、没有意识、没有担当去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父亲。
是的,不是只有孩子是不完美的,更多的是不完美的家长。
不懂得如何去成为好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不那么完美的孩子。
就像《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所说的。
没有人是生下来就会做父母的。
不同的是,有的人在努力练习成为一个好的爸爸妈妈。
而有的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道命题。